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
课题
点、线、面、体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观念
情感目标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教学难点
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主要教法
启发教学 自主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网络资源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
(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8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85~87页习题9.1第7、12、13、14题.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课题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能力目标
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主要教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
课件 网络资源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9.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放映课本9.1-4的幻灯片.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9.1-6(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7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85页至第87页习题9.1第1~7题.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直线、射线、线段
课题
直线、射线、线段1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能力目标
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主要教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
实物展台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89页思考,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
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90页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
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
(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
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完成课本第90页练习.
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
五、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9.2第1、2、3、4、11题.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直线、射线、线段
课题
直线、射线、线段2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了解线段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
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
主要教法
启发教学 自主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实物展台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教师活动: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二、新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91页所讲方法)
教师活动:打开电脑,演示尺规作图过程.
板书: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思考课本第91页的问题,从中得出数学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4.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比较线段的长短.
(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5.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
学生活动: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
教师活动: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
板书:(1)ABCD (3)AB=CD
6.线段的等分点.
(1)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AB上一点M,移动线段AM到线段MB上,当AM与MB完全重合时,线段AM=MB,此时点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AM=MB=AB
(2)线段的等分点:
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板书:
AM=MN=NB=AB AM=MN=NP=PB=AB
7.探索线段的性质.
(1)完成课本第92页思考题.
(2)提出问题:
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
学生活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活动:
板书: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
(3)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在直线L上顺次取三点A、B、C,使得AB=4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注: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
8.两点的距离.
教师活动: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9.2第5、6、7、8、9、12题.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余角和补角
课题
余角和补角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能力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
情感目标
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主要教法
自主探究
教学媒体
实物展台 电子白板
教 学 过 程
一、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练习⑴: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3、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练习⑵: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2)填下列表:
∠a
∠a的余角
∠a的补角
5°
32°
45°
77°
62°23′
x°
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
②∠?(∠? <90°)的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锐角∠?的余角是(90 °—∠ ? )
∠?的补角是(180 °—∠ ? )
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5、讲解例题:
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 设这个角是x °,则它的补角是( 180°-x°),余角是(90°-x°) 。
根据题意得:
(180-x°)= 4 (90-x°)
解之得: x =60
答:这个角的度数是60 °。
6、练习⑶:
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这个角是多少度?
7、探究补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补,∠3 与∠4互补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2=∠4
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 ∠1 +∠2=180°, ∠3 +∠4=180°
∴ ∠2=180°-∠1 , ∠4=180°- ∠3
∵ ∠1 =∠3
∴ 180°-∠1 =180°- ∠3
即:∠2 =∠4
8、探究余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余,∠3 与∠4互余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2=∠4
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 ∠1 +∠2=90°, ∠3 +∠4=90°
∴ ∠2=90°-∠1 , ∠4=90°- ∠3
∵ ∠1 =∠3
∴ 90°-∠1 =90°- ∠3
即:∠2 =∠4
9、讲解例题:
例2:如图,∠AOB=90°,∠COD=∠EOD=90°,C,O,E在一条直线上,且∠2=∠4,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
解:∠1=∠3
∵ ∠1+∠2= ∠COD=90°
∠3+∠2= ∠AOB=90°
∴ ∠1=∠3 (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出了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学会了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四、课后作业:104页13,14题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角
课题
角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目标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教学难点
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主要教法
启发教学
教学媒体
实物展台电子白板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96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97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8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8; (4)176°52′÷3.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03页习题9.3第1、2、3、4题.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角的比较和运算
课题
角的比较和运算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
教学难点
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主要教法
自主探究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实物展台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AB、BC、CD的长短.
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BC、CD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AB>AC>BC.
2.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图中∠A、∠B、∠C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
完成课本第100页练习.
注: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第98页思考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
教师活动:讲解观察中的问题,给出图中各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如下图)
∠AOC=∠AOB+∠BOC,
∠AOB=∠AOC-∠BOC.
提出问题:∠AOC-∠AOB=________.
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完成课本第135页探究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15°、75°的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
提出问题:
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说出这些角的度数,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结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补充.
4.认识角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演示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如下图)
提出问题:∠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
在图中,射线OB把∠AOC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AOB=∠BOC,∠AOC与∠AOC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叫做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99页有关内容,回答上面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角平分线定义,板书:角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看课本第99页图9.3-10,讲解角的三等分线.
请学生动手完成课本P99探究,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认识.
在纸上画一个角,设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
学生活动: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角平分线的画法并画图.
教师活动:对学生总结出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演示画图过程.
(1)借助量角器画图:以已知角顶点为顶点,已知角的一边为边,在已知线的内部画一个度数等于已知角度数一半的角,则这个角的另一边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
(2)用折叠方法:把角沿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沿折痕在角的内部画一条射线即为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角的大小关系有哪些?认识了角的哪些运算.
2.本节课学习了用三角板拼出哪些角?
3.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103页习题9.3复习巩固5,综合运用10,拓广探索15.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课题学习
课题
课题学习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利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制作包装纸盒
能力目标
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和相应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包装纸盒的制作,使学生掌握制作长方体纸盒的一般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出相关的包装盒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合作意识的认识,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制作包装纸盒.
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主要教法
自主探究 启发教学
教学媒体
课件 展台
教 学 过 程
一、提出问题,指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活动名称: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纸盒.
方法:观察、讨论、动手制作.
材料:厚(硬)纸板、直尺、裁纸刀、剪刀、胶水、彩笔等.
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如墨水瓶盒、粉笔盒、饼干盒、牛奶包装盒、牙膏盒等.
二、提出活动步骤、分组活动
活动步骤:
1.观察、讨论
以5~6人为一组,各组确定所要设计制作的包装盒的类别,明确分工.
(1)观察作为参考物的包装盒,分析其各面、各棱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2)拆开盒子,把它铺平,得到表面展开图;观察它的形状,找出对应长方体各面的相应部分;度量各部分的尺寸,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
(3)把表面展开图复原为包装盒,观察它是如何折叠并粘到一起的.
(4)多拆、装几个包装盒,注意它们的共同特征.
(5)经过讨论,确定本组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制作
(1)先在一张软纸上画出包装盒表面展开图的草图,简单设计一下,裁纸、折叠,观察效果.如果发生问题,调整原来的设计,知道达到满意的初步设计.
(2)在硬纸板上,按照初步设计,画好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注意要预留出粘合处,并要减去适当的棱角.在表面展开图上进行图案与文字的美术设计.
(3)裁下表面展开图、折叠并粘好粘合处,得到长方体包装盒
3.交流、比较
各组展示本组的作品,并介绍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
讨论本组的作品,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制成的包装盒是否是长方体?若不是,是哪个地方出项了问题?如何改正?
(2)从使用性上看,包装盒形状、尺寸是否合理?用料是否节省?是否需要改进?
(3)包装盒的外观设计是否美观?
(4)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有哪些新认识?
4.评价、小结
评价各组的活动情况,小结活动的主要收获.
三、小结与作业
小结:制作立体图形――先转化为平面图形(平面展开图),再转化为立体图形(折叠).
作业:
(1)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正六棱柱形状(底面是6条边相等、6个角都相等的六边形,6个侧面都是长方形)的包装盒;
(2)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圆柱形的包装纸盒.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