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2》学案
设计人:
【学习目标】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概述淀粉的消化历程。
【重点难点】
重点:1、搞清探究实验的操作方法;
2、熟悉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一: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准备
自主探究:根据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实验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2、模拟牙齿咀嚼的方法是什么?
3、你是用什么方法取唾液的?
合作交流:根据实验操作具体方法讨论下列问题
1、1号试管中唾液与馒头碎屑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中3支试管均放入37摄氏度的温水中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任务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果概述及结论
自主探究: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滴加碘液后,3支试管出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使淀粉变成麦芽糖的物质是什么?
合作交流: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实验中发现1号试管结果仍是变蓝色,请你帮他们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拓展提升】
下表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步骤,请根据此表回答问题。
试管
实验
处理步骤
1
2
3
加入的物质
馒头+2毫升唾液
馒头+2毫升清水
馒头+2毫升唾液
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10分钟
37℃水浴10分钟
37℃水浴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1)若以1和2为一组,则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号试管为对照组。
(2)若以1和3为一组,则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号试管为实验组。
(3)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的是_____号试管,淀粉被分解的是_____号试管,除口腔外,淀粉的消化分解还可在人体的_____内进行。
(4)若证明“37℃”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的最佳温度,请写出设计方案:
附:参考答案
探究任务一: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准备
自主探究:1、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切碎的馒头碎片。
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到小烧杯中。
合作交流:1、模仿舌的搅拌作用
2、37摄氏度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能力最强。
探究任务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果概述及结论
自主探究:1、滴加碘液后,3支试管出现的现象分别是: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3号试管变蓝。你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2、使淀粉变成麦芽糖的物质是唾液淀粉酶。
合作交流:有可能搅拌不充分,切碎的不充分,或者水浴的时间不够长等等原因。
【拓展提升】(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 (2)馒头,1(3)1,1,小肠(4)取两支试管都加入适量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分别编号甲乙,甲放入37℃水浴10分钟,乙放入0℃冰水中10分钟,后各滴加2滴碘液观察现象。
《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当堂达标测试
设计人:
一、选择题
1、馒头是我们的主食,淀粉是其主要成分。人体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 )
A.胃液 胆汁 胰液 B.唾液 肠液 胰液 C.胆汁 肠液 胰液 D.唾液 胃液 肠液
2、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
A.牙齿咀嚼的缘故 B.舌搅拌的缘故
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 ? 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
3、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最佳温度是 ( )
A.30 ℃ B.5℃ C.37℃ D.40℃
4、下表是小明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不变蓝
2
淀粉糊+唾液
0℃
变蓝
A.需要适宜的PH B.需要适宜的温度 C.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 D.效率很高
5、下列不利于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是( )
A.将食物充分咀嚼 B.将食物冷冻后再食用
C.进食的时候少饮水 D.将食物在口腔中充分搅拌
6、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是(? )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葡萄糖
7、小明近几天因感冒发烧,没有食欲,其原因可能是( )
A.胃肠蠕动缓慢 B.消化酶活性减弱 C.心脏跳动过快 D.营养吸收缓慢
8、某学生在鉴定食物营养成分时,向馒头屑上滴加碘酒,馒头屑变成蓝色。该实验结果说明馒头中含有( )
A.淀粉 B.水 C.无机盐 D.蛋白质
9、下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为了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分析后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温度
PH值
滴加碘液后颜色变化
1
2ml淀粉糊,2ml蒸馏水
37℃
7
变蓝色
2
2ml淀粉糊,2ml唾液
37℃
7
不变色
3
2ml淀粉糊,2ml唾液
45℃
7
变蓝色
4
2ml淀粉糊,2ml唾液
37℃
1.8
变蓝色
(1)试管1和2比较,说明 。
(2)试管2和3比较,说明 。
(3)试管_____和_____比较,说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要受pH值的影响。
(4)试管2滴加碘液后不变色的原因是 。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参与淀粉消化的有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胰、肠液中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2、D 解析:淀粉的分解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口腔分泌的唾液淀粉酶有关。
3、C 解析: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是37摄氏度。
4、B 解析:此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所以此实验表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5、B 解析:将食物冷冻后,温度低,不利于消化酶的消化作用。
6、D 解析:葡萄糖、水和无机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淀粉、脂肪、蛋白质必须经消化分解后才能被吸收。
7、B 解析:发烧温度高,消化酶的活性减弱。
8、A 解析:馒头中含有淀粉,所以遇碘变蓝。
9、B 解析:①与②号变量是有无唾液,变量唯一,所以能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二、非选择题
(1)说明唾液中有能够消化淀粉的酶。解析:加入唾液的遇碘不变蓝,说明淀粉已经被分解。
(2)说明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解析:45摄氏度的加入碘液后变蓝,说明温度高影响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
(3)1与4号比较。解析:1号与4号变量唯一,只有PH值不同。
(4)淀粉已经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所以遇碘不变蓝。解析:加碘液不变蓝,是因为淀粉已经被分解成麦芽糖。
《消化和吸收2》教案
设计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都出合理的结论;
2、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的消化历程。
能力目标:培养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新鲜馒头,试管若干支,温度计,碘液,暖水瓶。
四、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 我们常说吃饭要细嚼慢咽,食物被咀嚼要靠我们口腔中的牙齿。牙齿可以分为门齿,用于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能够磨碎食物。口腔仅仅起到咀嚼食物的作用吗?
思考口腔对食物的作用
一、概述口腔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我们以吃馒头为例,刚开始嚼馒头时,并没有觉得甜,而细细品尝就能尝到甜味,这是为什么?其实口腔中不仅有牙齿,还有舌和唾液腺的开口。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吃东西的时候,牙齿将食物切断、磨碎;唾液腺大量分泌唾液,舌一方面配合牙齿的咀嚼,一方面通过搅拌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以馒头为例,概括口腔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二、阐述馒头的消化的两个过程: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过程。物理性的消化是指:牙齿将食物切碎、磨碎;将食物与消化液充分的混合。化学性的消化是指: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分解为其他物质。酶是指活细胞产生的促进物质发生变化的有机物。
对食物的消化来说,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腺分泌唾液是不是都很重要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个实验来探究。
提出探究问题: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哪个更重要?
三、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分别概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回忆探究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此实验提出问题是: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
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制订计划:
一、探究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那这个实验变量是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在实验室中怎样模拟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呢?将馒头用刀片细细的切碎,模拟牙的咀嚼;用玻璃棒搅拌,模拟舌的搅拌。
怎样取唾液?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用图片概述实验方案。
二、探究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对馒头消化的影响
实验的变量:有无唾液
用图片概述实验方案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还需要思考两个问题:1、怎样验证馒头中的淀粉被消化了?可以利用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如果滴加碘液变蓝了,则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未被分解;如果滴加碘液不变蓝,则证明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了。2、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是人体的体温37摄氏度左右,那怎样模拟人体的温度?可以用37摄氏度的温水进行温浴约5—10分钟。
根据以上的实验思考,将本实验的实验步骤设计如下:1、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号; 2、将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3、将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的清水,并充分搅拌; 4、将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 5、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摄氏度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6、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现象。
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理清此实验的步骤思路。
做实验之前,思考这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结果的检验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给出实验步骤
实施计划
出示实验视频,明确方法步骤。
观看视频,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具体的操作方法,明确对照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变量。
得出结论
出示实验结果的图片,得出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表达与交流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实验中发现1号试管结果仍是变蓝色,请你帮他们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生思考作答
四、及时巩固,思考题
出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相关实验题
生思考作答
板书设计: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吗?
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制订计划: 1、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号;
2、将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3、将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的清水,并充分搅拌
4、将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
5、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摄氏度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
6、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现象
实施计划:通过视频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
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表达与交流:1、怎样验证馒头中的淀粉被消化了?
可以利用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如果滴加碘液变蓝了,则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未被分解;如果滴加碘液不变蓝,则证明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了。
2、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是人体的体温37摄氏度左右,那怎样模拟人体的温度?
可以用37摄氏度的温水进行温浴约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