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颜色[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光和颜色[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4-16 21: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节 光与颜色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光的传播实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光源的概念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何种物体是光源。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光传播与声音传播的区别。
记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具准备:
光演示器、装有滴有墨水的水的水槽、激光手电筒
教学过程:
引课:
提出问题:上册中我们已学过太阳与地球。太阳与地球发光情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一、光源
1概念: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火把、蜡烛、电灯、萤火虫等(学生讲,教师板书)
2分类:自然光源:太阳
人造光源:蜡烛、电灯
实验:
1打开光演示器,观察激光的传播
现象:光呈一条直线
2打开激光灯,让光束贴水面。
现象:光呈一条直线
3打开光演示器,观察激光在玻璃中的传播
现象:光呈一条直线
继续让学生观察光在界面的传播
现象;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结论:板书二: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直线传播。
思考:P20 讨论
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排队、瞄枪
提出问题:打开电灯开光,整个房间马上亮了,是否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板书 三 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C=3×105米/秒
空气:C≈3×105米/秒
水:3/4C
玻璃:2/3C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探究: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课后完成)
作业;《作业本》P3 4、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回顾:学生对于光速的测出非常感兴趣,教师应补充。
第二课时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光的色散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勇于实践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能说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教具准备:
三棱镜、平面镜、红塑料纸、手电筒
课前准备:
学生周末在家做光的色散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光的传播和光的传播速度。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光的色散实验现象怎样?演示光的色散课件
 板书: 一、光的色散:白光→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色光带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提出问题:太阳光中是否只有这几种光?
看课本  实验1把非常灵敏的温度计放到彩带光带的红光外
现象:温度计读数上升
结论:红光外有光的辐射
应用:家用电器遥控器
     实验2把感光胶卷放到紫光以外
现象:胶卷被感光
结论:蓝光外有光的辐射
应用:消毒杀菌 、验钞机 
板书二  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与紫外线
看资料
何谓紫外线?太阳放出不同波段的辐射 ( http: / / www.hko.gov.hk / wxinfo / uvindex / chinese / cuvglossary.htm )。 有些波长的辐射人眼可见,如彩虹里的各种颜色。在可见光的波长以外,另有人眼看不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 ( http: / / www.hko.gov.hk / wxinfo / uvindex / chinese / cuvglossary.htm )。
紫外线最受关注,因为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紫外线能伤害皮肤和眼睛。 紫外线可分为三类﹕ 紫外线A、紫外线B和紫外线C。它们的特征可见表一。
紫外线 A 紫外线 B 紫外线 C
波长(纳米)* 315-400 280-315 100-280
被臭氧层 ( http: / / www.hko.gov.hk / wxinfo / uvindex / chinese / cuvglossary.htm )的吸收程度 能穿透臭氧层 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 差不多全部被臭氧层所吸收
到达地面的辐射量 超过百分之九十八的紫外线是紫外线 A 不足百分之二的紫外线是紫外线 B 几乎零
对环境和人的影响 可产生光化学烟雾 ( http: / / www.hko.gov.hk / wxinfo / uvindex / chinese / cuvglossary.htm ) 过量曝晒可引致皮肤癌及白内障 无
*定义根据「国际光照委员会」
(1纳米=10-9米)

表一 紫外线A、紫外线B、紫外线C 的主要特征
影响地面紫外线强度的因素

因素 对到达地面紫外线强度的影响
太阳的位置,这随每日和每年不同的时间及纬度的高低而变化 太阳的位置越高,紫外线的强度越高
大气中的臭氧量 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中的臭氧越多,较少紫外线能到达地面
云和烟霞 云和烟霞吸收和散射紫外线
地面反射 自然界中大多表面如草地,泥地和水面反射不足百分之十的紫外线,但雪地会强烈反射(多达百分之八十)紫外线。而沙地也会反射百分之十至二十五的紫外线
海拔 海拔越高,紫外线强度越高。这是因为大气的厚度减少以致较少臭氧来吸收紫外线
提出问题:光的色散实验白光可以分成七色光,我们所见物体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1: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先后将红、绿、蓝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 纸板的圆孔上
现象:依次看到了红、绿、蓝三种颜色
实验2: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先后透过红、绿、蓝三块有色玻璃片
现象:光带分别是红、绿、蓝三种颜色
结论:透明物体能透过相应的颜色
实验3::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分别使用红、绿、蓝、黑四种颜色的光屏接收
现象:光屏上分别出现红、绿、蓝、黑四种颜色
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
小结:学生进行
作业:课后练习
回顾:实验3实验未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