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的生命周期》说课稿
高家镇初中 周妍媚
一 教材分析
《动物的生命周期》位于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是以七上第三章《观察生物》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从生物个体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来解释为什么生物能繁衍不息、代代相传。而本章以生命周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被子植物的一生和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等知识,从而体现生命的周期性和生命代代相传的关系。因此对生命周期的理解对本章后续内容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知识结构图:
从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实到虚、由形象到抽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介绍动物的生命周期及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七年级学生通过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观察,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进行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但是他们还缺乏对这方面的理性认识。为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遵循由近到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以学生熟悉的人、青蛙、蚕的一生为例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构建,得出生命周期的概念。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还不够严密,并且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都相对欠缺。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将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归纳、举例说明作为教学的重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的学习并不枯燥,把科学回归到学生的身边。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鉴于上述情况,我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脉络来组织教学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制定出教学重难点,并作了相应的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青蛙、蝗虫的生命周期及共同性。
(2)理解生命周期与生命代代相传的关系。
(3)了解环境的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存环境、珍爱生命,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青蛙和蝗虫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难点:理解生命周期周而复始的进行使生命代代相传种族得以延续
(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课前采集好的蚕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二)教学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活动的开始时,我投影几张本人在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是谁并说说是老师什么时候的照片,紧接着问“认识了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你们能否设想一下将来的我?”。通过“猜—说—想”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思维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很自然地由“人总是要经历从生到死这一自然规律”把课引入主题。
2、读看绘思、能力培养
(1)、从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事物出发,收集了丰富而有趣的相关资料如图片、动画、录象、视频剪辑等进行直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更好地突破难点,在分析人的生命周期时,在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填图排序后,我设置了“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使种族得以延续的?”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是生殖使生命周期周而复始地进行并使种族得以延续。
(2)在青蛙的生命周期的教学中,我采用先播放“青蛙的一生”的视频材料,然后然后让学生归纳出青蛙的一生要经历哪些阶段并完成填图,然后借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引出:“为何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并通过比较成蛙和蝌蚪在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得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用故事而不讲故事,这样的处理的目的是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得出青蛙和蝌蚪在形态和结构上不同,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体验生物的形态结构的改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理念。
(3)结合乡土特征我将教材中的“蝗虫的生命周期”这部分教学内容改换为“蚕的生命周期”。.尽管蝗虫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农业害虫,但能用心留意过它一生发育过程的同学且不多,而在我们当地亲历过家蚕一生的发育的同学且不少。这样的处理主要是考虑从学生亲历过的和比较熟悉的周围环境去开发教学资源,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巧妙结合,既激发兴趣又能化难为易;同时又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3总结归纳、导学达标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让学生从人、青蛙、蚕生命周期的共同特征中归纳出动物生命周期的概念,并由寿命的长短引出探究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立足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而教师只不过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及合作伙伴。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同比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适时渗透环保意识,进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落实三维目标。
4课堂延伸、发散创新
在这部分教学中除通过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外,还设置了有关蝗虫生长发育和危害拓展题;这样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与蚕蝴蝶等完全变态发育的不同及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治蝗,体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为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因此我在最后设置了“请你参与与实践”这一环节,给每小组发放课前准备好的蚕卵,让他们带回去实践探究并及时反馈信息,以开辟科学学习的第二课堂。
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上,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作为媒体展开直观教学,以问题和实例为纽带,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采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考和活动。力图体现新课程实施中的两个理念:1、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教师利用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组织教学。2、仅仅靠课堂教学完成科学课程的诸多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开发课外资源显得尤其重要。
恳 请 指 导!
EMBED Unknown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读看绘思、能力培养
总结归纳、导学达标
课堂延伸、发散创新
代代相传的生命命
动物的生命周期
植物的生命周期
新生命的诞生
走向成熟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植物的一生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