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和视觉 第二课时[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眼和视觉 第二课时[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3-01 19: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节 眼和视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的特点。
  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的作用。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应用、总结提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解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刻度尺、照相机、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教学
放大镜能够用来看较小的物体,照相机能够照相,他们都是凸透镜,都能成像,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探究P160)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成像的大小、倒正、远近与什么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实验器材,说明各器材的作用:光具座上面放置
  凸透镜、蜡烛、光屏,前面的刻度尺测量物距、像距,告知焦距,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屏是用来接受像的,点燃的蜡烛烛焰作为成像的物体,
  注意:应该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过程:
  移动蜡烛,使它与透镜的距离,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倒与正、放大与缩小、虚与实的情况,并侧此时的物距、像距,将观察情况记入表内。
  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再将蜡烛靠近透镜,使物距,移动光屏,光屏能够成烛焰的像吗?
  再将蜡烛靠近透镜,使物距,移动光屏,光屏能够成烛焰的像吗?移开光屏,直接用眼睛通过观察烛焰,看到了什么?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特点
到或正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像与透镜的距离
u>2f
u=2f
fu=f
U  交流与讨论:
  如上述实验中,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能在光屏上得到实象吗?为什么?
  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你能分析出凸透镜成像是由什么决定的?
 
  通过探究得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这些成像规律有何应用?
  照相机和放大镜
  照相机:
  构照: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照景物是物体。
  使用方法: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就会出现景物的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实象。暴光、显影、冲洗得到照片。
  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使用方法:必须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前后移动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来改变放大的倍数;成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象。
  思考:为什么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看不到放大的正立的虚象?在生活中透镜还有哪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