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章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第二章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10-16 18: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2.1 大气层(2课时)
【设计意图】:因为初二学生对抽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课件中加入许多实物图像或摸拟动画。整堂课设计以实用性为主,让学生在享受知识之美、领略科学之美的同时,能真正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而不是走过场,所以在每一个相关知识点后增设了练习,并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就记住一些知识要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方式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国庆期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从而令我们的七天假期里有5天是阴雨绵绵。它就是“龙王”今年的第十九号台风。那么台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旋转极快的空气大漩涡,它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一种破坏力很强的风暴。)
[读图]大气照片,引出课题《大气层》
一、大气的重要性
[讨论]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大气存在的证据——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欣赏一组图片(蓝天,彩虹,热气球,台风眼,龙卷风,闪电,极光)
[讨论] 并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结合课件)。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板书]:
1、保护地球免受陨石冲撞,使地球昼夜温差较小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5、是声音传播的媒介
(练习巩固)
引入:从富士山图片提问高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找出相应高度的大气温度,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规律(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 1为什么我们去登山时要注意保暖
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2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
生发言:分四层,以温度变化为依据。
2、教师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 层(80-500千米)
外 层(500千米以上)
(结合课件具体分析各层特点)
(练习巩固)
四、对流层
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特点
(1)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赤道纬度为0°,两极的纬度为90°)。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在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情况下采用Flash动画加以演示)
(1)烧杯中液体加热一二分钟后,加入一小颗高锰酸钾晶体。
(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大烧杯,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液体或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液体或空气下沉。
[思考]冷空调应该怎样装 冷藏室的冷凝管要安装在哪?――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3、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本课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大气层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和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大气分层中对流层的特点。
〖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作业本
课后作业: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或上网查找更多关于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配合、沟通上还是有点小问题,但总体感觉还好。但由于本堂课知识容量很大,又希望能把一节课上的唯美,结果在时间处理上存在一些小问题,如果及早注意应该能够避免,而且假如时间更充分的话,总觉得还能和学生探讨更多的问题。总之,让我觉得稍稍有些遗憾。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 题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教学目标
1、 理解天气的概念
2、 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 学会测量气温
4、 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一. 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2-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 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 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 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
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 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出示图或实物,略作讲解构造与原理、用途等
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连续观测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且晴天的观测效果比阴天好。

轶事记录
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提了出来,但是教师真的很难搞懂,何况学生。

课后反思

限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气温的观测只能放在课后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的难度较大,学生尽管测出了温度,但很难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整理和比较能力。故而也难以得出结论。
如果能够补充气候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比教学,学生更易于掌握天气的描述词语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2.3大气的压强(第1课时)
一、教学背景
《大气的压强》是初中科学第三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大气,学生是熟悉的,但对于大气产生的压强学生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学生往往习惯于用气体所具有的特点来预测大气压,容易产生理解误区,成为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发现本节课对于学生的要求主要在于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和能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所以我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是:教师提供情景,让学生去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和液体内部的压强进行对比得出大气内部压强的特点,感受大气压的大小,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形成过程。毫无疑问,这是一节思维含量较高的探究课。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
(2)能举例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3)了解大气压的特点
(4)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设计、评价及解释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实践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及乐于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大气压强》是初中科学第三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继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但因为大气压强的探究需液体压强公式的支撑,所以在课上我采取让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自己得出大气压强的特点。
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1奖给学生一瓶瓶口塞有塞子的可乐喝,学生需费很大的劲才能吸上来。
实验2递给学生第二瓶矿泉水(事先在底部戳有小孔),学生刚一打开,水就从瓶底涌了出来。
这两个实验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课堂,并在学生的讨论声中引入课题——大气压强。并说明什么是大气压强,即说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考虑到现象的出现就应该伴随着相应的解释,所以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也在这几个实验中体现出来。于是,设计了一个表格,横向依次是实验,方法,现象和解释。总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前两个主要是教师自己的演示实验,意在给学生一个仿效作用;后两个为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
探究一
实验一:覆杯实验,往烧杯中加满水,将塑料薄片覆盖其上,将杯子倒转过来,看到的现象是塑料薄片并未下落。解释:在盛满水的烧杯中没有大气压,所以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薄片并不下落
实验二:大小试管实验
在大试管中加满水,将小试管套入大试管中,将其倒置
解释:大试管中没有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管上升
发给学生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烧杯,水桶和吸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三:
实验四:
小结:大量的事实证明,大气内部存在压强
二、气体内部压强特点
利用前一章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让学生自主的探究气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能用实际现象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1认为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在同一高度在各个方向都相等
学生2认为气体内部的压强和高度有关,高度越大,压强越小。
学生3认为气体内部的压强和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我让学生例举现象证实刚才这些学生的说法。
学生4说:“覆杯实验能说明大气压强是朝上的,将吸盘分别吸在桌子上,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或是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能说明大气压强是朝下,朝左或朝右的。
另两个猜想并没得到学生的证实。
小结: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这个压强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大气密度的减小而减小。
三、大气压有多大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史实,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并且此实验还能说明什么问题。
(两位学生合作实验)让学生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抽成接近真空,让这两位同学往相反的方向拉马德堡半球,拉不开,则逐次增加两边的学生数,直到两边各为五人时,拉开。我却只轻轻松动了活塞,就轻松地将两个半球拉开了。这使学生很惊奇,也对巨大的大气压强有了感性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指出托里拆利是历史上第一个测出大气压强的科学家。
通过多媒体的资料说明拖里拆利实验的装置,现象,结果。
介绍常用的气压计(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并比较这两种气压计的优点,介绍标准大气压的测量和数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就是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大小,让学生先从我提出的一些例子中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并能自己也动手设计实验来证实大气压的存在,这一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讲解大气压强的特点时,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液体内部的压强,自己构建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但是本堂课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课堂设计的低效导致的教学目标的未完成。如:一开始设计的两个小实验,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可是学生却并没有从其中真正感受它的存在,这个设计就完全没发挥作用。后面的在设计实验时,也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第2课时)
1、 引言: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很好地抓住中学生爱提问的特点,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果只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而不给学生创设情境去提问,那科学探究仍然是一句空话。
2、 背景:
对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学完了气液体的压强,也学完了速度这一概念,但是对它们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是一无所知的。
3、 教学设计:
首先应该创设怎样的情景,让学生提出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呢?是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几个生活情景还是演示几个简单的实验?我觉得这样固然好,但是新课程倡导新教法,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我的心中孕育了——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游戏,让他们自己去提问。
4、 教学过程:
伴随着上课铃声,我不慌不忙地走进了8年级(2)班的教室,没有带书,只是带了一堆仪器。同学们困惑地看着我,小王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老师不上课吗?”我点了点头说:“对啊,今天不上,做游戏好吗?”
教室里随之一阵骚动,我说:“在做游戏之前,我先得讲一下,做什么游戏。
第1个:用手拿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
第2个:在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
第3个:两只乒乓球用绳拴好,手提绳将两个球平行放置,向两个球中间吹气。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没有听明白的我再把图画到黑板上。”
图1 图2    图3
一会之后,每一个小组都拿到了三组游戏器材。教室里顿时听到一片的吹气声,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情景一:
只见小杰手提两张纸在向中间吹气,纸向中间略靠拢了,和他同桌的小辉一把抓过纸来似乎用足了力向中间吹去,纸反而贴得更近了。他们又重复地试了一下,现象没有改变,他一脸困惑地开始做第二个实验。
情景二:
小丽一手拿着漏斗,手指抵着乒乓球,红着脸开始吹,手一松球跑了。一男生说:“我来试试?我肯定吹得比你远!”只见他用力地吹着,一松手,球反而没有离开漏斗。他们困惑了,并问:“老师,好奇怪啊!”
情景三:
小李也许有了上面实验的经验,他自豪地说:“两只球肯定会在我吹气的时候靠拢。”说完在两只球之间吹气。
看着同学们困惑的样子,我有点得意。也许这三个实验完成起来比较容易,也许这三个实验给同学们带来了困惑吧。一阵之后,同学们放下了游戏的道具。开始互相讨论了起来。
我抓住火候问道:“对于这个游戏同学们有什么困惑?”
小杰急忙站起来说:“第一个游戏,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纸在吹气时向两边飞,反而越用力吹贴得越紧!奇怪。”
小张也附和道:“第二个游戏也是的,我们怎么用力吹也吹不走球。为什么?”
小李也说:“第三个实验也是的,越用力吹两只球靠得越近啊!”
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想!”同学们脸上乐开了花。
趁着同学们的好奇心,我说:“先解决下列二个问题:1.游戏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2.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同学们开始讨论。看着同学最后又静了下来。
一个同学说:“纸的运动也许是两侧有压力把它压过来的。”
我给予他表扬,并又问:“那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压力的存在呢?也就是说什么原因使纸两侧存在压强差?”
又一个同学说:“肯定与我们吹气有关?”
此时,小王又说:“我知道了,肯定是压强与我们吹气的速度存在关系?你们想啊,我越用力吹,气体的流速越快,而它们越向中间贴。”
最后,我们共同总结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位置压强越小。
同学们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
我接着让同学们看课本上的两只船高速相向行驶,小船撞向大船的图片。
小应说:“很简单嘛,两只船相向行驶的时候,两船中间的流速快,而压强小,所以就相撞了啊。”
我高兴地鼓励道:“说得好!的确,液体与气体一样,流速与压强同样存在这样的关系!”
我又说:“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两个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同学非常容易地就得出了解释。
下课铃声响了,我还没有来得及总结。我就问:“对今天的内容,同学们是否掌握了?”
没想到同学们一致回答到:“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5、 教学反思:
1.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课堂中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和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做到在兴趣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
2.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我设计了几个小实验,让学生们归纳总结。然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生活现象,将学习与生活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
3.对“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与气体类比的方法,运用“实验 探究 创造 反思 ”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2.4 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天气气压较高,阴雨天气气压较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气压对天气的影响,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
一、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师:气压是天气的一个要素(复习一下天气的五大要素:压、温、湿、风、降水),这些要素的状况可以表现出天气情况或出现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温度高低,有寒冷、炎热温暖等天气,湿度大小,有潮湿、干燥等天气,气压的变化,我们用气压高低来表示,气压的高低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变化呢?
总体上:大气压与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规律: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稀薄,气压减小,所以从平原地区一下子到了高原地区如西藏,就会出现高原反应。
同一高度的地方,气压是否就相同?(你们的答案?)不一定。因为大气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气的运动,造成大气的密度会发生变化,我们选一个最简单的来说,我们地球表面是冷热不均的,热的地方,大气要上升,冷的地方大气要下降,(图示)
热地气压上高,下低,冷地气压上低下高,在同一高度不同的区域,气压高低就不同,气压高的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叫低压区。
同一地点,就一成不变的是高压区或低压区呢?肯定不会,因此同一地点的不同时候,气压也会变化。
再看图示:上空的高压区会向低压区补充空气,地面也是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空气,从图中我们知道空气运动主要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下节课的内容),而空气的上升、下沉就会影响天气状况:如果是低压控制,低压区中心的大气就上升,温度下降,容易成云致雨,所以,低压带来阴雨天气。如果是高压控制,高压区中心的大气下沉,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天气晴朗。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气压对人的情绪的影响
高山反应:初次进入高原,空气稀薄,吸进来的空气中含氧量减少,造成缺氧,使人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本来就生活在高原的人为什么不会出现这些症状?(适应性)如果呆上一段时间,这些不适也会消失。我们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大的大气压?
人体内也有压强,皮肤内外受到的压强是相等的。介绍中医的拔火罐疗法。所以飞机在高空飞行和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加压。
阅读材料: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多媒体展示“神六”和费俊龙、聂海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在高山上,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再用注射器缓缓的向内充气,使瓶内的气压增大,
现象:(已经沸腾的水不沸腾了)
移去酒精灯,水温稍降,用注射器抽出部分气体,瓶内气压降低,
现象: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结论: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有关,
规律: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
压力锅:压力锅有良好的密闭性,可使锅内获得较大的气压,液体的沸点也升高了,一般能达到2×105帕,水的沸点接近120摄氏度,所以压力锅煮东西容易熟。
在高山上煮东西不易熟怎么办?(使用像压力锅这样的,增大压强,提高沸点)
四、生活用品和大气压
食品、物品的真空包装,可节省空间,还可防霉、防蛀、防菌、防潮等。
吸尘器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探究:吸尘器是怎样工作的
1、吸尘器要达到吸尘的目的,内部应有哪些器件?什么作用?
2、吸尘器工作过程中,大气压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3、观察吸尘器的内部结构。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工作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课件辅助以及实验辅助教学,能联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这块内容很感兴趣。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 题 2.5 风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风的观测
难点: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

风速仪和风向标,并实地测试风向和风速
【演示并思考】把充满气体的气球充气口松开,会感到气球内的空气一涌而出,这是为什么?
一、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纸风吹来的方向。
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
表示方法:用一短线段表示。
用纸飞机测风向
【为什么做】
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观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由箭头、水平杆和尾翼三部分组成。那么风向标是怎样指示风向的呢?风向是由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来指示,还是由箭尾的方向来指示呢?风向又是怎么规定的呢?就让我们用纸飞机测风向这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解决吧!
【怎样做】
折一纸飞机,中间用铅笔穿过(要让纸飞机能在铅笔上轻松转动)。用手握住铅笔,将纸飞机放在开启的电风扇前,观察纸飞机的机头和尾翼的指向。注意:此时人要站在纸飞机的后方。并借助指南针判断风向。
【学到了什么】
通过实验,使我们对风和风向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纸飞机的箭头指向风来自的方向。同理,在气象观测中,风向是由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
同时也使我们明白:实验可以使我们更简洁明了地了解事物,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
(1)用纸飞机测风向的实验使你明白了风向标指示风向的事实。你是否在想:这是运用了什么原理呢?为什么风向标会有一定的指向呢?下面的文字,会帮助你有一个了解。
风向标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测量风向仪器的主要部件。在风的作用下,尾翼产生旋转力矩使风向标转动,并不断调整指向杆指示风向。风向标感应的风向必须传递到地面的指示仪表上,以触点式最为简单,风向标带动触点,接通代表风向的灯泡或记录笔电磁铁,作出风向的指示或记录,但它的分辨只能做到一个方位(22.5°)。
地面风指离地平面10─12 米高的风。风的来向为风向,一般用十六方位或360°表示。以360°表示时,由北起按顺时针方向度量。
(2)你知道了风向的测量方法,一定很想知道风速大小的测量方法。其实你也可以用简单的模拟实验来测量风速。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你就会用生活中常见的小风车(参见三维风车式风速仪)或风压板来简单比较风速的大小了,动手试一试。
2)风速:指单位时间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其单位是:米/秒、千米/时或海里/小时表示。
测试风速的仪器叫风速计,它利用风杯在风作用下的旋转速度来测量风速。
风速仪有以下几种:①风杯风速表②桨叶式风速表③热力式风速表。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阅读】各风级的名称、风速和目测结果
3)风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动物的行为也和风有关。
【小结】
【补充】
风 车
荷兰利用风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闻名的“风车之乡”,这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智慧是分不开的。
荷兰位于北纬50°50′~北纬53°30′之间,在全球大气环流所形成的风系中,正好处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由于荷兰国土的60%海拔低于1米,近40%的国土低于海平面,最高处海拔也仅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有名的“低地之国”,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能够长驱直入内陆,全国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车是荷兰人智慧的结晶。据说,世界上第一台风车是荷兰人在同大自然的博斗中,于1408年发明的。到19世纪时,全国已拥有风车18000多台,最大的有9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无怪乎人们叫它“风车王国”了。
荷兰的风车种类很多,从最古老的建于1450年的塔式风车到后来的轴式风车,都是精工制作的,显示了荷兰人无比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荷兰素以修筑海堤围海造田而著称于世。拦海造田,成为荷兰人奋斗精神的象征,而风车则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被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传统的风车已难现昔日的辉煌,逐渐销声匿迹了,但仍有上千台被保留下来,成为供参观考察的景物。例如:在肯德代克,建于1740年的风车每年吸引着20万到30万的参观考察者。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大量矿物能源的使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风能利用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古老的风车脱胎换骨,为荷兰的乡村和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电能。

轶事记录
学生能针对几个具体的实物--风速仪和风向标,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值得肯定。

课后反思
这种课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常识,所以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外知识拓展这两个方面上下功夫。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 题 第6节 为什么降水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3、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5、学会测量降水量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对湿度的观测;
凝结与降水的的形成;
湿度与降水的关系。
难点:相对湿度的概念;
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
探究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教 、学 预 设
一、空气的湿度
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2、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3、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4、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实验】探究不同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的多少。
器材:一瓶开水,三只烧杯、三支温度计、一块玻璃
【为什么做】
湿度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湿度又和降水又密切的联系。可是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湿度,湿度又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却了解不多。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感性地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大气温度高低与所能包含的水汽的多少
现象:盛温度高的水的烧杯口,凝结的水汽多。
结论: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5、观测湿度的仪器:湿度计
湿度计种类:干湿球湿度计、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等。其中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用实物讲解)。
干湿球湿度计的结构: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
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能反映出空气中水汽得丰富程度。
干湿球湿度计的使用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学生读懂相对湿度表的意义),得出相对湿度。
6、湿度与人类生活、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故能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的趋势。
【讨论】根据自身的体验,议一议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等;相对湿度过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则会感到闷热。
【思考】谚语中的科学道理
“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大雨前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蜻蜓低飞,不雨也阴”
二、降水
【实验】水汽凝结实验
现象:烧杯的空气中出现水雾--即发生水汽凝结。
结论: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所能容纳水汽得能力下降而达到过饱和,水汽就发生凝结。
1、水汽凝结的条件:⑴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⑵相对湿度达到100%以上
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最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以图2-45讨论与讲解)
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
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
【讨论】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时怎样形成的?
【思考】P80的思考题
3、降水量的观测:
⑴度量单位:毫米
⑵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⑶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水量(说明: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
【讨论】P80 的讨论题:降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降水的不稳定会对人类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补充】根据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把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
降水强度 1小时降水量 24小时降水量
小雨 小于2.5毫米 小于10毫米
中雨 2.6-8.0毫米 10.0-24.9毫米
大雨 8.1-15.9毫米 25.0-49.9毫米
暴雨 大于16毫米 大于50毫米
【制作】课后自制一个简易的雨量筒
【阅读】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的方法也可用于消雨:即在降雨云团移来前,对云团先期实施人工降雨,把雨下到其它地方。
【小结】
【探究活动】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为什么做】
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在对天气各要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探究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怎样做】
1、先确定探究的任务,可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探究蟋蟀的鸣叫频率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探究任务。如蜘蛛的结网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或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的奇秒的联系等。
2、确定探究的任务后,应提出一个科学而可行的研究问题,再建立假设。然后根据建立的假设设计观测实验,并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这里重点是如何针对建立的假设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如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压的关系,就要创设气压不同的实验环境;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温的关系,就要有温度不同的实验条件。。
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我们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按要求准备好必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要求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作好观察记录。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利用互联网或报刊书籍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4、交流评价:将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看一看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是否合理。然后写篇小论文或探究报告。
【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使我们确信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了解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培养了我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网上的资料,在课外可以就其它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探究。这里附一篇文章。
趣谈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
俗语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天气变化与动物行为的关系。动物的生存、发展,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沉积了许多本能,以适应自然界环境的变化,而有些先天行为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充分了解动物的本能,可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昆虫类
1.蜜蜂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3种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雄蜂负责繁殖后代,而工蜂负责群体的日常生活,分工非常细致。常言道:“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生动地说明了蜜蜂的行为与天气变化。
2.蚊子 蚊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见种类有库蚊、按蚊、伊蚊3种。雌雄异体,雄蚊吸食草汁,雌蚊吸食人血,且能传播疾病。民间常言:“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3.蚂蚁 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昆虫,营社会性生活,一群蚂蚁中有20多种类型,蚂蚁也是一种非常忙碌的昆虫,行为复杂。民间常言:“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
4.蜘蛛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种类较多,且有结网的行为。常言道:“蜘蛛结网准送睛,蜘蛛收网准阴。”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鸟类
1.喜鹊 喜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动物。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有传报喜讯之说,喜鹊巢居,有在古树叉上筑巢的行为,据笔者观察,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如果看到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果看到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
2.鸡 鸡是鸟纲,鸡形目动物。我国鸡形目种类十分丰富,而家鸡是其中的一种。家鸡营巢居生活,据笔者观察,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有奇秒的联系,如果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民间又言:“鸡登高鸣晴”。
哺乳动物
狗和猫 狗为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种类较多,看家狗性情温和忠实于主人,故有“狗不嫌家贫”之说。近年来有些名贵家犬,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身价倍增,而狗的行为复杂。家猫为食肉目,猫科,性情机灵,善长捕鼠。民间常言:“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摧。”道出了两种动动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教学
反思 本节作业繁多,如果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很难完成。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探究活动,实用性不强。干湿球湿度计学生经过老师的实验和讲解能够理解,也很有兴趣。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 题 第7节 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课 时 1

教学目标
1、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2、学会看天气预报。
3、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
4、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5、知道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收集方法。
6、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怎样看天气预报;
天气图上的常见天气系统;
天气图和天气形势;
难点: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
简单的天气预报。
【引入】根据学生预习作业交流收集当天当地的天气预报的方法。
一、获取天气预报的常用方法:
⑴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拨气象预报电话、互联网上查看等获取气象预报信息
⑵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⑶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二、怎样看天气预报
了解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
⑴“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5/10到3/10为少云,3/10 以下为晴。
⑵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为小雨,5-15毫米为中雨,大于15毫米为大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⑶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表示方法。
⑷空气质量指数
三、天气图
--用来表示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⒈分析天气图时,首先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术语(以图2-47为例)
⑴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冷锋等
⑵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
⑶高压、低压、台风等。还要明白锋面系统的移动机理,高气压和的气压系统的移动机理等。
⒉观测天气图上的图例,如暖锋、冷锋,还有天气图上的日期等。明确冷锋、暖锋系统及锋面,同时关注等压线上的数字来得知高压区和低压区。然后根据锋面系统的移动方向来判断该锋面系统对所预报地区产生的影响,判断该地的天气趋势。
【学生练习】制作天气预报
【资料】卫星云图是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四种天气系统,其中的冷锋系统和暖锋系统较难理解,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课件辅助,让学生在实例面前分析清楚其中的原理。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⒈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⒉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⒊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
⒋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的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⒌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⒍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能力培养:通过讨论交流,积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看书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思想品质: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严谨求实,合作进取,敢于表现自己独到见解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
(2)难点: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1)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知识的本质;
(3)通过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归纳、总结,并用表格化、线图化的整理展示;
(4)观察实验 分析讨论 归纳总结 理解运用;
四.教学仪器:比热实验演示仪: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一、气候⒈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⒉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二、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复习】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地球表面分成五个温度带。【讨论】我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分析】海南和漠河的气候特征 思考:短时间与长期和多年共特征讨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 通过对比强调加深印象;教给学生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凝引起学生相互讨论和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出问题】夏天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要凉爽得多,夏天的内陆和沿海气温有较大的差异,为什么?【实验】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过程】1、实验器材:烧杯(质量要尽可能相同)一对,温度计一对,带铁圈、铁夹的铁架台一对,酒精灯(火焰大小要一致)一对,石棉网一对,天平;水和煤油等。2、把两个同样的烧杯放在天平的两盘中,分别向杯内倒入半杯水和半杯煤油,并使天平平衡,水与煤油的质量相等。按图2-50所示装配好装置,然后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里吸收相同的热量。两杯的初温应该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可用酒精灯稍加热进行调整。3、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是水中还是煤油中的温度升高得快?【结论】1、实验表明:2、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煤油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以此延伸,就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比热) 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控制变量:(实验时,为了使酒精灯加热效果相同,必须把石棉网调到相同的高度)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想象从感知的实验现象洞察到微观世界,借以了解变化的本质;
㈠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㈡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㈢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㈣比热表的阅读:找规律:(讨论)得出: 【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猜想【思考】海洋对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小结】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 理解、记忆: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4.2×103焦。思考、分析: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思考、分析:由于水的比热大,温度变化慢,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日较差、年较差都小),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迟一个月。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亲自参予教学,靠自己独立阅读、思考,有目的的获取知识,达到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⒈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⒉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讨论】为什么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五、季风⒈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图。⑴同一纬度的大陆和海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⑵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⑶大陆和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 ⒉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思考】P90的思考题【小结】: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等。 讨论、分析:降水条件:空气上升动力(气温下降),大气有水汽。讨论:所致原因:源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思考:归纳、小结:基本因素:纬度位置主导因素:大气环流 加深对概念和理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能力;用问题解决法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开阔学生的思维,扩大知识面;加强学法指导,巩固理解知识;
本节课小结:个别提问: 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学会总结概括;
布置作业:作业本、课后练习。 解答: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其中比热的实验是关键,应充分准备。第二课时主要讲解地形和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自学,教师加以引导,并顺带复习前面的气压与风气压与气温关系的知识。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2.9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2、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3、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4、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5、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6、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7、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连接温州气象台网,出现当天天气预报:“------”指出:冷空气的形成与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问:预报中提到的“偏北风”通常出现在什么季节?吹在身上的感觉?夏天吹的是?这种随季节变化而风向变化的风叫什么?——引出季风。复习录象:季风的形成。讲:世界上约60%的人生活在季风区,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气候受季风的影响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课题: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 回答: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风。观看录象,复习季风的形成原因。
东部季风气候1、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出示图2—54中国季风气候分布图,要求读图。发散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得出:1)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问:什么叫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渗透方法,问:读图、读表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如何快速、有效地从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呢? 读图、回答:1)我国的气候类型有-----,我国的季风气候也有不同类型。2)我国季风气候分布的区域。一生上来指出季风气候区域。回答:注意地图的类型(有目的的看),图例-----
2、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读图2—55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2—56哈尔滨、上海、广州的年气温和降水量。讨论:1、根据广州、上海、哈尔滨三地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曲线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2、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温度与降水有什么差异?先请学生回答三地的气温与降水的异同点。问:你知道书上为何以广州、上海、哈尔滨三地为例让我们观察吗?由此三地可得出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建议向学生说明曲线图表示的是各月的平均气温,得出:三地的共同点是: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区别是:广州、上海的夏季气温高于哈尔滨,冬季气温广州最高,哈尔滨最低;气温年较差广州最小,哈尔滨最大;年降水量也是广州最高,哈尔滨最低。
问题:以上气候特点你能用季风来解释吗?解释:除纬度位置影响外,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夏季风,气温高,降水充沛。出示季风成因图。 回答:
3、气候变化对动物行为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温州有哪些与气候有关的特产? 举例:如蛇和蛙等变温动物用冬眠方式来越冬;蜗牛在夏季会缩进壳内分泌黏液膜封闭壳口,以减少水分丢失。
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读图2—55,问:发现什么?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基本与非季风区范围相同。)读图活动:在图2—55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找出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干旱、半干旱)的地区。(不要求再答)。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为什么降水稀少?根据图2—58的乌鲁木齐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2、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 读图活动、回答:非季风区降水量少。1)2)原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受大陆的影响很大。3)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
3、西部干旱气候对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而生存。让学生举例。问:抬尾芥虫在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的抬起屁股是什么原因?对人类生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利:有弊:问:你知道为什么新疆的葡萄特别甜吗?说明:在经济活动中,要趋利避害,发挥地区优势。如开发大西北。 仙人掌茎粗叶刺;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的抬起屁股是为了让凝结在身上的水沿着身体流到嘴里,这是它们主要的获得水分的方法。(学生兴趣高,但一般不能回答对。)举例: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西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吐鲁番的葡萄特别甜)。
讨论:温州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如何?假如你是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
小结 问:这节课你获得什么知识?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气候变化对动物行为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可以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地区优势。 小结:知识方面:技能方面:进一步掌握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思想意识方面:树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布置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图表获取信息,讨论得出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课堂上,学生能积极阅读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有用信息,并注意正确有效的读图方法。分流班中学生能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积极发散思维,所举实例较多,部分学生的回答较为精彩。尤其是一位学生最后作为导游介绍温州的气候特点时,语言表达能力强,又能紧扣“气候”主题,听得老师和学生都为之喝彩。此外,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学生基本个别思考回答,缺乏合作学习,形式较单一。
第2课时
【引入】你知道我们中国每年会发生哪些灾害性的天气?我们居住的灵溪有哪些灾害性的天气呢?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大风、暴雨,台风的利弊——缓解旱情
1)台风眼:台风中心,风平浪静
2)狂风暴雨区: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
现象: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 。对坡面土壤冲刷作用小,汇入水沟的泥沙含量少。
结论: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自学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的哪些做法可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改良气候: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农业灌溉
2、人类的哪些做法会造成气候恶化?
气候恶化: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
3、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的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4、“热岛”现象是什么?产生原因又是什么?
现象: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原因:城市人口密集,随经济的发展,能量消耗较多,空气污染严重。
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小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用大量的图片资料来说明灾害性天气的破坏力,效果较好,如果能辅以视频资料会更好。教师可以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针对现在的灾害性天气,人类能做些什么?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