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正所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 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仿学课文生动的语言——景语、情语、叙事语;
3.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2.借助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3. 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
2.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教学重点】
1.把握书序的特点;
2.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
1.多媒体课件;
2.在完成对课文的批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御碑亭为八角?双重,原为木结构建筑,五十年代倒塌,?1983年重建,亭高12.5米。亭内御碑高6.8?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为我国最大的?古碑之一。
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是国宝级的文物。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字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二、走近诗人,初读感知
1.关于作者及《兰亭集序》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脱放。他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多媒体显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整体感知
投影:
生字:癸(ɡ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ɡ)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3.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4.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相关的语句
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词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参看课后知识短文)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成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5.提问: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板书:记会,慨叹,明意)
三、细读品味,梳理背诵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研习第1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3)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
提问: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4)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此句应译为: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
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个“也”字能否改为“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是为四乐;而“仰观……俯察……”,可谓乐事,是为五乐。总之,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用“也”语气平缓,笔调稳健;用“矣”语气激越,情感外露,略显张扬。联系上面对写景状物部分的赏读,作者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
2.研习第2自然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2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选一名学生串讲本段大意,另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加粗字板书)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
(3)朗读语调提示
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4)学生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投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都不相同。尽:完、消灭;全、都。之:动词、到,引申为“经历”;代词,指厌倦的事物。俯仰: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俯一仰,表时间极短。期:至、及;读jī,周。殊:不同、千差万别;副词,很。
3.研习第3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3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强调加粗字、板书)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
(3)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4)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提问: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明确: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愿我们珍惜生命。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
(三)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深入探究,延伸训练
提问:下面是教参对本文的分析,读后谈谈你的认识。
“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低沉、消极”的意绪在作品中客观存在,不可否认;有人认为文中只流露出一点点消极情绪,但掩盖不住热爱生命此股热流的跃动;有人认为作品表露消极意绪为假象,实际表达对人生的眷恋之情,这是艺术中的曲笔;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追究积极还是消极,感受作品的美是学习本文的要义;有人认为“知人论世”是分析作品的客观依据,等等。
明确:本文第1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2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扬长避短,以书法、美文来充实生命空间。第3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师适当引申:“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五、小结升华,归纳积累
1.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
2.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四个词用进去,描写应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3.本单元,我们接触了贾谊、司马迁、王羲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回忆以往接触过的古代文化,我们会发现:他们有高尚的人格,有坎坷的仕途经历,他们用艺术(文学或书法)为自己的生命注释。可借此开展研究性课题,课题如下:
试论中国古代仕人的价值取向
试析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沉浮
研究方法:(1)印发《试论中国的贬官文学》一文,供学生阅读参考,并摘录。(2)查阅有关资料,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等,也可网上查询。
参考书目:
(1)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贾生列传》
(2)李国文编著《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
4.“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贴》《姨母贴》《乐毅论》及《黄庭经》等。
(3)学生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流赏析体会。
参考书目:
(1)《世界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略。
课件29张PPT。【知识与能力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学 习 目 标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君民碑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父子碑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御碑亭为八角?双重,原为木结构建筑,五十年代倒塌,?1983年重建,亭高12.5米。亭内御碑高6.8?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为我国最大的?古碑之一。
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是国宝级的文物。祖孙碑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文 体 知 识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世称“王右军”。作者简介《兰亭集序》法书帖整体感知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g)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多音字:
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
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整体感知赏析点画:精到而多变,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生动而多变,同一字形绝不重复;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
气度:从容不迫,潇洒俊逸。1、高雅、清新、华美、蕴藉。
2、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3、飘若浮云,游若惊凤。评价深入探究深入探究 《兰亭集序》是怎么来的?深入探究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集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曲水的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流觞曲水”)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兰亭集会”)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被为“天下第一行书”。 流觞曲水图深入探究 王羲之写这篇序文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等临写了几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时,以真迹殉葬。现存的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被称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法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法的前进道路。 深入探究 流觞亭前面的曲水模拟当年王羲之邀集41位友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方。曲水全长30余米,想当年,王羲之与名?士们列坐在曲水两旁,装有酒的杯子(称之为?“觞”)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飘流,由于水流曲折,觞时流时停,按规定,觞停止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要罚酒。这既是一种游戏,又颇含雅兴,令人神往不己。直到今天,每年三月初三,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的豪情。 深入探究 第一自然段,共有二层意思。
“永和九年,……少长咸集”为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二层“此地有崇山峻岭,……亦足以畅叙幽情”共两句话,前一句写兰亭美景,后一句写士大夫的行为。
景虽美,若阴雨晦冥,便大煞风景,所以第二段便水到渠成:“是日也……信可乐也。” 第一句写天气的美好,第二句写人们的行为和主观感受。朗读第一、二段,翻译理解内容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人贤辰良事趣心娱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景美“信可乐也”情真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这是一乐;
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引以为流觞曲水,”此乃事趣,是为四乐; 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五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六乐;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乐痛悲合作探究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 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 即留恋于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死生亦大矣”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品读探究,理解主题感 慨 人 生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死生亦大矣痛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品读探究,理解主题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了证明第二段观点, 作者便用自己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的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批驳他们的错误(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品读探究,理解主题 妄作齐彭殇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悲作序缘由一死生虚诞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请按下列要求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A、说诗的产生:B、说诗集的由来:C、说编集的意义:(“一觞一咏”)(“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2、下列句子中,有的写景,有的叙事,有的抒情,请分别指出: 写景叙议写景抒情抒情当堂检测,拓展延伸3.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C言语真实讲信用实在,的确相信当堂检测,拓展延伸4.下列句子中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顶是: (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我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借代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小结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