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二册 教学设计
【 课 题】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衢州华外 张能达
【设计思路】
重力是在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它是后面学习力的平衡、压力和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重力三要素的正确理解是学习的关键。其中,重力的方向是一个难点。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本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互动中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学习,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在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便于学生实验、讨论;学生自由组合,互助合作;开展课外小制作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大小、物体的重心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
A、基本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B、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重力,通过探究探索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通过探究实验,确定重心,联系实际,分析现象;
3.通过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C、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在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愿望。
D、STS目标:向学生介绍现代宇航员的失重和超重方面的吃、穿、住、行方面知识。
【教学教具】
1.质量为100g的钩码每组4个、量程为5N的弹簧秤、乒乓球、T形支架、细棉线、三角板等。
2.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教学思路】
通过感受性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探索—讨论交流—开拓创新—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
一、通过感受性实验引入新课
让学生亲身体验乒乓球离开手在桌面上滚动直至落地。
然后联系生活:熟了的苹果落向地面,抛出去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上,水往低处流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投影: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
重力的符号:G;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
思考:重力的单位、施力物体是什么?
[重力的单位是牛(N),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
那么,重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是怎样的呢(提出问题)?
二、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探究实验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器材: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
步骤:用弹簧秤先后测量出3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
质量(kg) 重力(N) 重力跟质量的比值(N/kg)
0.1
0.2
0.3
讨论:重量跟质量的关系。
师:请做完实验的小组汇报结果。
师: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生: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比值为定值:;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你的结果会跟9.8N/kg有偏差?
师:9.8N/kg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生: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投影:1.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2. 重力/质量=9.8N/kg,即G/m=g或G=mg。
G:重力,单位是牛(N);m:质量,单位是千克(kg);g表示9.8N/kg,在计算中,常取g=10N/kg。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探究实验)
器材:线、钩码、T字架、三角尺等;
步骤:1.用线挂住钩码,并把线挂在倒T字架的钉子上。
2.用三角板找出跟水平方向的夹角。教师先解释什么是竖直方向—用线把物体(钩码)悬挂起来,静止时线的方向跟重力方向一致,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
师:竖直方向跟水平的夹角是多大?(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投影: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联系实际:这一知识有什么应用?(学生讨论。)
生:重垂线—检查物体(墙)是否跟水平面垂直。
练习:标出物体分别在水平和斜面上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师: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能不能说成垂直向下?
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练习并讨论。
(有的学生把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方向画错—与斜面垂直,强调学生人们要在山坡上建造房子,所砌的墙壁总是与水平面垂直,而不是与斜坡垂直。)
四、通过实验,找出物体的重心
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投影: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那么,怎样找出物体的重心呢?(学生讨论,动手实验。)
材料:直尺、质量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步骤:
1.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几何中心)。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学生用悬挂法或平衡法找出物体的重心。
五、讲解例题,巩固新知
师:如何根据质量得到的重力呢?
投影例题:(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强调规范性,作出评价。)
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G=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五、 联系生活,开拓思维
师:如果2004年28届奥运会在希腊举行改在月球上举行的话,许多世界记录将会怎样呢?
生:如跳高、跳远、标枪、铁饼、举重等项目要被改写。(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师: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生:(讨论后)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三角板等。
师:人的重心会变吗?
生:(讨论后)人的重心是会变的,如体型改变、姿态改变时;
师:阿根廷人生活在地球的另一边,看起来是头朝下的,他们为什么不会掉下去。
生:他们受到重力(重力的方向大致指出向地心),所以不会掉下去。(视频展示宇航员的生活。)
师:宇航员生活在失重状态—好像不受重力一样。
问:假如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学生讨论)
生1:我们可以在天花板上睡觉。
生2:我们要用水枪来喝水。
生3:我们的食物要做成牙膏状。
生4:我们可以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
六、 课后延伸
小制作(简单水平仪)或小论文(题目:在失去重力的世界里)。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能体现以下几方面的新课程理念:
1.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这样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2. 体现科学的本质;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3. 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创造机会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愿望。
本教学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就是由于教学学内容以及探究活动较多,所以时间把握上有紧,所以在学生课前预习和教具准备上一定要充分。
【点评】
1.本节教材设计“以重视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重要手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理念。
2.本节教材设计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3.本节教材设计摆脱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