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学重点】 1.地壳变动的证据;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火山活动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地壳是变动的 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壳是变动的? 阅读教材,寻找证据
2.地壳变动的证明 提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明地壳的变动? 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野外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3.地球的内部构造 提问: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但人类的活动范围从来就没有真正深入到地球内部,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教师提示:假设一个不透明的纸箱中装了一个物体,让你猜测其中可能是什么东西,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阅读教材,通过和煮熟的鸡蛋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讨论:当我们不能直接了解某一事物的构成以及特征时,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式去了解它?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研究活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
4.火山 提问:你听说过火山爆发的新闻报道吗?如果有,是在哪里出现的? 提问:火山活动有哪些不利和有利的影响? 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爆发时可能出现的景象。讨论:火山活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那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有利:不利:
5.地震 提问:你听说过地震吗?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活动:双手握住竹筷,均匀用力直至断裂,体会断裂时的感觉。提问:世界上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这与发生火山活动的地方有什么相同之处?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问题。观察教师活动,或者自己实验。并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阅读教材中火山和地震分布图,回答问题。
6.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提问:你听说过哪些地震前兆?设想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如果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7.我国的地震 提问:你知道在我国发生过的大地震有哪些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说说在地震前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阅资料,回答问题。课外制作板报,宣传相关知识。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日 期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解决方法:利用模型; 地理专题地图; 标石(岩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了很多有关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资料片,直观的对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进行观察。用一块厚稠布做褶皱产生的实验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本节分为三课时:一、地壳变动:提问: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上高山、深谷是如何形成的?(一)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1、教师或学生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最好让学生自己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读图4-25、4-26。3、请个别小组的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要求层次厚度比例适当,用彩色粉笔画,并填出三层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4、学生指出并熟记各层的厚度。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处。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 "其中地幔按其性质差异可分为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可以分为内核和外核。5、以图4-26为依据组织学生分析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学生讨论,个别小组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最好能用彩图示出)。岩浆是温度极高的熔岩,能量极大(在此可为下一问题打下伏笔)。6、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激励学生想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什么人划分的。(二)地壳变动的证明1·给出学生儿条资料,让学生分析地壳发生了何种变化。资料一:1692年,美洲中部牙买加发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岛上首府叶尔港有3/4沉入海底,许多年后当船只驶过这座水底城市顶部时,人们还能看见淹没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资料二: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鱼类化石。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大陆板块缓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脉。现在仍每年以0.33一1.27厘米的速度上升。资料三:近几十年内,黄河每年向渤海输入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十几亿吨,现在渤海仍是一片汪洋,而且渤海也没有因之而变浅,就连黄河河口的三角洲仍处在水下。资料四: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内陆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河流下切,湖水外泻,形成一个盆地。分析四条资料并填下表:属上升运动的属下降运动的属缓慢运动的属剧烈运动的2、完成表格后学习课本地壳变动的证明,读图4-28分析结果:建成时到十五世纪,地壳下降6.3米。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地壳上升6.3米。十八世纪到1955年,地壳下降2.5米。3、分析图4-27,学习:地壳变动后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用模型来说明,褶皱是地壳受力挤压研发生的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由于褶皱和断层的作用形成高大的山脉和盆地。同时用厚绸演示褶皱,方法是把绸布平放在桌面上,两手压住绸布,距离要适当,从相对方面挤压绸布即可。4、教师小结:现有地表各种形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基本有两种方向,叹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有的运动十分剧烈,有的运动十分缓慢。5、完成讨论p138中的1、2、3题。答案:1、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即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放出的能量大量积累。 2、如:东非裂谷不断加宽,台湾海峡几度升降等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二、火山 1、给出学生如下几个问题(可以板书,可以发条子): (1)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3)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 (4)依图4-34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 (5)火山可以分为哪儿类 2、引导学生看图片或录像,时间不要长,可重复播放一次,然后再学习课本,在学生读课本的同时,教师板书一幅火山构造图。 3、小组讨论,并逐一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2)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3)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弓l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为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火山可按活动情况不同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4、组织学生列举世界著名的火山(可在课上或课下进行),并说出火山的位置,如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三、地震1、用唐山地震的一段实例引入。一位深夜出急诊的医生回忆:"夜间三时半,我有急诊外出,刚迈出门坎,地震就来了,先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紧接着房上的砖瓦飞了下来。我心里发慌,那呜呜的声音,使人毛骨惊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响和呛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来,可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觉得不对劲。一看,呀!我怎么已经上了房顶!" 2、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会震动与力的关系,此时教师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 3、读课本图4-35,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读图4-36、4-37,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 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地。震中:与震源对应的地表部分。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可以用中国、世界地震分布图或投影片演示。 4、地震的灾害可让学生讨论,个别回答。 5、地震的预报和防范,学生阅读课本。 (1)张衡与地动仪。 (2)民间的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 如: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农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3)现在科学家通过地震仪可准确测量出地震。 (4)地震的防范: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不知所措,要冷静地快速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小开间房子里或桌子下。 6、引导学生完成p150的讨论,并读图4-43。 教师应该熟悉中国区域图以及地质灾害的分布。 7、学生可能置疑: (1)地球上地震呈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破坏程度)是怎样的 (3)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区域图不太熟悉…… 8、作业: (1)搜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生过的级别较大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情况。 (2)在中国和世界空白图上绘火山、地震分布。 (3)想象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从以下凡方面考虑:状态、温度、密度、压力、物质组成。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教案示例1
——“地球的自转”
【重点】
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
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十字方向标或学具(组装一)
2.教学器材: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十字方向标、相关投影片、
3.教学课件:可自制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个学生周围围绕若干其他学生,请他们表演中间人看到周围人是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的绕转运动,能有几种表演方式?
引入: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能解释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吗?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
活动一:完成学具中“地球的自转、地球的绕日运动”中地球仪的组装(即组装一)。
(注意:组装完的地球仪应是斜着身子的)
活动二:利用组装完的地球仪试着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学生边演示老师边纠正,正确的演示方法如下:
①将地球仪底座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②让地球仪上的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即指北)。
③左手扶稳地球仪底座,右手向身体外侧方向拨动地球仪的球体部分。
④在转动地球仪的同时,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小结:通过观察演示总结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绕转中心:地轴
2.姿式:斜着身子(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我们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描述的,而说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又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而言的。
练习: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极地投影图中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介绍手势判断法,即:右手大拇指代表北极上空,握拳后四指指尖所指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动三:完成教材提供的“地球自转实验”并将结论填在书上。(用学具中点燃的小蜡烛代替白纸板,用以表示太阳。注意:火柴与地球仪表面要垂直、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要一致。)
二、昼夜交替
活动一:用手电筒照地球仪,你发现地球仪上的明暗有什么差别?分别粘在正相对经线上的两根火柴分别在亮的半球还是暗的半球?
练习: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用作图法验证当太阳光照射来时,地球一半地方处在亮的半球,另一半地方处在暗的半球。
小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和黑夜之分,这就是昼夜现象。
提问: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重点分析太阳和月球),你能解释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吗?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的照射
活动二: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此时火柴在明暗半球的位置变化有何规律?(注意:此时可固定手电筒的照射位置)
提问: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了吗?
小结:在宇宙中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天体是没有昼夜现象的,而像地球这样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不运动也能产生昼夜现象。而当地球自转一周时,昼与夜就会更替一次。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能告诉大家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有多长?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
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昼夜交替
活动三:边观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演示边读书图“昼半球和夜半球”,你知道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吗?
提问: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小结: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相反是昏线。正是因为地球周期性的昼夜交替,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不致过高也不致过低,为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新课结束
复习反馈《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影响地形变化的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有哪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板块,你还记得地球是有哪几个板块组成的吗?过渡:由于不能直接进入到地球的内部,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都是采用的间接方法,相对而言,研究地球的地表结构就要容易一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几种地形。 回答问题
2.了解几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给出常见地形的图片,请同学进行识别,请同学对照相应的图片,说出这种地形的主要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观察景观图,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不同地形的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地图 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的动画。讨论等高线地形图的用途。请同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出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 通过观察动画,描述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讨论等高线地形图的用途。通过辨认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总结这些地方的等高线局部分布特征。
4.地形变化的原因 出示典型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影响地形变化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分别是哪些。 观察教师所示图片,分析影响该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将这些因素归类为内力和外力作用,并讨论这两种力的关系。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分析
教 、学 预 设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
【图4-9】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图4-10】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128】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
【讨论P128】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二、地球的公转
1、棋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PS】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实验P131】
【PS】(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南………。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PS】(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 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月21日—9月23日 昼长>夜长 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昼长<夜长 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这一天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五、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圣诞:欧美大部分国家的人……;澳洲人……。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2、【读图,思考P135】
(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为什么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为什么还是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但是由于太阳入射角很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获得太阳能超过北半球,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游戏能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难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准备:地球仪、制作 向标、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的白纸板彩笔、手电筒等。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学习档案、制作powerpoint课件
学习设计:
(一)激趣引入:利用美丽的画面,地球和八大行星围绕太阳遨游太空
巍峨的珠峰,炽热的熔岩,浩瀚的大海,美丽的草原,引
出话题,地球是如何运动和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
1、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而我们观察到的为什么是太
阳的东升西落,好像太阳绕地球运行呢?
学生讨论、发言,动画演示运动的相对性。平稳作驶的列车上,看见窗外景物不断后移。
得出结论:1、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
2、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引出: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3、你想知道地球的自转的哪些知识?
4、摸拟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观察人物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如何变化?
建立假设 :若太阳太动、地球自转太阳光线位于观察者的不同方位
模拟实验 :(1)地球旋转到图中A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地球旋转到图中B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地球旋转到图中C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从南、北两极上方观察地
球仪的旋转方向如何?
得出结论 :(1)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逆时针
方向,从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继续探究:
1、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与黑夜?
讨论、实验、解释
2、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3、为什么会出昼夜交替现象呢?
4、地球自转一周,白天黑夜更替几次,时间大约是多少?
5、摸拟探究实验2
(1)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画出线(圈)——晨昏线(圈)。
(2)晨昏线的含义是什么?
(3)如何区分晨、昏线(圈)?(各小组汇报成果、总结发言。)
(三)游戏汇报总结
(1)假如你是地球,你如何向天外来宾介绍你的自转情况呢?
(2)2-4人组成一个小组,人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请用游戏的形式表演地球的自转及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作业菜单
1、P122 1、2
2、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共同探究。)
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
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
3、晨昏线 晨线
昏线
PAGE
1“地球的自转”
【重点】 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 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十字方向标或学具(组装一)
2.教学器材: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十字方向标、相关投影片、
3.教学课件:可自制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个学生周围围绕若干其他学生,请他们表演中间人看到周围人是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的绕转运动,能有几种表演方式?
引入: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能解释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吗?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
活动一:完成学具中“地球的自转、地球的绕日运动”中地球仪的组装(即组装一)。
(注意:组装完的地球仪应是斜着身子的)
活动二:利用组装完的地球仪试着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学生边演示老师边纠正,正确的演示方法如下:
①将地球仪底座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②让地球仪上的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即指北)。
③左手扶稳地球仪底座,右手向身体外侧方向拨动地球仪的球体部分。
④在转动地球仪的同时,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小结:通过观察演示总结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绕转中心:地轴 2.姿式:斜着身子(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我们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描述的,而说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又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而言的。
练习: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极地投影图中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介绍手势判断法,即:右手大拇指代表北极上空,握拳后四指指尖所指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动三:完成教材提供的“地球自转实验”并将结论填在书上。(用学具中点燃的小蜡烛代替白纸板,用以表示太阳。注意:火柴与地球仪表面要垂直、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要一致。)
二、昼夜交替
活动一:用手电筒照地球仪,你发现地球仪上的明暗有什么差别?分别粘在正相对经线上的两根火柴分别在亮的半球还是暗的半球?
练习: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用作图法验证当太阳光照射来时,地球一半地方处在亮的半球,另一半地方处在暗的半球。
小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和黑夜之分,这就是昼夜现象。
提问: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重点分析太阳和月球),你能解释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吗?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的照射
活动二: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此时火柴在明暗半球的位置变化有何规律?(注意:此时可固定手电筒的照射位置)
提问: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了吗?
小结:在宇宙中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天体是没有昼夜现象的,而像地球这样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不运动也能产生昼夜现象。而当地球自转一周时,昼与夜就会更替一次。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能告诉大家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有多长?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
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昼夜交替
活动三:边观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演示边读书图“昼半球和夜半球”,你知道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吗?
提问: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小结: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相反是昏线。正是因为地球周期性的昼夜交替,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不致过高也不致过低,为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新课结束
复习反馈
教案示例2
——“地球的自转”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球自转特征,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晨昏线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 、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2.
3.自转方向 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 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 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教案2.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每 课 必 记课 题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日 期2003年9月4日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解决方法:利用模型; 地理专题地图; 标石(岩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了很多有关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资料片,直观的对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进行观察。 用一块厚稠布做褶皱产生的实验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本节分为三课时:一、地壳变动:提问: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上高山、深谷是如何形成的?(一)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1、教师或学生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最好让学生自己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读图4-25、4-26。3、请个别小组的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要求层次厚度比例适当,用彩色粉笔画,并填出三层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4、学生指出并熟记各层的厚度。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处。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 "其中地幔按其性质差异可分为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可以分为内核和外核。5、以图4-26为依据组织学生分析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学生讨论,个别小组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最好能用彩图示出)。岩浆是温度极高的熔岩,能量极大(在此可为下一问题打下伏笔)。6、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激励学生想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什么人划分的。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1·给出学生儿条资料,让学生分析地壳发生了何种变化。资料一:1692年,美洲中部牙买加发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岛上首府叶尔港有3/4沉入海底,许多年后当船只驶过这座水底城市顶部时,人们还能看见淹没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资料二: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鱼类化石。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大陆板块缓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脉。现在仍每年以0.33一1.27厘米的速度上升。资料三:近几十年内,黄河每年向渤海输入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十几亿吨,现在渤海仍是一片汪洋,而且渤海也没有因之而变浅,就连黄河河口的三角洲仍处在水下。资料四: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内陆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河流下切,湖水外泻,形成一个盆地。分析四条资料并填下表:属上升运动的属下降运动的属缓慢运动的属剧烈运动的 2、完成表格后学习课本地壳变动的证明,读图4-28分析结果:1建成时到十五世纪,地壳下降6.3米。2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地壳上升6.3米。3十八世纪到1955年,地壳下降2.5米。3、分析图4-27,学习:地壳变动后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用模型来说明,褶皱是地壳受力挤压研发生的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由于褶皱和断层的作用形成高大的山脉和盆地。同时用厚绸演示褶皱,方法是把绸布平放在桌面上,两手压住绸布,距离要适当,从相对方面挤压绸布即可。4、教师小结:现有地表各种形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基本有两种方向,叹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有的运动十分剧烈,有的运动十分缓慢。5、完成讨论p138中的1、2、3题。答案:1、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即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放出的能量大量积累。 2、如:东非裂谷不断加宽,台湾海峡几度升降等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 二、火山 1、给出学生如下几个问题(可以板书,可以发条子): (1)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3)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 (4)依图4-34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 (5)火山可以分为哪儿类 2、引导学生看图片或录像,时间不要长,可重复播放一次,然后再学习课本,在学生读课本的同时,教师板书一幅火山构造图。 3、小组讨论,并逐一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2)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3)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弓l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为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火山可按活动情况不同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4、组织学生列举世界著名的火山(可在课上或课下进行),并说出火山的位置,如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 三、地震1、用唐山地震的一段实例引入。一位深夜出急诊的医生回忆:"夜间三时半,我有急诊外出,刚迈出门坎,地震就来了,先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紧接着房上的砖瓦飞了下来。我心里发慌,那呜呜的声音,使人毛骨惊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响和呛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来,可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觉得不对劲。一看,呀!我怎么已经上了房顶!" 2、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会震动与力的关系,此时教师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 3、读课本图4-35,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读图4-36、4-37,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 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地。震中:与震源对应的地表部分。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可以用中国、世界地震分布图或投影片演示。 4、地震的灾害可让学生讨论,个别回答。 5、地震的预报和防范,学生阅读课本。 (1)张衡与地动仪。 (2)民间的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 如: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农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3)现在科学家通过地震仪可准确测量出地震。 (4)地震的防范: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不知所措,要冷静地快速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小开间房子里或桌子下。 6、引导学生完成p150的讨论,并读图4-43。 教师应该熟悉中国区域图以及地质灾害的分布。 7、学生可能置疑: (1)地球上地震呈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破坏程度)是怎样的 (3)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区域图不太熟悉…… 8、作业: (1)搜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生过的级别较大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情况。 (2)在中国和世界空白图上绘火山、地震分布。 (3)想象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从以下凡方面考虑:状态、温度、密度、压力、物质组成。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4.4日历上的科学
教 学目 标
1、了解我国日历的组成部分。
2、了解我国日历中公历和农历的设置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公历农历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
扑克牌(4人一幅) 课件 http://www./
引 入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月相变化周期大约多少天?
这些年按年、月、日、时等计算或安排时间的方法叫历法,为了方便,人们通常制成日历、挂历、台历等。
一、数字游戏:
每个小组一幅扑克,设计如下问题,供小组讨论:
1、扑克牌共54张,除大小王两张牌外,余52张共计多少点?(J计11点,Q计12点,K计13点)(364点)。如果加小王(计1点)共为多少点(365点),若再加上大王(计1点),又共为多少点?(366点)与一年的天数有何关系?
2、扑克牌除大小王外,余52张,与一年的什么数相同?(52周,大小王分别代表日、月)
3、四种花色分别代表一年的什么?(四季) 黑、红两种颜色代表什么?(昼夜)
4、每一种花色共有多少点?(91点) 大约与什么时间长短相同?(约等于季长)
由此可见,扑克牌与历法有很多关联,娱乐中也有学问,要多观察生活。
二、我国日历的组成:
历法是从日、地、月三者运动中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依据制定的,日历也是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之一。
P138观察讨论图4-24,获取信息并展开介绍。
我国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工农兵)
1、公历:公元记年,一年365.2422天、四季、十二个月、五十二周,每月三十天或三十一天(除二月)。
属于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依据
缺点:只顾太阳,不顾月亮,月份与月相无关。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29.53天)为依据
缺点:偏爱月亮,丢掉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使日子与节令脱离。
2、农历:干支记年,一年354.36天,十二个月(除闰月),每月二十九天或三十天。
农历是阴阳合历——优点:统一阳历和阴历,保持两全其美,既能照顾季节时令,又能使每月的月相与日期固定。
※简单介绍干支记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
计算方法:如 2003年,先减去3年,然后2000除60,余20,0为天干里面的癸,20除12余8,8是地支里面的未,所以,2003年为癸未年,明年2004年为甲申年。
三、闰年与闰月: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后回答,引出闰年、闰月的概念:
A.地球公转一周是365.2422天,而一年的天数为整数,小数部分如何处理?(P138思考)
B.月相周期为29.53天,那么12个月共计多少天?与公历一年的365.2422天相差多少天?如何处理这对矛盾?(354.36天,相差11天左右,所以每隔两、三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要加上一个闰月)
闰年:公历,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该年为366天。(多出的一天为2月29日)
闰月:农历每隔2、3年有一个闰月
四、二十四节气:
P138观察(课件)、思考,得出:
1、农历的年、月、日与公历的不同(原因:依据不同)
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呢?(看书P139上面)从而再次理解农历属于阴阳历。
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联系生活看P139的表,同时思考讨论你听说过或感受过哪些与节气有关的四季变化或对生活的影响。
1、节气含义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立——即将开始之意,表示春夏秋冬即将来临
夏至 冬至
至——到,表示盛夏和寒冬到了
春分 秋分
分——平分,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惊醒冬眠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加,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
麦类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 大暑
暑——炎热,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处——终止,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 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形成积雪
小寒 大寒
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
2、综观节气和天文、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二十四个节气反映了四个方面:
反映四季变化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反映气温变化 小暑 大暑 处暑 小寒 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 雨水 谷雨 白露 寒露 霜降 小雪 大雪
反映物候 惊蛰 清明 小满 芒种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学情分析:
日历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件事物,经常会用到,因此在讲公历和农历时,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很少有学生会去仔细研究日历,而且现在学生一般多是使用公历的,对农历知道得很少,因此在理解公历、农历分别属于阳历、阴阳历的理解比较困难。而且,现在的学生城市里的较多,就是农村学校,由于现在农活少了,很多学生要理解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和预告农业生产、生活的作用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在整个第四章来说相对简单,而且内容以了解为主,因此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前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各种日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日历的组成成分。
了解我国日历中公历和农历的设置方法。
知道我国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知道和预告的作用。
能力目标:掌握阳历中如何用400年来反映司机更替周期的小数部分;
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学会调查的方法和查资料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农历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而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成分,学会通过查资料等方法知道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回去准备各种日历;教师准备几张,还可以准备电子日历(万年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今天是几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历上的科学 回答(不一定回答农历
新课:观察日历 大家拿出自备的日历观察,你认为这张日历,按照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可以分公历部分和农历部分 拿一张有节气的日历,如“谷雨”、“小满”等,问学生,这些是属于哪部分呢? 观察,分类体会分类法 回答,是节气,属于农历
历法的依据 拿出几张不同年份同一天的日历进行比较,相同的一天为什么农历不一样呢?历法的依据有哪些?结论:历法有三种,根据月相变化的是阴历;根据地球绕日公转的是扬厉;两者结合是阴阳历。 回答:制定的依据不同回答:月相变化和绕日公转体会
阳历 我国使用的日历上的公历属于什么历法成分?但是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并不是正好365天,而是365.2422天,那多出来的0.2422天怎么办呢?那闰年是怎么设置的呢?在每400年中设置97个366日的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日的平年。闰年的年份可以被4整除,世纪年中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简单做几个练习,如2004年,2000年,1900年 回答:阳历 用闰年的方法理解闰年的设置方法会判断就可,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学会判断
农历 那日历上的农历又是属于什么历法成分呢?可提示学生:三张不同年份的日历上的节气都在同一天,这说明什么?看书本P139页,节气表找到规律节气是怎样设定的呢?它是根据月相设定的吗?简要介绍我国的历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意念转一圈360度,每隔15度就是一个节气,这样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世界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被列为农历,使得农历成为一部什么历法?(教师还可以上网查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介绍,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兴趣,而且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多有节气介绍节气是中国所特有的伟大发明之一,阅读P141阅读材料为了方便记忆,劳动人民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歌,你能解释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为什么要设置二十四节气呢?为了增加学生兴趣,可让学生来解释一下每个机器的含义,教师也可以上网查有关资料。参考网站:http://www./web/index.asp 回答:可能有争论 观察,总结,将一年分成24等份,每等份约24天,它是根据太阳来设定的。 增加学生兴趣 体会,为什么农历是阴阳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反映四季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知道和指示作用4.7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3、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大量的有关中国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课件
http://beike./g/ga07/text/ga07kw.htm ( http: / / beike. / g / ga07 / text / ga07kw.htm )
教 、学 预 设
一、地形的类型:
地形指地表起伏情况,常见的有五类: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通常把这五类地形称为常态地形。
课件展示这五种地形,和一起完成P154的表,老师在黑板上写总的板书。其中
丘陵——海拔:有高有低 相对高度:小
平原——海拔:较低 相对高度:较小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大
高原——海拔:较高(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
盆地——
看更多关于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
P154思考: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属于江南丘陵,可以从交通、旅游、特产、气候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的内部力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而且通过喜马拉雅山从海洋——陆地,台湾海峡从陆地——海洋,我们也可以知道地形一直是不停的在变化的。那么什么力量是地形变化的原因呢?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种力,那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地壳的运动。
内力:来自地球内部 力表现为: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促使地形变化结果: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除了内力还有其他力吗?
2、地球的外部力量
什么叫外力? 结合实际举例,启发学生思维,理解教材内容。例如:夏收之后的麦田需要及时犁耕,新翻的麦田本来土块遍地,但时过数日土块自然变小了且松散了。岩石也是一作,经长年日晒夜露,慢慢地,大石块变成小石块,小石块变成砂。请思考这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风化作用)平整后的坡耕地遇降雨,表面出现数不清的冲沟,这是什么作用?(侵蚀作用)冲沟中原来的沃土离开了“娘家”。山沟溪水变浊,这是什么作用?(搬运作用)每当暴雨过后沟谷出口处会出现泥沙聚积现象,这又是什么作用?(沉积作用)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外力作用。
讨论,宁波的丘陵地形是怎么形成的?(结合内力和外力)
看课件,分析流水、风力、冰川等对地形的影响。
小结:总之,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将高山削低、低谷填平,使表面趋于平坦。
(结合P157的讨论)
想一想:“当我们到一个山区考察时,看到有高耸的山峰,有深陷的河谷,有褶皱弯曲的岩层,有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一切地表形态是地球上什么力量作用的结果?”
(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P158的思考,说出为什么?
三、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引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思考:珠穆朗玛峰很高,但是登山队员去登山的时候也是要地图的,那这个地图怎么花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生:用橡皮泥捏出珠穆朗玛峰的地形(有的学生捏),然后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依次画上等高线。
师:看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同时演示等高线地形的模型,让学生边动手边讨论。
※※三个讨论问题的参考答案:
1、闭合的等高线形状。
2、确定一个山峰的固定中心点,然后一层一层的把下部分去掉,然后依照轮廓画。
3、很小的封闭的曲线。
画好的等高线给大家展示一下,然后提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并提出等高线投影的方法。描述一下,让学生进行想象,应该没问题。
看图片(地形刨面图绘法),让学生把地形和地形图更精密的练习起来。
问题:等高线有什么特点?——通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
等高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实际地形要比模型复杂得多,我们也不可能亲自测绘,怎么表示更复杂的真实地形呢
演示:握拳平放于桌面,将拳头看做地形模型,指出拳头上能代表山顶、山谷、山脊和鞍部的部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
下面研究等高线地图上的山顶、鞍部、峭壁、山谷等部位的等高线如何区别:p156表
看图片,慢慢演示,尽量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高线的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山峰(洼地)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高)或(中间低)
根据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P156图4-58
左边那幅是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右边那幅是山脉,中间高,四周低,但中间的山峰不是非常陡峭。
有条件的学生把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模型做出来,看谁更象。
P158课后练习:
1、C处附近,等高线分布表明,该处是峡谷,在此处筑大坝可以省工,并且集水效果最好。
2、流水对高山高原地形具有侵蚀作用,在平原地区具有堆积作用。
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堡、戈壁,风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沙漠。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一课时)
地壳变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
2、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初步认识地壳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3、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教学准备
一只煮熟的鸡蛋,一把小刀,一个可拆分的地球仪,褶皱和断层的模型。
教学方法
利用模型直观说明地球内部的结构及地壳运动的结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新课引入 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稍停顿,听学生的反应)对,我们的地球表面有高原、山脉,也有平原、丘陵,那么这些地貌类型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学了今天这堂课,我想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 对老师提问做出反应:不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或平时所看到的,回答:不是。
新课教学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 地壳变动的证明 1、将熟鸡蛋切开,请学生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在纸上简单地画出三层结构。然后请学生来回答。2、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其内部的结构与鸡蛋很像,那么地球内部的结构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142地球内部结构的内容,然后回答。3、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要求层次夺取度比较适合,并写出三层的名称。4、要求学生能指出并熟记各层的厚度。5、组织学生根据图4-26来分析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小结: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展示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资料,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会有海洋生物化石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再出示关于喜马拉雅山的资料: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大陆板块缓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脉。现在每年仍以0.33—1.27厘米的速度上升。(让学生再次体会地壳变动的结果。)2、地壳的变动是时刻存在的,但是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地壳的变动吗?那么如何去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呢?与学生一起观察并解释P143大理石的升降图,让学生了解石柱升降情况:升降的周期性、升降幅度的大小等。 3、设问:地壳变动后,地球表面会有什么变化呢?分析P143图4-27,让学生了解:地壳变动后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利用模型)可以让学生拿一本书,握住两端向中间用力,使书弯曲,反复几次,进一步体验褶皱的形成。 4、组织学生讨论P143的三个讨论题:(1)根据上述地壳为动的现象,说说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何处?(2)你知道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3)在你的家乡,地壳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变动?请你用所找到的证据加以说明。第3个讨论题结合P144的探究活动,布置学生课外去完成。小结:现在我们的地球表面有各种形态的地形,这些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大多数时候的地壳变动,我们是感受到不到的,但是有的地壳变动却十分剧烈,我们能够感知得到,有哪些强烈的地壳活动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呢,我们在下一节课再接着了解。 观察后,作图,并能回答鸡蛋从里到外由三部分组成:蛋黄、蛋白、蛋壳。对照已经打开的可拆分的地球仪,指出: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各组选一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可以帮助。 根据图4-26记忆。小组讨论,由各组选取代表发言。 回答:原来这里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使这里的地壳上升,就形成了山脉。阅读资料,了解喜马拉雅山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回答:不能。 回答: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通过观察,能说出:石柱升降有周期性,(1)建成时到十五世纪,地壳下降6.3米;(2)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地壳上升6.3米;(3)十八世纪到1955年,地壳下降2.5米。 观察褶皱和断层的模型,知道:褶皱是地壳受内力挤压所发生的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力过度发生断裂错动。由于褶皱和断层的作用形成高大的山脉和盆地。小组讨论,交流。(1)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2)如:台湾海峡几度升降、东非大裂谷不断加宽等。 通过游戏可以活跃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此小结,不仅概括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哪些内容。 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
作业 略
教案示例1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教学重点】
1.时区图的使用及利用时区图换算时间。
2.利用日界线变更日期。
【教学难点】
1.地方时和区时的联系与区别。
2.时间和日期的换算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上节课演示“地球的自转”的相关已组装好的学具,学具“国际日期变更仪”的材料
2.教学器材: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灯泡、相关投影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时间的量度却是人为研究、规定的。人们为什么要规定时间?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第2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一、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
活动一:利用上节课已组装好的地球仪模型继续演示“地球自转实验” (仍然以学具中点燃的小蜡烛代替白纸板,用以表示太阳,老师可用灯泡来代表太阳)。
①在不同的经线上用橡皮泥粘上不同的火柴,观察随着地球的自转,这些火柴代表的观测者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否一样?有什么规律?
②在同一条经线上用橡皮泥粘上不同的火柴,观察随着地球的自转,这些火柴代表的观测者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否一样?
澄清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时刻的早晚是指先看见太阳为早,后看到太阳为晚,与生活中常说的“谁到校早谁到校晚”中的早晚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
小结:在地球上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的时刻是相同的;而在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地方看到太阳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经线上的各点时刻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被称为地方时。
提问: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东边和西边时刻的早晚有什么特点吗?(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地方时早)
练习:1.完成教材提供的“读图”活动,将答案填在书上
2.算一算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多少时间?(1小时)
讨论:教材提供的“讨论”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最终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知道在生活实际中,在一定区域内应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作为该区域的标准时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大范围共同使用某一时间)
2.时区的划分
读图:教材提供的“时区图”
提问:观察回答①全球共划分为多少个时区,你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②本初子午线在哪个时区?180°经线又在那个时区?这样的经线又被称为是该时区的什么经线?
③从中时区向东和向西划分的每个时区的名称有什么规律?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属两个时区还是一个时区?
④北京在哪个时区,它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多少度?
3.区时的规定
阅读:教材关于时区的规定
提问:①每个时区的时间是如何统一的?
②相差一个时区的两地,区时相差几小时?
③你能解释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有什么区别吗?
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
介绍:扩展资料1
二、世界各地的区时
活动二:利用教材提供的“时区”图来校准教材的图“宾馆大堂里的钟”中每只钟的时间(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并完成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填写。
提问:通过活动你能简单总结出换算某地区时的一般步骤吗?
师生共同小结:1.确定已知地所在的时区;
2.找出需换算的城市所在的时区;
3.计算两城市之间的时区差,即区时差;(方法: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4.判断所求城市与已知城市之间的方位关系,根据东早西晚原理,利用时区差计算所求城市的区时。(方法:东加西减。)
活动三:完成学具中“国际日期变更仪” 的制作,检验活动二的结果。
练习:利用“国际日期变更仪”计算一下从北京出发向西做环球飞行,再次回到北京时,钟表上的时间会有什么变化;若向东做环球飞行,则回来时时间又会有什么变化。
三、日界线
1.日界线的规定
阅读:教材关于日界线的相关部分
提问:人们是如何解决做环球旅行时出现的日期的混乱的?
2.日期的变更
提问:①根据日期发生混乱的原因,你认为过日界线时该如何变更日期?
②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一样吗?他们的日期一样吗?
练习:教材提供的关于日界线的“读图”,将答案填写在书上
3.实际的日界线
读图:教材提供的图“日界线”,观察回答:实际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与180°经线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实际的日界线为什么要有这些曲折?
讨论:你认为双胞胎哥哥的岁数有没有可能比弟弟的岁数小?如果有,你能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新课结束,小结
练习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 、学 预 设
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1912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看课件)
二、“七巧板”——板块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板块)
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
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
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
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2在两个 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看课件)
三、关于书上的实验
生长边界互相挤压,消亡边界互相拉扯。可以让学生自己挤压书或者先把两本书简单的用透明胶粘起来,然后用力拉,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醒有意识的去体验火山和地震的感觉。)
四、课堂练习(P153练习1、2)
第二题有点难度,可适当的提醒。
五、课外作业:作业本
最后,有条件的话可以叫几个学生上来把六个板块拼成一整个大陆。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和处理:
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两本书本、小刀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新课 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出示:世界地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解释:1、消亡边界可举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2、生长边界可分为断层和海岭。断层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相反方向漂移而造成的,可举东非大裂谷;带领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表面较薄,软流层中的岩浆喷发,遇到冷的海水而冷却,形成海岭,不断喷发,不断生长,从而称为生长边界。 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陆地、海洋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阅读书P151中的材料了解大陆漂移说只是一种假说,还存在许多明显的漏洞,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仍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了解板块——地球的岩石圈象似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板块 看“六不大板块示意图”,知道消亡边界、生长边界 看影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思考板块与板块相撞回发生什么现象?做实验:模拟板块碰撞1、 拿两本书,放在桌上,使之相撞,观察现象。 2、 取一张纸,对折,用小刀在折痕上刻一条虚线,学生用手相反向撤,直至拉破,体会断层。 归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建立板块的模型 理解板块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界面上;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上巨大的山脉、深陷的裂谷和宽广的海洋。
练习、小结 从练习中总结上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书P153 1、2 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拓展 说一说:随着地壳的变动,最终我们生活的地球回变的如何?
布置作业 1、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2、 查阅有关地壳变动的资料,了解地壳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
2、知道日界限两侧的日期变化。
3、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地方时和区时,会计算世界各地的区时。
日界限通过讨论一些有趣的事例来认识。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
教学 预 设
一、地方时和区时
电视台、电台播报“北京时间”,为什么不说是“北京的时间”,“宁波时间”呢?【在黑板上把这三个时间写下来】
地球自西向东转,宁波比北京要在东边,要先看到日出,所以,北京的时间和宁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读图P123】 PS:人站在地球上,东边要比西边更先看到日出。
地方时:同一瞬间,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的时间相同)
【讨论P123】 生活实际中,在一定区域内应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作为该区域的标准时间,而又很难避免大范围(如全球)共同使用某一时间。
所以,要分,但又不要分得太细。
=>>时区:全球分为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
一天24小时,一圈3600
=>>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一般用到的都是区时)
【强调】时区是指一个地区,区时,指的是那个地区的时间!
引出上面概念后,就可以对黑板上写的三个时间进行分析。
北京的时间=>>地方时≠宁波的时间
北京时间=>>区时,是以东经1200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中的标准时间。因为宁波、北京都在这个时区中,所以,宁波、北京都用北京时间。
【阅读P124】时区的灵活性(简单了解,学生自己分析为主)
1、中国地跨五个时区,为了方便,把全国分成两个时区。有便于国家各种事情的统一。
2、看电脑上的“日期和时间”,可以发现,一个时区覆盖很多国家,而很多国家的区时名称都不一样。
二、世界各地的区时
【问题】宾馆大堂里的钟准不准?帮助校准 (学生按步骤进行)
1、确定当前时间——“北京时间“(东八区)(14点)
2、找出各城市所在的时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伦敦(中时区:0度经线)
3、计算北京与各城市的时区差——东京(+1)、纽约(-13)、伦敦(-8)
4、根据东早西晚原理,运用区时差计算各城市区时!——东京(15点)、纽约(1点)、伦敦(6点)
【PS】(1)不要把重复的时区(如东西十二区)数两遍。
(2)计算区时的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边,加时区差;反之,减时区差。
(3)钟表上的时间有两个可以算,都算正确。
三、日界限
环球飞行:“环游地球80天“,引出问题。
向东环球:比地球快,多了一天,要减掉。
向西环球:比地球慢,少了一天,要加上。
环游地球80天,他自己计算时间是用了81天,但是,因为向东,要减掉,所以,实际只用了80天。
日界限:把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是曲折的)P126图
【PS】1、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限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则减少。
2、但时间不变,因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
【讨论】1、P126两个五一节问题。
2、双胞胎问题。
四、时间盘和时间尺的制作
书上课后练习时间盘的制作,和作业本上时间尺的制作,学生任选其一,要求会用时间盘或时间尺来计算时区。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和处理:
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两本书本、小刀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新课 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出示:世界地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解释:1、消亡边界可举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2、生长边界可分为断层和海岭。断层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相反方向漂移而造成的,可举东非大裂谷;带领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表面较薄,软流层中的岩浆喷发,遇到冷的海水而冷却,形成海岭,不断喷发,不断生长,从而称为生长边界。 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陆地、海洋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阅读书P151中的材料了解大陆漂移说只是一种假说,还存在许多明显的漏洞,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仍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了解板块——地球的岩石圈象似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板块 看“六不大板块示意图”,知道消亡边界、生长边界 看影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思考板块与板块相撞回发生什么现象?做实验:模拟板块碰撞1、 拿两本书,放在桌上,使之相撞,观察现象。 2、 取一张纸,对折,用小刀在折痕上刻一条虚线,学生用手相反向撤,直至拉破,体会断层。 归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建立板块的模型 理解板块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界面上;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上巨大的山脉、深陷的裂谷和宽广的海洋。
练习、小结 从练习中总结上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书P153 1、2 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拓展 说一说:随着地壳的变动,最终我们生活的地球回变的如何?
布置作业 1、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2、 查阅有关地壳变动的资料,了解地壳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教学重点】 1.时区图的使用及利用时区图换算时间。
2.利用日界线变更日期。
【教学难点】 1.地方时和区时的联系与区别。
2.时间和日期的换算
【教学过程】
引入: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时间的量度却是人为研究、规定的。人们为什么要规定时间?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第2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一、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
活动一:利用上节课已组装好的地球仪模型继续演示“地球自转实验” (仍然以学具中点燃的小蜡烛代替白纸板,用以表示太阳,老师可用灯泡来代表太阳)。
①在不同的经线上用橡皮泥粘上不同的火柴,观察随着地球的自转,这些火柴代表的观测者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否一样?有什么规律?
②在同一条经线上用橡皮泥粘上不同的火柴,观察随着地球的自转,这些火柴代表的观测者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否一样?
澄清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时刻的早晚是指先看见太阳为早,后看到太阳为晚,与生活中常说的“谁到校早谁到校晚”中的早晚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
小结:在地球上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的时刻是相同的;而在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地方看到太阳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经线上的各点时刻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被称为地方时。
提问: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东边和西边时刻的早晚有什么特点吗?(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地方时早)
练习:1.完成教材提供的“读图”活动,将答案填在书上
2.算一算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多少时间?(1小时)
讨论:教材提供的“讨论”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最终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知道在生活实际中,在一定区域内应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作为该区域的标准时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大范围共同使用某一时间)
2.时区的划分
读图:教材提供的“时区图”
提问:观察回答
①全球共划分为多少个时区,你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②本初子午线在哪个时区?180°经线又在那个时区?这样的经线又被称为是该时区的什么经线?
③从中时区向东和向西划分的每个时区的名称有什么规律?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属两个时区还是一个时区?
④北京在哪个时区,它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多少度?
3.区时的规定
阅读:教材关于时区的规定
提问:①每个时区的时间是如何统一的?
②相差一个时区的两地,区时相差几小时?
③你能解释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有什么区别吗?
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 介绍:扩展资料1
二、世界各地的区时
活动二:利用教材提供的“时区”图来校准教材的图“宾馆大堂里的钟”中每只钟的时间(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并完成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填写。
提问:通过活动你能简单总结出换算某地区时的一般步骤吗?
师生共同小结:
1.确定已知地所在的时区;
2.找出需换算的城市所在的时区;
3.计算两城市之间的时区差,即区时差;(方法: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4.判断所求城市与已知城市之间的方位关系,根据东早西晚原理,利用时区差计算所求城市的区时。(方法:东加西减。)
活动三:完成学具中“国际日期变更仪” 的制作,检验活动二的结果。
练习:利用“国际日期变更仪”计算一下从北京出发向西做环球飞行,再次回到北京时,钟表上的时间会有什么变化;若向东做环球飞行,则回来时时间又会有什么变化。
三、日界线 1.日界线的规定 阅读:教材关于日界线的相关部分
提问:人们是如何解决做环球旅行时出现的日期的混乱的?
2.日期的变更
提问:①根据日期发生混乱的原因,你认为过日界线时该如何变更日期?
②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一样吗?他们的日期一样吗?
练习:教材提供的关于日界线的“读图”,将答案填写在书上
3.实际的日界线
读图:教材提供的图“日界线”,观察回答:实际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与180°经线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实际的日界线为什么要有这些曲折?
讨论:你认为双胞胎哥哥的岁数有没有可能比弟弟的岁数小?如果有,你能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新课结束,小结
教案示例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
你知道北京是下午14:00时,纽约是几点?伦敦是几点?为什么媒体报时,总是说北京时间几点钟?想要搞清楚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以下重要问题:
二 地方时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时间的量度却是人为研究、规定的。
正午12时的规定:当太阳位于某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时,那里就是正午12时。
想一想当地球上的某一地点处于正午12时,其他地点处于什么时间?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吗?
地球上相同经度的地区时间一样吗?不同经度的地区时间一样吗?
请同学们拿出地图,想一想,某一瞬间,同一国家处于不同经度的城市的时刻一样吗?为什么?
请做模拟实验:
将地球仪北极朝向自己
1在不同经线上用橡皮泥粘上不同的火柴(2~5根)观察时间
2 在同一经线上用橡皮泥粘上不同的火柴,观察时间
完成教材提供的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读图与填空
地方时: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为什么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时来的早?(与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联系起来考虑)
三、时区的划分
思考:教材提供的地方时问题,讨论
同一瞬间不同地方的不同时刻不同,为什么?
在生活实际中,在一定区域内应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作为该区域的标准时间,而又得避免大范围(如全球)共同使用某一时间。这个观点就是时区划分的根据。
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中央经线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区时?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叫区时。
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所有地区采用北京时间吗?
仔细观察“国际时区划分图”,想象把此图粘在地球仪有重合的部分吗?
时区的划分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为划分的?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左右各多少度?
计算:
1完成 教材提供的关于世界各地时区的计算。
2北京午夜23:00时,我国新疆、巴黎、纽约、东京、等地的时间是多少?
四.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假如北京是5月23日下午14:00,请你对照时区图,写下此刻不同时区的日期和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要划国际上统一遵循的日界线?
日界线在那个时区?
什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什么这条线不是直的?
从北京出发,向西环球航行一周,每经过一个时区,应如何拨钟表上的时间,回到原地时,钟表上的时间有什么变化?怎样纠正?
相反,向东航行呢?
仔细阅读教材提供的关于日界线的“读图”,填空。
拓展:有两个双胞胎在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前后出生,他们出生的时刻一样吗?出生的日期一样吗?
提示:日界线所在东西十二区的时刻是一样的。
如何理解日界线西侧是新的一天的起点?人为规定的,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日界线西侧开始,自西向东每跨过一个时区加一小时,到日界线东侧时加了24小时,因此到了下一天,比如日界线西侧是5月2日0点,日界线东侧是5月3日的0点,根据地球每转一圈是一天,在任一时刻,日界线以东的区域已经转过一天,进入第二天,而日界线西侧还是该天的起点。如:在东西十二区里,如当日界线西侧为上午10点时,日界线东侧也为上午10点,它却已是第二天的上午10点。
完成教材提供的关于五一节的讨论
新课结束,小结
作业: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和科学作业本上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