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6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杜牧《阿房宫赋》)
(3)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范仲淹《岳阳楼记》)
(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5)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报任安书(节选)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即任安)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2.对下列句子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主上所戏弄 固:本来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激:激愤
C.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 D.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亡:丢失
3.以下句子,不能表明作者“隐忍苟活”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B.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猛虎处境变化来打比喻,说明有些人的志气会在困辱中逐渐衰微,而他自己的意志勇气决不会在受辱中消减。
B.文中充分运用西伯、仲尼、屈原等典故,说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受辱,受辱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暗示自己为了高尚的事业要像这些古人一样,受辱不死。
C.文中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再次强调自己忍辱负重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里寄托了成书之后的希望,同时透露出无限的苍凉和感慨。
D.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著述《史记》的大业。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译文: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
三、古代诗歌赏析(7分)
6.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①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②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③北楼:即谢朓楼,是南朝齐代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 ④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1)请从诗中任选两句,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3分)
答:
(2)诗人为什么怀念谢脁?怎样抒发这份怀念之情?(4分)
答:
四、文学名著阅读考查。(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
A.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后来觉新屈从于家长的意志与瑞珏结婚,而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回到娘家。军阀开战,梅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梅抑郁成疾而死。
B.鸣凤内心深爱着觉慧,她希望能够永远与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她知道他们之
间隔着一堵不能推倒的墙。这是造成鸣凤之死的最直接的原因。
C、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由于她很得贾母的欢心,再加上有娘家做靠山,所以她在贾府为所欲为,不仅害死了尤二姐、尤三姐,而且还逼得贾琏事事听命于她,最终断送了贾府的大好前程。
D.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宝钗因平时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不离
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与宝钗锁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正好是一
对儿。(《红楼梦》)
E.《子夜》中,“笑面虎”冯云卿到上海避难,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
到了破产的境地。在何慎庵教唆下,冯云卿劝说17岁的女儿冯眉卿使用“美人计”
去探听赵伯韬的秘密,最后冯云卿人财两空。(《子夜》)
8、简述题。(5分)
关羽被杀后,吴、蜀两国水火不容,但是后面出现了转机。请简述吴、蜀关系和好的过程。
五、文化经典阅读考查。(6分)
9、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十二》)
【注】①彻:西周时期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上文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章直接反映出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以时,老百姓才会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阅读以下选段,结合上文,指出两个选段共同反映的思想并简要分析。(3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答: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立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0.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3分)
答:
11.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答: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答: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像烟灰一样松散
常常觉得射击这个运动挺有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杀伤力的举动,在运动场上却是很平和的。你可以根本不知道你的对手是谁,不知道他打了多少环。你只是和你自己做斗争,你要最大范畴地调动你自己的能力,打出你的好成绩。当然,最终的比分要在对比中产生,但你最主要的对手始终是你自己。 有时候想,如果60发子弹,打出了600环的世界记录,那么,这项赛事还要不要继续比试?下去?答案可能是——还要。因为除了准确以外,还有快速。 记得我当新兵实弹射击,9发子弹打了81环,勉勉强强算个优秀。我第一发子弹就打偏了,是个7环。打完后看到靶纸,那个7环的位置,正好是在人像头部太阳穴附近,我说,哎呀,我这枪法尚可嘛,这一枪打过去,便可以致敌死命,为什么只给7环?连长说,你瞄的是哪里?我说,是胸膛,连长说,你瞄的是胸,却打到了脑门上,给你个7环就不错了。 近年结识了一位警察朋友,好枪法。不单单在射击场上百发百中,更在解救人质的现场,次次百步穿杨。当然了,这个"杨"不是杨树的杨,而是匪徒的代称。
生,就不应当死在歹徒的枪下。所以,我不参加学生的葬礼,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之中至今还一个都不曾死;二是如果他们死了,就不是一个好射手,我不认他做学生。 我笑着说,以我的枪法,肯定在第一枪的时候就被杨树打死了。于是我向他请教射击的要领。他说,很简单,就是极端的平静。我说这个要领所有打枪的人都知道,可是做不到。他说,记住,你要像烟灰一样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潜在的能量才会释放出来,协同你达到完美。 他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从此我开始注意以前忽略了的烟灰。烟灰,尤其是那些优质香烟燃烧后的烟灰,非常松散,几乎没有重量和形状,真一个大象无形。它们懒洋洋地趴在那里,好像在冬眠。其实,在烟灰的内部,栖息着高度警觉和机敏的鸟群,任何一阵微风掠过,哪怕只是极清淡的叹息,它们都会不失时机地腾空而起驭风而行。它们的力量来自放松,来自一种飘扬的本能。这些本身没有结构,没有动力,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粉末,在某一个瞬间却驾驭能量,飞向远方。 松散的反面是紧张。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由于紧张而惨败的经历。比如,考试的时候,全身肌肉僵直,心跳得好像无数个小炸弹在身体的深浅部位依次爆破。手指发抖头冒虚汗,原本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改头换面潜藏起来,原本泾渭分明的答案变得似是而非,泥鳅一样滑走……面试的时候,要么扭扭捏捏不够大方,无法表现自己的真实实力,要么口若悬河躁动不安,拿捏不准问题的实质,只得用不停的述说掩饰自己的紧张,适得其反……嗨,恕我就不一一列举悲惨的例子了,相信每个人都储存了一大堆这类不堪回首的往事。 原因清楚了,就是因为紧张。前段时间看歌手大奖赛的素质考核,有的问题真是很简单,我相信歌手如果不紧张,是一定可以回答出来的,可排解不掉的紧张毁了他。频频听到那位笑容可掬的滕矢初考官说:你是太紧张了,如果你放松一点,就好了,就可以回答出来了。 谁都知道放松,可又有几个人能够收放自如?于是种种研究放松的方法层出不穷,但越来越多的人依然生活在紧张之中。社会是紧张的,节奏是紧张的,生活是紧张的,对话是紧张的,步伐是紧张的……现代的人们在紧张中已然迷失得太久,忘记了放松是一份怎样的惬意。 放松其实不仅仅是惬意,更是一种智慧高度发达的表现。伟大的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是找到了我们灵魂的地下室,那就是强大的潜意识。你不仅是在清
了自己的声音。只有在高度放松的时刻,注意啊,这种放松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淡定,是一种对自我高度信任的沉静,大智若愚无为而治,你的潜能就秣马厉兵地活跃起来。它们默契地配合着,如同最精准的仪器,迅速地整合模糊混乱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风驰电掣地得出一个最佳的组合,然后不由分说地付诸实施。
于是我明白了,我的警察朋友在瞄准杨树的时候,就是处在这样的幽远而辽阔的松弛之中——像烟灰一样松散。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第四段中,警察朋友说“我从来不参加我学生的葬礼”是因为学生枪法不好就不愿意认他作学生。
B作者认为人们的潜意识是强大的复杂的,单凭理智控制人生就无法发挥潜能的巨大作用。
C文章以“像烟灰一样松散”为题,写熟悉的事物,却能调动起读者陌生的阅读趣味;结尾与文题呼应,全文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又留有回味的余地。
D本文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瑰丽华美。
E作者一贯善于以积极的文字、向上的精神来激励读者对人生作严肃的深刻的思考,本文也不例外。
14.请概述本文的思路。(4分)
答:
15.文中说“现代的人们在紧张中已然迷失得太久,忘记了放松是一份怎样的惬意”,作者为什么多次描述人们紧张的状态?你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放松惬意的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及社会生活情况阐述。(6分)
答:
八、语言文字应用(9分)
16.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3分)???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招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
“ ”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17.请根据拼音写出词语,给加点词语标上汉语拼音。(2分)
美国一向以世界警察自居,但这位“警察先生”显然是个性情 (bào lì)的家伙,为了自身利益他动辄挑衅 其他国家。
18.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4分) 示例: 垂? 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九、作文(70分)
19.请把以下题目补充完整,并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字迹工整,不得套作或抄袭。
未必是
参考答案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 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3)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 。(范仲淹《岳阳楼记》)
(4)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
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即任安)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固主上所戏弄 固:本来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激:激愤
C.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 D.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亡:丢失
3.以下句子,不能表明作者“隐忍苟活”的原因的一项是( D )
A.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B.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以猛虎处境变化来打比喻,说明有些人的志气会在困辱中逐渐衰微,而他自己的意志勇气决不会在受辱中消减。
B.文中充分运用西伯、仲尼、屈原等典故,说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受辱,受辱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暗示自己为了高尚的事业要像这些古人一样,受辱不死。
C.文中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再次强调自己忍辱负重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里寄托了成书之后的希望,同时透露出无限的苍凉和感慨。
D.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著述《史记》的大业。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译文: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
参考译文: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如果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更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的再拜。
三、古代诗歌赏析(7分)
6.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1)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2)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3)北楼:即谢朓楼,是南朝齐代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
(4)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1)请从诗中任选两句,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3分)
答: “夹”写出了宛溪和句溪交汇的特点,“落”字将双桥写成从天而降的彩虹,化静为动。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中的“寒”“老”二字显得新鲜而贴切,因为“寒”、“老”二字既写出了秋色的苍凉,也写出了诗人内心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落寞。
(2)诗人为什么怀念谢脁?如何抒发这份怀念之情?(4分)
答:作者通过怀念谢朓这位前代诗人来抒发自己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情。诗人独自登上谢朓楼临风眺望,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来缅怀,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
赏析:谢朓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是南齐时谢任朓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字玄晖,是六朝南齐的重要诗人,与六朝南宋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大谢、小谢。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对小谢的诗歌很推崇,也很受他的诗风的影响。天宝十三载(754)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登上北楼,写下了这首五律,全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色,同时表露出对谢朓的深切怀念。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 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 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寒”、“老”二字点出了秋凉的景色,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有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 ! 谢朓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谢朓,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呢?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铸造了全诗清凉的意境。
四、文学名著阅读考查。(1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两项是(A E )
A.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后来觉新屈从于家长的意志与瑞珏结婚,而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回到娘家。军阀开战,梅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梅抑郁成疾而死。
B.鸣凤内心深爱着觉慧,她希望能够永远与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她知道他们之
间隔着一堵不能推倒的墙。这是造成鸣凤之死的最直接的原因。
C、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由于她很得贾母的欢心,再加上有娘家做靠山,所以她在贾府为所欲为,不仅害死了尤二姐、尤三姐,而且还逼得贾琏事事听命于她,最终断送了贾府的大好前程。
D.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宝钗因平时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不离不
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与宝钗锁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正好是一对
儿。(《红楼梦》)
E.《子夜》中,“笑面虎”冯云卿到上海避难,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
到了破产的境地。在何慎庵教唆下,冯云卿劝说17岁的女儿冯眉卿使用“美人计”
去探听赵伯韬的秘密,最后冯云卿人财两空。(《子夜》)
8、简述题。(5分)
关羽被杀后,吴、蜀两国水火不容,但是后面出现了转机。请简述吴、蜀关系和好的过程。
五、文化经典阅读考查。(6分)
9、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十二》)
【注】①彻:西周时期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上文的一项是(C )(3分)
A、这一章直接反映出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以时,老百姓才会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阅读以下选段,结合上文,指出两个选段共同反映的思想并简要分析。(3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立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0.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3分)
答:①以史立身(1分) ②以人为本(1分) ③身残志坚(或“忍辱负重”,意思对即可,1分)
11.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答:(1)作者用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是点睛之笔;(1分)“感动”一词,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1分)同时,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答:“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2分)“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人自觉效仿的通例,(1分) 《史记》中的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1分)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像烟灰一样松散
毕淑敏
常常觉得射击这个运动挺有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杀伤力的举动,在运动场上却是很平和的。你可以根本不知道你的对手是谁,不知道他打了多少环。你只是和你自己做斗争,你要最大范畴地调动你自己的能力,打出你的好成绩。当然,最终的比分要在对比中产生,但你最主要的对手始终是你自己。 有时候想,如果60发子弹,打出了600环的世界记录,那么,这项赛事还要不要继续比试?下去?答案可能是——还要。因为除了准确以外,还有快速。 记得我当新兵实弹射击,9发子弹打了81环,勉勉强强算个优秀。我第一发子弹就打偏了,是个7环。打完后看到靶纸,那个7环的位置,正好是在人像头部太阳穴附近,我说,哎呀,我这枪法尚可嘛,这一枪打过去,便可以致敌死命,为什么只给7环?连长说,你瞄的是哪里?我说,是胸膛,连长说,你瞄的是胸,却打到了脑门上,给你个7环就不错了。 近年结识了一位警察朋友,好枪法。不单单在射击场上百发百中,更在解救人质的现场,次次百步穿杨。当然了,这个"杨"不是杨树的杨,而是匪徒的代称。我问他从哪里来的这份神功,他答非所问地说,我从来不参加我学生的葬礼。我以为他是怕伤感,便自以为是地说,参加自己学生的葬礼,就有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楚吧。他听了我的猜测,很不屑地说,不是那个意思。你既然当了我的学生,就不应当死在歹徒的枪下。所以,我不参加学生的葬礼,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之中至今还一个都不曾死;二是如果他们死了,就不是一个好射手,我不认他做学生。 我笑着说,以我的枪法,肯定在第一枪的时候就被杨树打死了。于是我向他请教射击的要领。他说,很简单,就是极端的平静。我说这个要领所有打枪的人都知道,可是做不到。他说,记住,你要像烟灰一样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潜在的能量才会释放出来,协同你达到完美。 他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从此我开始注意以前忽略了的烟灰。烟灰,尤其是那些优质香烟燃烧后的烟灰,非常松散,几乎没有重量和形状,真一个大象无形。它们懒洋洋地趴在那里,好像在冬眠。其实,在烟灰的内部,栖息着高度警觉和机敏的鸟群,任何一阵微风掠过,哪怕只是极清淡的叹息,它们都会不失时机地腾空而起驭风而行。它们的力量来自放松,来自一种飘扬的本能。这些本身没有结构,没有动力,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粉末,在某一个瞬间却驾驭能量,飞向远方。 松散的反面是紧张。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由于紧张而惨败的经历。比如,考试的时候,全身肌肉僵直,心跳得好像无数个小炸弹在身体的深浅部位依次爆破。手指发抖头冒虚汗,原本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改头换面潜藏起来,原本泾渭分明的答案变得似是而非,泥鳅一样滑走……面试的时候,要么扭扭捏捏不够大方,无法表现自己的真实实力,要么口若悬河躁动不安,拿捏不准问题的实质,只得用不停的述说掩饰自己的紧张,适得其反……嗨,恕我就不一一列举悲惨的例子了,相信每个人都储存了一大堆这类不堪回首的往事。 原因清楚了,就是因为紧张。前段时间看歌手大奖赛的素质考核,有的问题真是很简单,我相信歌手如果不紧张,是一定可以回答出来的,可排解不掉的紧张毁了他。频频听到那位笑容可掬的滕矢初考官说:你是太紧张了,如果你放松一点,就好了,就可以回答出来了。 谁都知道放松,可又有几个人能够收放自如?于是种种研究放松的方法层出不穷,但越来越多的人依然生活在紧张之中。社会是紧张的,节奏是紧张的,生活是紧张的,对话是紧张的,步伐是紧张的……现代的人们在紧张中已然迷失得太久,忘记了放松是一份怎样的惬意。 放松其实不仅仅是惬意,更是一种智慧高度发达的表现。伟大的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是找到了我们灵魂的地下室,那就是强大的潜意识。你不仅是在清醒的理智的状态下意识到的那个"你",你更是祖先无数经验的整合,你的肌肉你的神经,你的牙齿你的骨骼,你的感官你的血脉,都有源远流长的记忆和潜能。它们是谦逊和寂寞的,如果你强大的理性君临一切,它们就卑微地匍匐着,喑哑了自己的声音。只有在高度放松的时刻,注意啊,这种放松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淡定,是一种对自我高度信任的沉静,大智若愚无为而治,你的潜能就秣马厉兵地活跃起来。它们默契地配合着,如同最精准的仪器,迅速地整合模糊混乱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风驰电掣地得出一个最佳的组合,然后不由分说地付诸实施。
于是我明白了,我的警察朋友在瞄准杨树的时候,就是处在这样的幽远而辽阔的松弛之中——像烟灰一样松散。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 D ) (5分)
A第四段中,警察朋友说“我从来不参加我学生的葬礼”是因为学生枪法不好就不愿意认他作学生。
B作者认为人们的潜意识是强大的复杂的,单凭理智控制人生就无法发挥潜能的巨大作用。
C文章以“像烟灰一样松散”为题,写熟悉的事物,却能调动起读者陌生的阅读趣味;结尾与文题呼应,全文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又留有回味的余地。
D本文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瑰丽华美。
E作者一贯善于以积极的文字、向上的精神来激励读者对人生作严肃的深刻的思考,本文也不例外。
14.请概述本文的思路。(4分)
15.文中说“现代的人们在紧张中已然迷失得太久,忘记了放松是一份怎样的惬意”,作者为什么多次描述人们紧张的状态?你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放松惬意的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及社会生活情况阐述。(6分)
答: ①作者多次描述人们紧张的状态是为了从反面说明“放松”是很难得的,从而生发出后文的观点“放松是一种智慧高度发达的表现”。②我认为要真正放松就不应时时以强大的理性来判断是非对错或个人得失,而应以更淡定从容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例如考试,如果确实已经努力,问心无愧了,就要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宽松心态来对待。
五、语言文字应用(10分)
16.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3分)???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招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 ’”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17.请根据拼音、语境写出词语。(2分)
美国一向以世界老大哥自居,但这位老大哥显然是个性情 暴戾 (bào lì)的家伙,为了自身利益他动辄挑衅 tiǎo xìn 其他国家。
18.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4分) 示例: 垂? 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诗歌仿写多是咏物小诗、哲理小诗等形式的仿写。此类题目大多以某一景物为话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本题应选择自然界的事物,如花鸟虫鱼、山水等等,句式为”没有……没有……却……”,破折号后应点明寓意。 【答案示例】 (1)礁? 石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沙粒的平和 却以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 ——什么是坚守! (2)种? 子 没有鲜花的绚烂 没有虬枝的沧桑 却以开石破土的力量告白 ——什么是执著!
六、作文(70分)
19.请把以下题目补充完整,并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字迹工整,不得套作或抄袭,字数800以上。
未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