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知识检测
温馨提示:
1、测验共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2、测验的内容难度适中,请同学们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认真审题,仔细作答。
3、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
学校: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uí( )靖 阻è( ) 地jiào( ) jū( )躬
zāng( )物 制cái( ) 肃mù( ) 荒miù(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憋见 执著 丰功伟绩
B、赃物 窜逃 名符其实
C、屏障 肃穆 张皇失措
D、瓦砾 晨羲 精疲力竭
3、下面这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改正。
课外阅读是培养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有益的许多启示。我们中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不少于80万字。
错误(1)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错误(2)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
(2)《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3)雨果是法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德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
5、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4)《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填国家)作家。
6、李阳同学去文具店买钢笔,你觉得他怎样和营业员对话才得体?
李阳指着柜台中的钢笔对一位三十五岁左右的营业员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业员拿出两支钢笔让他挑选。
(李阳想再多挑选几支),他对营业员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阳挑好后问:“请问多少钱一支?”
营业员答:“九元五角。”
(李阳嫌贵,不想买)他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
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宣布,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具体时间为2008年8月8日晚8时。届时将有300万外国人来到中国,其中有两万名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有三万多名记者。目前全世界以、已有两万名记者向北京奥组委提出申请,要求到时来华采访报道北京奥运会。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研读语段,自选对象仿写外貌。(注意写出特色,50字以内)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文后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
1、指出这一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消息的大意是?(请用最简短的语言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体部分写解放军渡江可分为三层,请你在下面写出起止点。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加点的短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芦花荡》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蓬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这段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用什么方法使鬼子束手挨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①大船追得很紧。
②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③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④“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⑤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⑥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⑦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⑧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准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⑨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好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⑩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1、为选文提炼事件概括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的“荷花变成人了?”是什么意思?“啊!原来是他们!”又表达了妇女们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写战争场面时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社会要和谐,家庭更要和谐。但是有时候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等也难免会发生一些小的误会、矛盾,这些“战争”只有坦诚相待,本着彼此理解的原则,才能顺利地解决。把下列题目补充完整,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____________的“战争”
要求:叙事具体、生动形象,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绥 遏 窖 鞠 赃 裁 穆 谬
2、C,A中“憋见”的“憋”应为“瞥”,B中“名符其实”的“符”应为“副”,D中“晨羲”的“羲”应为“曦”
3、(1)将“培养”改为“提高” (2)将“许多”移至“有益”前
4、(1)×(应为“抗日战争”)(2)√(3)×(应为“法国”)
5、(1)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悲惨世界》(4)西蒙诺夫 苏联
6、示例:①阿姨,我想买支钢笔。②请多拿几支好吗?③对不起,我想到其他商店看看。
7、示例: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8时开幕,届时将有300万外国人来华。
8、略。
阅读理解
(一)
1、第1、2句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4、这八个字写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5、议论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二)
1、“老头子”用计,独自一人全歼鬼子战斗画面
2、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3、水中有树桩,树桩上有好多鱼钩,他首先把鬼子引入有树桩的地方,让鱼钩钩住鬼子,再用竹篙将鬼子打死
4、抗日救国英勇无畏的孤胆老英雄形象
5、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
1、军民在荷花淀上共同巧妙歼灭鬼子的战斗场面
2、比喻 暗示这些“荷叶荷花”之中会有“天兵”出现,这些鬼子将葬身于荷花淀之中
3、荷花下面隐藏着我们的战士 转惊为喜的愉快心情
4、激烈的战斗场面
5、具有散文的笔调,情趣横生,富有诗意
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