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9 19: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复习要点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一、易淆生字
鉴赏 徘徊 子聿 躬行 工夫
二、重点字音
子聿(yù) 为(wèi)有源头活水来 徘徊(huái)
三、带点字解释
示子聿(指示、训示) 无遗力(保留)
老始成(才) 终(毕竟)觉浅(肤浅)
绝知(极、最) 躬行(亲自)
一鉴开(镜子) 徘徊(来回移动)
清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渠(它,指方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期下工夫往往要到老等时候才能有所成就。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完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自实践。毕竟深入、透彻的理解亲自实践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徘徊南宋 朱熹
观书有感
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说明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 加开豁,更加敏锐。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天上的云彩在阳光的映照下,在池塘中来回移动着。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样清澈?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四、填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2、《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3、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但又有所不同,第一首是共4句,每句都告诉我们一个读书道理,第二首诗,前两句诗是写景,后两句写说理。我在课外还积累了一些哲理诗句,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3、学与问一、易淆生字
翱翔 辅导 懈怠
二、重点字音
年长(zhǎng)年幼 相辅(fǔ)相成 兴(xīng)许
三、带点字解释
不懈探求(松懈) 相辅相成(帮助)
勤学好问(喜欢) 瞬息万变(极短的时间)
日新月异(不同) 五彩缤纷(繁多而凌乱)
能者为师(有能力的) 翱翔(飞,盘旋地飞)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芳菲:花草
尽:完这里指花凋 谢
始:才、刚刚 山下平地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四、课文填空
1、《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人们常把 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课文例举哥白尼的例子,强调了问的重要性;例举沈括的例子,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4、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五、书后习题2
1、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不但要学会问,还要在问中学,只学不问或只问不学是不行的。
2、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课文片段(一)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 写出三个与“日新月异”意思相近的词语:翻天覆地、万象更新、与日俱增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以能者为师。
3. 联系短文内容说说“能者为师”的意思。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二)《学与问》第4小节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沈括有一部著名的作品是《梦溪笔谈》
3、默写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山上桃花开得迟的原因是:山上大林寺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5、写出两句这方面的名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学与问》第五自然段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翱翔(飞翔) 探求(探索)
文中“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分别指的是学与问,文中“翱翔”的意思是 。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请你结合短文中的观点谈一谈。
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不但要学会问,还要在问中学,只学不问或只问不学是不行的。 4. 学与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5、写2条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24、大自然的文字一、易淆生字
铁砧 耸立 预兆 小熊星座
二、重点字音
铁砧(zhēn) 预兆(zhào)
三、课文填空
1、《大自然的文字》的作者伊林,他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科学著作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2、《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文中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迁。我在生活中还知道年轮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大树的年龄。
3、整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大自然的文字,其中文中第4小节在文中起了引起下文作用,使得文章结构十分紧凑。
4、通过学习,我知道只有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天空
北极星砧状云指引方向
观察气象大地石灰石知道地质变化认识冰块的漂移花岗石大自然的文字作者举出了那些大自然的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方法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考考你:
1 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 。
2 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 。
3 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年轮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
4 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 。25、学与问一、易淆生字
上瘾 佳肴 陶冶 污垢 九霄云外
二、重点字音
上瘾(yǐn) 瞬(shùn)息万变
三、带点字解释
九霄云外(天) 层出不穷 (尽)
回肠荡气(动摇) 息息相通(呼吸)
四、课文填空
1、《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读报的方法,主要讲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2、读报的注意点:第一、掌握读报的方法,先浏览,再精读;第二、讲文明,读后要整理,放在一定地方;第三,阅读后洗手,以免油墨沾染。
练习7及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背诵鲁迅读书的名言及古今贤文
1、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关于读书,古往今来的名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感悟,鲁迅认为: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朱熹觉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贵能疑问,疑能得教益。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看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怎么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们要经常读报,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天下大事。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许多新词,如地球村、白色垃圾、倒计时。【当堂检测】
1.“读书贵疑”给我的启发是:
? ?????????????????????????????????????。?
2.“煮书”是指
需要“煮”的书有(
),
不需要“煮”的书指(
)。读书贵在能提出疑问 读书时要反复诵读品
味,直到把书读熟、读透为止。 古今中外名著、
名人传记、科普读物 漫画、武侠、
恐怖、小说3.鲁迅的四句读书格言中第二句采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_比作“蜜蜂”,把__________比作“采过许多花”。“酿出蜜来”指____________,“叮在一处”指________。
由这句话我联想到了成语_______ _______等
4.默写《古今贤文(读书篇)》读书人博览群书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只读一本书博采众长 学贯中西1、欲知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
2、学了就用处处行,_____________。
3、读书贵能疑,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三人同行有我师。
⑴理解词语意思:
教益--
故知--
⑵第2句话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
⑶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表达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⑷启发我们多问的一句是:须读古今书光学不用等于零疑能得教益处处留心皆学问受教益后得到的好处。老朋友,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第3句读书--理解意思要博览群书,“采得百花才能成蜜”,
不能局限于过分的单一的读书种类
和内容。理解意思读书应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多读
“活书”,把“死书”读“活”,不能局限于通过单一的“死读书本”的途径获得知识。古今贤文(读书篇)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如果要想知道天下大事,必须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学了必须去亲自实践,只知道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不行的。不能就要去学,不知道就要去问,读书全靠自己用心下苦功,老师只不过起领进门的作用。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好歌百听不厌,好书百读不厌.读书贵在能提出疑问,这样能获得知识.默读有益于思考,朗读有利于记忆.一本好书开始读时,就象获得一位良友,再读时,就象与故友相逢.细心观察到处都是知识,三个人中定有可以成为我的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