3-5 植物的一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两组讨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难点是:
1.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初一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子植物优于其他三类植物的原因;
二、能力培养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三、情感教育
1.参与搜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法设计]
启发式引导、交互式交流、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活动
1.学情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初一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2.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稀释的碘液。
3.制作CAI课件。
二、学生活动
1.准备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水彩笔各一支;
2.搜集五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其中要有松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五幅图片(海带、苔藓、桫椤、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结种子?
板书:第二节 种子植物。
提问:这些植物的种子结构是相同的吗?通过下面的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提示:在动手观察之前先阅读第83~84页实验内容。
提醒注意:观察种子结构的基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板书:菜豆种子的结构。
强调:菜豆种子的子叶是两片,肥厚,储存营养物质。
板书:玉米种子的结构。
强调:玉米的子叶只有一片,瘦小,不储存营养物质。
小结:种子的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它是幼小的生命体,是种子结构的重要部分。
提问:你想知道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植物分布更广、种类更多的原因吗?
小结:低温、干燥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延长。
过渡:种子植物的种类的确非常繁多,你能说出下列种子植物中哪些种子有果皮,哪些没有吗?
小结: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种皮被分为两大类。
板书:1.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
演示:一组图片(如银杏、冷杉、塔柏、马尾松、罗汉松、法国梧桐、女贞、夹竹桃、茶花、石榴等),以校园或本地公园植物为主。
播放录像:蒲公英、鬼针草、杨、柳、草莓等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小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总结:展示CAI课件(内容: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及两种种子结构的比较)。
反馈:出示抢答题。 学生通过识图自己总结出种子植物的概念。(启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请两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自己搜集的五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并介绍它们的名称。
(角色互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新信息)
(启发思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学生统一将胚芽涂成黑色、胚轴涂成黄色、胚根涂成绿色、子叶涂成红色。
(通过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请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给予评价。最后得出菜豆种子的结构。
(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步骤同上。(学生在玉米种子上涂色。展示“作品”、评价、总结。再一次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分组讨论:第102页第1、2、3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阅读第102页第2段。(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别实物(小麦、蚕豆),比较它们的寿命谁长谁短。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搜集的花生、豆角、松子、白果、苹果、橙等实物
学生答:(略)
请十个学生快速判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考查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看录像,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来充当教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略)
(角色互换,逐步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请一个学生对剩余内容进行总结。(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学生抢答:(略)
(通过抢答的形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1.初一学生由于在小学时动手实验的机会较少,对实验方法和步骤不熟悉,为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教师作必要的提醒和补充,在动眼观察的过程中,加入动手“涂色”活动,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有实物刺激、色彩刺激,多种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突破本课难点。
2.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答案的过程中来,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思考、讨论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许多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变成形成学生良好心理体验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于叶植物种子的一般结构及这些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胚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及实例。
2.通过解剖观察种于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形成善于通过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的习惯。
4.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就是种于的结构,种皮(包括种孔、种脐)和胚乳可以一般讲述,而胚的结构则须详细说明,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说出胚在种子中的位置以及胚自身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同时了解这些结构在种子萌发后将形成幼苗的哪些部分(虽然在种子的萌发一节中要重点介绍,但此处应适当地提及,以便加深学生对胚各部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因为胚是将来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的雏型,是一个没有完成分化的幼小植物体。所以,一个植物体是由胚发育成的,而种皮及胚乳只是帮助胚完成生长发育的辅助结构。在胚萌发成幼苗的时候,种皮及胚乳就完成使命而脱落和消失了。
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种于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所以,让学生了解胚的结构不能仅从挂图或教材中的插图去了解,而要观察实物,这也是让学生认清胚结构的一个难点。例如,教材中指导学生将玉米种子沿胚的纵轴方向切开,然后向切面上滴碘液,结果是胚乳部分变蓝,而胚则不变色,这样来观察玉米种子内胚的结构。然而,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胚的侧面观,不能认识胚的整体,所以,在以上步骤之前,另选一粒吸涨后的玉米种子,去掉种皮,用针将种子一侧中央的白色船形结构剥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个结构的全貌,它就是胚。然后再切开种子,加滴碘液进行观察。使学生从形态到结构有一个完整的对胚的认识,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本课最好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三、教学过程:
1.引言设计。由于这是新章节的起始课,所以,引言的设计非常重要,从这一章起,将要依次讲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才依次出现其他各种器官。因此,在分别讲述六种器官的时候,应首先讲述种子。在设计引言时应考虑到,此节课的引言不仅仅是种于结构的引入语,更重要的是做为本章的引言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先了解种子的结构才能再去了解其他器官的结构,这样在设计时就要将全章的重点内容,即种子的萌发做为出发点来设计本课的引言。例如,以有兴趣的问题开始,可提问:“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一种组织还是一个器官?”在学生回答后接着问:“萝卜是植物的什么器官?”“植物还有哪些器官?”等。当学生回答出各种器官后,老师便可说明要先学习种子这个器官和为什么要先学它的简要原因。否则,学生会认为先学哪个都一样,不解其因,多生疑惑,接下来引入本章的内容,例如:“要想知道种于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体的,就要研究它的萌发过程以及和萌发有关的许多问题。如种子是什么样的结构?所有植物种子的结构都相同吗?它们萌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为什么有些种子并不萌发?种子能活多久,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要依次去探讨,去解决。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的结构……”
另外,还可以其他方式引入,总之要做到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植物体奥秘的兴趣。
2.新课的设计:
(1)在引人本课主题后,可以分发实验材料,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较小,尤其是种于内的胚更是娇嫩,一不小心就会将其损伤,影响观察。
(2)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出示挂图或使用模型来简述单子叶种子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剥开玉米种子的种皮,用针将中央白色的胚剥离,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再取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将种子切开,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说明,胚乳中贮存着大量淀粉,遇碘会变蓝,而胚不变蓝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图1-11所示的结构认真弄清胚的结构,最后板书归纳玉米种子的结构:
(3)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观察,解剖认识菜豆种子(或其他双子叶种子)的结构。然后板书归纳:
(4)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列表总结(如教材上的表格)。
(5)提出胚是种子结构中的最重要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这粒种子就不能萌发了,例如将大米或豆瓣种下去却不能长出幼苗,因为水稻种子在碾成大米的过程中已经去掉了种皮和胚,而豆瓣是子叶,不是一个完整的胚,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已被子叶吸收)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起保护的作用。
(6)明确两个问题:①单子叶植物种于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见课后小资料)。②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见课后小资料)。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
以上的教学过程安排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校情况来灵活考虑。
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界条件。了解种子休眠的特性及休眠的意义,了解种子还有一定的寿命及测定发芽率的意义。
2.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应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于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到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期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荫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本课的难点是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因为,说清种子萌发需要这些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当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个难点需要进行演示实验,但教材第29页的演示实验不够充分,它只揭示了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而没有演示出种子内因的作用。所以,应用右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演示,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另外,在此课之前或之后要让学生参与一些与种子萌发有关的实验,以加深对种于萌发条件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本课一般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实验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经过一周培养的12粒玉米种子的萌发情况,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展开讨,最后得出结论。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用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人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提前一周做教材第29页的演示实验,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将实验的结果拿到课堂上来讨论,教师并不多讲,而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这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讨论要组织得热烈、有序,把握时间和进程,就像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让学生用手做,用眼观察,用脑思考了,用嘴说出,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样的课难度较大。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本课可以从复习种子的成分开始,用几个简明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种子内的基本组成成分,然后提出:“种子内为什么要贮存这些成分呢?”“有了这些营养物质就能够使种子萌发成幼苗吗?”“为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还可以直接从种子的萌发引入,例如,首先向学生出示一株植物(盆栽花卉或移植到花盆内的农作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株植物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种子是怎样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体的?”在学生回答出:“需要施肥”、“需要浇水”、“需要土壤”、“需要适宜的温度”之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株植物体,需要许多条件”,“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种子荫发都需要哪些条件”,引出本课主题。
还可以有第三种引入方法,可以从一周来的准备工作开始,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然后从学生的实验中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全都浸入水中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沾不到水的种子也不发芽?”“种子萌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水呢?”将学生引入萌发条件的讨论中,初一的学生看问题一般是较单纯的,种子萌发需要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却不能萌发呢?他们不能理解,这就可以激起他们的极大兴趣,从而引入对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讨论。
2.新课的设计:
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引言或引入方法,所以,具体的教学过程安排也就不同了,现以:“从种子成分的复习引入”来叙述一下新课的具体安排。
在引入本课主题后,教师可以依下列顺序安排讲课过程:
(1)出示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
(2)归纳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在此要讲明为什么,如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等等。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而且还了解了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了种子的萌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让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这时学生会很容易地看出,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4)此时教师可提出一关键问题:“一粒完好的种子在外界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萌发吗?”可能学生会不知该怎样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大胆的假设,认为能够萌发的学生要讲出理由,教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让认为不能萌发的学生也讲出理由。
(5)在学生期盼老师给出正常答案的时候,教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逐渐将正确答案揭示出来。如,让学生观察一些具有不同厚度种皮或果皮的种子,请一位或两位同学说出将它们同时种在土壤中,哪个先萌发,哪个后萌发,学生一定会认为皮厚的不易萌发。至此,教师可以讲述:除了有完好的胚以外,还有一些种子本身的其他条件也对其萌发起着作用。
(6)引出种子的休眠现象问题和寿命问题,并充分举例说明(课后小资料中有例仅供参考)。
(7)小结并出示萌发过程挂图,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内外因条件之后,再了解一下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就是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此部分内容可以简单叙述,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8)让学生从所了解的农业生产过程或刚刚学到的知识中谈一谈种子的萌发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以此来明确本课内容的重要意义。(农民在收获后,准备第二年耕种时都要进行换种,即用刚收获的粮食到种子站换取明年所需的种子,该种子的发芽率是农民最关心的指标之一,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就直接用到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在普及科学种田的今天,此课的内容尤显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