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及律诗的常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2、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齐读课文。
4、体会诗意。(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以及页下注释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难点知识剖析
(1)、《七律·长征》的一、二句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诗的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主旨。内容上是全诗总纲,“远征难”“万水千山”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思想感情上奠定全诗的基调,“不怕”“只等闲”充分表现了红军对艰难与牺牲的蔑视。何等的英雄!多么伟大的气魄!
(2)、“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体会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3)、诗词讲究炼字。这首诗就精于炼字,如“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有人认为,“寒”字反衬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了对死难烈士的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写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也生动地反映了英勇的红军,令敌人胆寒的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有你自己的见解?
三种看法都有道理。第三种更自然些。
(4)、长征的艰难,包括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征服险恶环境两大方面。在这首诗里作者只提到“万水千山”中的几处,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这是为什么?
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从米或水中来,而又不是米或水本身,但确是米或水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写长征中的“万水千山”也好,写激烈的战斗也好,都不只是描山水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概括”。
4、理解难句含义
(1)、诗也有“眼睛”,称为“诗眼”。诗中最能概括内容、集中表现思想感情、最具表现力的字、词就是“诗眼”。反复吟诵这首诗,找出诗眼。
①认为诗眼是“远征难”。诗的主要内容是写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具体地说就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风高浪急的金沙江、凌空高悬的大渡河铁索桥、千年积雪的岷山。
②是“只等闲”。这三个字是红军战士对一切困难的回答,充分显示出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下面的六句都是具体地展示红军战士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③诗眼应是“喜”。一个“喜”字既突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形象且有表现力。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更喜”怎样理解?
岷山最高峰 5000 米以上,终年积雪,又称“大雪山”。山上空气稀薄,从来很少有人能由此经过。翻过岷山也就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长征以红军的胜利结束;同时“更喜”表现了红军乐观的情绪,沿路的一切困难,在英雄的红军看来,都不够味儿,于是又喜冲冲地翻了一次大雪山。
(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指什么?这样说是不是不尊重历史事实?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在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领导之下,还没有越过岷山。但毛泽乐希望他们克服分裂,相信他们定能战胜敌人和困难,完成长征。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课件36张PPT。七 律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长征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长征背景 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中央红军长征路线——长征开始瑞金34.10冲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转折点 35.1四渡赤水 打乱敌人计划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会师35.10巧渡金沙江 跳出包围圈长征背景.rm 诗歌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写 作 背 景〔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气势雄伟的样 子。
岷山(mín?) 字词有困难吗?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注意节奏重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感悟“远征难”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第二课时诗 歌 赏 析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纲 首联:直接抒情,是全诗的总纲,概述了红军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 二、三、四联:从“万水千山”中挑选了几个典型的例子,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不怕”“只等闲” 开篇提出全篇主旨,内容上是全诗总纲,思想感情上奠定全诗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绵延不断逶迤腾五岭突出奔腾气势 乌蒙磅礴 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修辞?细浪泥丸 (1)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手法。(2)作者用比喻、夸张的修辞,(3)把绵延不绝的的五岭和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4)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极言其小,反衬了红军藐视困难的高大形象(5)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 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地形险要,江面水流湍急、惊涛拍岸的险恶景象。你能想象出画面吗? 既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暖:品析词语
“大渡桥横铁索寒”:
您赞同哪一种?还是有新的理解?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大渡河泸定桥险恶的环境,反衬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
品析词语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一方面,越是艰苦,越显英雄本色,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翻过雪山后,长征即将取得胜利,将开创新的局面,为此感到喜悦,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更喜”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以及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联系自己对长征的了解,说说“远征难”包括哪些方面?今天重温不怕难的精神有什么意义?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写作特点: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二、夸张手法的妙用——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