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
吉全录
课前准备:本节演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包括:小桌、毛巾、棉布、纸板、木板、玻璃板。
一、教学内容、目标及要点:
1、主要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知识要点和能力训练要点:
A、牛顿第一定律。
B、运动状态的改变。
C、力不是物体运动或维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
3、学习本节后应能够:
A、根据运动和力的关系,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B、解释常见的一些惯性现象。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辩论。
三、教学过程:
1、利用科学史导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演示:研究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教师操作学生做好记录,然后学生以课堂小组讲座,完成讨论题。
3、教师给学生指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给学生说明:在一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从而得出有关结论: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
教师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说明:A指出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B、提示了一切物体都有维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直运动的性质,即:惯性。
4、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惯性现象进行讲座:认识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惯性现象,其中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在实践要注意防止有害的惯性现象,利用有益的惯性现象。
5、 小结:
A、牛顿第一定律
B、惯性:无论物体静止或做匀直运动及受力与否,物体都是具有惯性,且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运动速度无关。
C、惯性现象有得也有害。
四、课后巩固:
1、讲座课后思考与练习。
2、完成学习目标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