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和视觉 第三课时[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眼和视觉 第三课时[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3-01 19: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6节 眼和视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人的视觉上的限制。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功能。能说处视觉的形成过程。
  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知道目前人类对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教学重点:
视觉的形成与用眼卫生意识的逐步树立。
教学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眼球结构模型、变色卡
教学过程:
  眼睛——主要部分是眼球
  作用: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和照相机相似。观察眼球模型明白各部分的名称及用途。
  课件演示:眼球的结构。
   3)眼睛:眼帘、睫毛、巩膜、瞳孔、虹膜、泪腺管
  实验:虹膜的颜色。不同肤色的人的颜色不同。
  实验:观察同桌同学的虹膜和瞳孔。用手电照射右眼。
  引导观察: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瞳孔有什么作用?
  结论:在光亮的环境里,瞳孔能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
  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设问:人眼能接受许多信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感觉到?
  实验探究:同桌同学配合进行测量
  近点:将眼睛凝视课本上的任意字,漫漫移近,直到字体开始模糊不清。测出此时眼睛与字的距离,即为近点。
  远点:同样两个同学测出远点。
  盲点:按图1—58自己做盲点实验。说明视网膜上有不感光的部位——即盲点。
  近视: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在视网膜前。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远视:原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晶状体的弹性变小,成像在视网膜后。矫正方法:戴凸透镜。
  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
  讨论:P37,色盲不宜担任驾驶、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
  保护视力
  “两要二不要”。有异物进入人眼怎么办?
  讨论:如何保护视力?
  复习巩固
  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课堂练习:练习册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古今中外传递信息的方法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心得】
  眼和视觉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应该抓住重点,可以分为两节来进行。第一节在实验室简要介绍有关透镜的基本概念之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透镜的对光线的会集与发散作用,接着组织学生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成像的性质学生观察得出比较容易,但成像的范围,还需要教师引导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对于人眼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总结,视力的矫正是较为难的地方,注意抓住主要的地方——造成近视与远视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成像在视网膜前面还是后面?然后再从需要发散还是要会集,来考虑是用凸透镜还是凹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