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下
3 白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21·cn·jy·com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www.21-cn-jy.com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关于建设者开发西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3.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段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质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1.交流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茫茫的大戈壁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的身影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戈壁: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课件出示)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开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三、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朗读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课件出示)争论白杨——介绍白杨——笑看白杨
2.练习把上述三层意思连成一段话,概括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告诉两个孩子,车窗外的白杨很直很坚强。
四、再读全文,初感写法
1、默读全文,划出文中体现白杨特点的词语。
2、读爸爸的话,理解含义(课件出示)
(1)说说语句大意:白杨高大挺秀,很直,不怕自然灾害。
(2)交流,分类整理,呈现白杨形象。
外形:高、直、粗壮、高大挺秀
品格: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想想去掉课件变红的词可以吗?为什么?
读中体会,作者要强调的是:白杨树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朗读里要注意重读加点的词。
(4)现实中的哪些人像白杨树?
预设: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4.小结:像这样假借某一特品的特点来表现人的某些品质、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借特喻人或托物言志。
五、拓展阅读,体会写法:
1、示句段阅读,想想作者是借什么物喻什么人
(课件出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选自《白杨礼赞》(茅盾)
(课件出示)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选自《落花生》(许地山)
(课件出示)
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选自《松树的风格》(陶铸)
六、作业:
1、抄写爸爸说的那段话,并试着背诵。
2、收集你认为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语,承上启下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令我们对这平凡的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来,齐读爸爸的话。(课件出示)21教育网
2. (课件出示)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表白的是怎样的心,孩子们此时明白吗?
3. (课件出示)讲述:孩子们只知道……不知道……
二、了解背景,体会心愿
1.(课件出示)补充时代背景:50年代,毛主席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交流观图后的感受
2、(课件出示)满含敬意,再读爸爸的话。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课件出示)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思考:(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三、拓展阅读,练习写作
1、《白杨》这篇文章于1963年发表,离现在整整45年了。让我们读读同一时代艾青的诗,进一步感受那个时代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课件出示)
2.运用表达方法,写一段话。(课件出示)
在雪灾地震中赶赴第一线,为人民浴血奋战的解放军令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能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赞美敬佩之情吗?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板书设计
白杨
戈壁滩的卫士 边疆建设边疆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紧扣重点难点,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