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四年级下册4《古诗词三首》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四年级下册4《古诗词三首》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3 16:2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敬亭山、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能正确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能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想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词。
【教学难点】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敬亭山的资料(2)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历史背景(3)刘禹锡的资料
2.学生准备: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想想我们学了李白的哪些诗?我们再把这些诗读一读。(出示诗句)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白的诗,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出示课题)
(1)学习生字“亭”。这个字常用在亭子的名称上,如“醉翁亭、陶然亭”等。(出示生字)
(2)简介敬亭山。(出示敬亭山资料)
(3)理解题目的意思。(出示题意)
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根据注释,结合插图,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要求)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提醒多音字“相”在诗中的读音。
3.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出示诗句
(1)读一读,想想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2)理解“高飞尽、孤云、闲”。 (课件词意)
(3)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
(4)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孤单、孤独)(出示问题)
(5)介绍历史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出示背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示诗句)
(1)读一读,想想用了什么修辞?(出示修辞)
(2)理解“相看、厌”。 (课件词意)
(3)结合插图、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
(4)在诗人笔下,万物都有感情,从这两句诗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相、厌)(出示相、厌)
3.体会感情
(1)自由读诗,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同桌间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2)听课文朗读(播放朗读),欣赏诗的韵律美。
(出示诗)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学生读诗。
四、学习生字,重点指导
1.出示这首诗中的生字。(出示所有生字)
2.说说写这个字时注意的问题。(出示生字)
3.师指导写字。
4、学生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出示作业)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课,走近作者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优美。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出示洞庭湖景色图片)
2.简单介绍洞庭湖。(出示洞庭湖有关资料)
3.欣赏洞庭湖秋月图,(出示洞庭秋月图)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想用哪个词形容看到的景色?(出示问题)www.21-cn-jy.com
4.引入课题
洞庭湖的景色很美,从古至今有很多描写洞庭湖的诗词美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出示课题)
5.介绍刘禹锡。(出示刘禹锡资料)
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作者写了洞庭湖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出示自学要求)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注意纠正“磨、潭、螺”的读音。指导朗读。(出示诗)
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诗句)
(1)读一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理解“和、潭面、镜未磨”(重点理解)。(出示词语意思)
(3)结合课本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诗句意思)
(4)“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比喻)(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5)谁能把这两句话美美的读出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出示诗句)
(1)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
(2)汇报学习情况,重点讲解:
a.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b.理解词语:遥望、翠、青螺。(出示词语意思)
c.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诗句意思)
d.这两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比喻)(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
(3)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真美,看看谁能把洞庭湖的美读出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这首诗学完了,洞庭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诗歌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洞庭湖的景色,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景色。(播放朗读)
通过学习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从诗句中画出要求写的字。
2.分析字形,说说书写应注意的问题。(出示生字)
3.重点指导“庭”。 (出示“庭”及注意笔画)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出示作业)
1.背诵《望洞庭》。
2.想象《望洞庭》的景色,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释题入情
1.学生齐读《草》这首诗。(出示《草》)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 词。
3. 介绍词(出示:介绍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宋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可以配乐演唱。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2·1·c·n·j·y
《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题目。 常见的词牌名有:《水调歌头》、《清平乐》、《西江月》、《沁园春》、《菩萨蛮》、《蝶恋花》等。
4. 了解“江南”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欣赏江南的景色。(出示江南景色)21cnjy.com
5.理解“忆”
同学们想想“忆”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忆:回忆、思念。忆江南:回忆江南。)
二、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学生自由读词,读准读通。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词,注意纠正“谙”的读音。
3.听朗读(播放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出示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学生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这首词哪个字点出了作者忆江南的原因?(好)(出示“好”)
2.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示句子)
在作者眼中江南好在哪里?用词中的话回答。引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自读这两句,说说写了哪些景物、哪些颜色?(出示问题)(日出、江花、江水;红、蓝。)
(2)学生结合注释及插图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
(3)想象画面:读一读,说说你眼前出现的画面。(出示问题)
(4)这两句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同学们想想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学生回答时意思对即可。)
3. 风景旧曾谙。(出示句子)
作者笔下的江南很美,江南的美丽景色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因此,作者在词中写到:风景旧曾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理解“旧、谙、曾”。 (出示意思)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
4.能不忆江南?(出示句子)
这样的美景作者会忘记吗?从词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能不忆江南?)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
(2)学生读这句话,思考:这是个什么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问题)(反问句;诗人对江南的思念、赞美。)
5.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仅仅是思念江南的美景吗?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
(出示写作背景)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www-2-1-cnjy-com
6.作者不仅思念江南的美景,还思念江南的人,让我们把作者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吧!学生朗读这首词。
四、拓展诗词,浓情延伸
1.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出示《忆江南》的另外两首)2-1-c-n-j-y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3.欣赏歌曲《忆江南》。(播放歌曲)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出示作业)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21教育网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
3.课下继续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十来年,游历安徽宣州时写的一首诗。“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在导入时,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导入直接围绕“李白”展开。21·cn·jy·com
由于古诗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样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在教学中,我从理解诗句上入手,重点让学生理解“独”“尽”“去”“厌”等,理解诗句意思后,然后问学生:这时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怎样?接着课件出示李白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这是李白秋游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这样能把学生的感悟引到诗人的心情,学生能较好的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21·世纪*教育网
在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但是,老师也不能失去引导,在关键地方给学生适当指导,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21*cnjy*com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洞庭湖的景色,通过感受洞庭湖美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词句,给学生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
“镜未磨”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了解“镜”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的镜子,接着出示古代铜镜,让学生理解“镜未磨”(“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镜子?”在师生的沟通交流中,突破教学难点。【来源:21cnj*y.co*m】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理解诗句意思。【出处:21教育名师】
当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没有给学生足够自读自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在教学中,我通过《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导入新课,接着介绍了词,然后让学生欣赏江南景色,这样学生有了特别强的求知欲。【版权所有:21教育】
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这首词,通过朗读让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此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忆江南》,不仅让学生一步了解江南美景,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这需要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21*cnjy*com
【板书设计】
1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鸟 尽 孤独
云 闲 寂寞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美
潭面 山水
忆江南
红胜火 景
思念
绿如蓝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