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章第3节 耳和听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耳的结构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1.耳的结构
(1)图片显示“耳的结构 ( file: / / / D:\\NIYUNLAN\\1\\倪云兰\\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章\\第三节\\耳朵.ppt" \t "_blank )”,逐一让学生认识各结构名称;
(2)学生填写P11图1-23 耳的结构;
(3)教师总结:耳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4)听觉的形成:耳蜗内的感受器接受声音的刺激,产生兴奋,有听神经(位听神经)将之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5)讨论:“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①传导性耳聋:鼓膜破裂、听小骨损坏等
②神经性耳聋: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损伤等
(6)位觉的形成:半规管内的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产生兴奋,由位神经(位听神经)将之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位觉中枢产生位觉。
2.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 file: / / / D:\\NIYUNLAN\\1\\倪云兰\\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章\\第三节\\新建文件夹\\感觉-声音找不到了.htm" \t "_blank )?”
结 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和探究,明确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意义和决定因素。
2.通过对动物间发声范围和听觉范围的比较,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基本知识。
3.通过对不同类型声音的认识,掌握乐音和噪声的区别,理解防止噪声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音调的概念和噪声的防止,难点是对频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音调与频率
【学生实验1】用笔划梳子,快慢不同,声音不同。
引导学生说声音的调有高、低之分。这个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师: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1赫兹=1次/秒
从实验中我们发现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学生实验2】用尺子在桌边做振动发声实验,体会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超声波: 大于20000Hz 次声波: 小于20Hz
师:超声波和次声波还有其他许多作用,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有关书籍增加知识。
2.响度与振幅
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远近有关
师:如何区分音调和响度呢?
(声音播放):牛叫声和蚊子叫
师:比较牛叫声和蚊子叫,请大家区分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音调和响度不是一回事,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不一定音调高。
3.音色(音品)
课内游戏:请一位同学上讲台面向黑板听下面同学发声,猜一猜他是谁。
师:为什么这位同学能猜出发声同学是谁?
生:因为熟悉同学了
师:熟悉同学的什么?
生:声音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点,我们把这种声音的特征叫做音色(或音品)。
声音的特征叫做音色(或音品)。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
思考题:
1.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哪个响度大?哪个音调高?
2.请举出两个响度不同的声音。
3.请举出两个音调不同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的波形非常有规律,我们把这种声音叫做乐音,也可以理解为使人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有些声音杂乱无章,使人听了烦燥不安,我们把这种声音叫做噪声。
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有关噪声的知识。
三、巩固新课:
完成课本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