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一章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第一章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4-07 10: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感觉世界(1)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说出人体主要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情感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皮肤感觉的特点。
重点:人体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学会用实验归纳的方法探究问题。
难点:学会用实验归纳的方法探究问题。
教学设计:
引入
 1.你注意过你的周围环境吗?看到了什么?
 (1)天空有什么变化?
 (2)地球上有哪些变化?
  你能根据看到的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吗?
 2.(1)春天来了,白花盛开,莺歌燕舞,时而又会闻到诱人的芳香,所有这些奇妙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身体有哪些器官具有这种功能?
  (2)如果失去了感觉,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
科学探究
一、自然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阳光、温度、食物、水等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生物必须很快地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图: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能感觉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人有皮肤感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环境的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2.讨论: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相同吗?
(2)小明为什么要戴耳机欣赏音乐?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两人一组,其中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个拿出一个物体的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及粗糙程度。
让学生归纳:说明皮肤有冷热觉、触觉等感觉功能。
2.学生上讲台演示:3只烧杯内分别盛有热水、热水、温水,让一位学生两手同时伸入热水和冷水中,说出感觉。一段时间后,将两手同时浸入温水中,此时左右感觉如何?
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冷、热感受器并非感受物体温度的刺激,而是感受皮肤散失或得到热量的速率变化。
3.每位学生用铅笔轻轻地点手背、手臂、手指等处和重重地扎手背,感觉如何?学生讨论、归纳。
结论:皮肤还存在疼痛。
讨论:
1.你能比较痛觉与触觉恶毒区别吗?
2.人体的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四种。你认为这对身体的健康生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人体的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实验和归纳的探究方法。人体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和学会用实验归纳的方法去探究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堂练习:
1.抚摸一般用手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 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 ,因为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该题选自于《精讲精练》P2页第1题改编而成)
2.人体皮肤最薄处是( )
A.眼皮 B.手掌 C.脚背 D.面部
3.A、B、C三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你把左手浸入A盆、右手浸入C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B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
A.两手都感觉冷 B.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C.两手都感觉温 D.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1.1感觉世界(2)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掌握嗅觉、味觉的特点。
 2.情感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掌握嗅觉、味觉的特点。
重点:嗅觉、味觉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
引入:
 1.人体的感觉器有眼、鼻、皮肤等器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皮肤只有冷觉和热觉感觉功能
B.人的皮肤除冷觉和热觉外,还有触觉功能
C.人的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
D.皮肤的感觉功能中,触觉和痛觉是相同的
科学探究
今天是小刚同学的生日,同学们为了向他表示祝贺,特地买来一只蛋糕。当打开盒子时,大家马上就感觉到新鲜蛋糕的香味。假如你在这样的场合,你是如何感觉到这种香味的呢?这种属于什么感觉?
一、鼻和嗅觉
介绍课本图1-3,用鼻子闻蛋糕的香味。(嗅觉感受器)
1.嗅觉的形成
环境中物质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从而形成嗅觉。
2.嗅觉的特点
实验探究
分组:每组桌面上分别放有盛有酱油、食醋、黄酒、自来水的4只棕色小玻璃瓶,让学生进行辨别。
(1)每个人的嗅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介绍图1-4,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2)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也会产生疲劳。
举例:当走进一个喷上香水的房间里,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水味了等。
(3)一般情况下,小孩的嗅觉比大人要灵敏,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减弱。
(4)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
二、舌和味觉
1.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观察:让每位同学准备一面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尖的表面形态特征。
2.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
这些小凸点叫舌乳头,舌乳头内藏有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3.舌头表面约有一万个微小的味蕾。
4.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经大脑分析,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实验探究:
1.器材:4只盛有少量清水的干净小玻璃杯,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4根吸管。
2.设计实验探究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
3.实验步骤:
(1)将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分别放入4只盛有清水的小玻璃杯中使其溶解。
(2)用吸管分别慢慢地吸入不同液体从舌尖到舌根流动,将感觉到的味道分别填入图中。(注意:一次完成后必须漱口。)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嗅觉、味觉的形成和特点。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堂练习:
1.分布在舌乳头内的味蕾是一种( )感觉器。
 A.触觉 B.温觉 C.湿度 D.化学
2.人的舌头上有一些味蕾分布区,各区味蕾相对应的味道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试回答:对甜味最敏感的是 ,对酸味最敏感的是 ,对苦味最敏感的是 ,对咸味最敏感的是 。
3.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

1.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和方法:设置一系列启发式实验,让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学习科学的价值,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仪器:橡皮筋,小电铃,玻璃钟罩,水槽,喇叭,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让学生听一些声音,然后询问学生:
1、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产生之后又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里的?
二、声音的产生
【实验1】将事先准备好的橡皮筋扣在课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听: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 你听到声音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橡皮筋停止振动之后你还能听到声音吗?__________________。
(4)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每位同学将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的喉部,然后发出声音,实验几遍之后回答
1 发声时你的喉部在做怎样的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发声时也这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你能举出其他生活中发出声音的例子吗?找出共同点?
音响,翻书,写字(粉笔)……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
现在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那么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人的耳朵里的呢?
【实验3】声音的传播P7-P8
【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能在空气中传播。
【思考】一些科幻片里真空是可以听到声音的,真的可以吗?
【实验4】(1)敲击桌面
(2)土电话(课前叫学生在家里做好)
【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提问】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吗?
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给学生准备防水表,听诊器等器材)
【得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结论】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同时,也说明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物质(如: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的。
那么到底声音是怎样在物质当中传播的呢?(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来。)
四、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实验5】水面波实验P9一。
让学生回答软木塞为什么会振动?(指导学生说出:点击处水面的上下振动带动周围水面跟着振动,这种振动传到木塞处时带动木塞振动。)
告诉学生:在物质当中的这种传播形式我们称为波, 刚才点击水面引起水面振动并向外扩散的圆形波纹我们叫做水面波。
【实验6】声音传播形式的实验P9二。
让学生回答火苗为什么会振动?(使学生说出:喇叭振动带动周围空气跟着振动,这种振动传到火苗处带动火苗振动。)
【提问】根据刚才水面波的特点想想声音的传播特点
引导学生得到:跟水面波一样, 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我们叫做声波。
声波的用途:超声波粉碎胆结实(B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
五、声音传播的快慢
【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如果我们把木塞放得离点击处远一点,那么它开始振动的时间会怎么样?
【得出】波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声音传播的快慢:
1、温度: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温度上升1℃,速度提高0.6m/s
2、介质:固体 液体 气体(由快到慢)
在15℃的空气中,为340m/s(记住)
【思考】对着山崖高声喊叫,你会听到什么 查阅资料,尝试解释原因.
回声: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要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到我们的耳内,就是回声.(举例参考<<精讲精练>>P3)
六、课内补充练习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真空中不能传声
 B:固体传声比液体传声慢
C: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物体振动一旦停止就不能听到声音了.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为340m/s
【解释】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且要通过介质传播.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在15摄氏度时为340m/s.声源振动停止后,声法还会继续传播,声音还会听到.而故选项中,B,C,D均错误,而真空里没有介质,不能传播声音,所以A正确.本题选项为A.

2、老师在教室里讲课,听不到回声,原因是( )
 A、教室的窗户开着,不存在回声
 B、教室的墙壁把声音全部吸收了.
 C、老师发出的声音被同学们的衣服全部吸收了.
 D、回声比较弱,而且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解释】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要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到我们的耳内,就是回声。因此老师在教室里讲课时肯定存在回声,听不到回声的原因:1、由于回声比较弱;2、我们人耳的要分辩回声,必须使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

1.3耳和听觉(1)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科学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
教学重点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
教学设计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 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课件,模型】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16耳的结构
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耳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半规管
内耳:前庭、耳蜗、咽鼓管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最好结合投影片)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 1、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浅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
二、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来听
1、 提出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来听?
2、 建立假设
① 用两只耳比用一只耳收集到的音量要大
② 用两只耳来听可能跟辨别声源的方向有关
③ 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耳边的声音
……
3、 设计实验方案
目的 实验方案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
4、 检验假设 得出结论
根据声音到达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5、 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双耳效应祥见《精讲精练》P5页)
三、巩固小结
例题
1、 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捂紧双耳,这是为什么?分析和答:因巨声会形成耳膜的内外压力差、导致鼓膜破裂,因此,张嘴、捂耳是为了防止巨声造成的耳膜内外的压力差,压破鼓膜。
2、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析汽车行使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位于耳的 。
分析和答:本题考察耳的结构及其功能等知识。耳分为外、中、内耳。中耳由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汽车行使速度变化和上、下坡都将刺激位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感觉,因此本题答案是前庭和半规管。


1.3耳和听觉(2)
教学目标
1、 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2、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重点
乐音的三个特性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设计
一、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概念: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乐音。
1、音调
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
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一般用音阶表示:
【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
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
【实验】阅读表格:利用音频发生器测人耳收到声音频率范围。
由f=10h开始,慢慢增大频率,开始听到声音,记录f低,继续增大至开始听不到声音,记录f高
(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2、响度:
影响响度大小的三个条件:(通过教室里老师说话的例子)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3)与不同的人有关
响度是人耳主观感觉的音量强度,既听觉上感受声音轻和响的程度,取决于频率、声强和声波的波形。
【实验】讲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弹开的幅度。
读P16图表,了解响度的大小(分贝)对人体的影响。
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影响。
【小结】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音调高低用音阶来表示
频率的概念,超声波次声波的区分
响度的三个特点及定义,分贝的概念。
音色:提出“让耳朵飞起来”的实践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去音乐教室研究。
二、噪声污染
1、声音按人们的喜好感觉,可分为乐音和噪声。
噪声对人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损伤,如噪声性耳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理想工作环境是40db以下。
2、噪声的产生及控制
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3、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P17讨论题,见书上。
噪声减弱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耳朵处减弱
分辨哪些是噪声:
(1)法律规定的各种场合的噪声标准。
(2)噪声的相对性,妨碍他人学习生活工作的也属于噪声。
(3)噪声的危害。
4、如何控制噪声。
从三个角度着手,学习自己搜集资料或者参考老师提供的网址。
(1)防止噪声的产生:现有的采取的措施。
没有的该如何去做?
(2)阻断声音的传播:吸收声音的设备装置
(3)防止声音进入耳朵:保护人群。
5、目前国内外对噪声污染的治理状况,新的时代,科技产品是否有带给我们噪声污染(手机、电脑……)
另:1、建筑学中的声音的特点的利用。
国内: 古代:
国外: 现代:
2、超声波,次声波的功能和人们的利用。
例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人说话和唱歌时的发声靠自己声带的振动
C、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时,无法直接对话
D、 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在振动,而蝴蝶的翅膀不振动
解析:前三句都是正确的,答案是D,原因是蜜蜂飞行时翅膀大约每秒振动300~400次,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而人的耳朵能感觉到的声音是每秒振动20~20000次的范围,所以人凭听觉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的振动次数不在人的听力范围内。
1.4光和颜色(1)
教学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教学重点
  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难点
  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准备
  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
一、光源
[提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
[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
[得出]: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
[提问]: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二、光的传播途径
[设疑]: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
[提问]:你能否举出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学生举例)
[媒体展示]: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雨中车灯的光束;
[实验探究]: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光线
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应用吗?
讨论:你们平时整队时,你们需要将队伍排整齐,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队伍是否排整齐的?
1、 步枪瞄准(展示图片)
  思考:射击时瞄准,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尖星、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了,这是什么道理?
2、激光准直
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凿火车隧道时最怕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的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
   3、小孔成像
    展示小孔成像实验。
    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五、光的直线传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1、影子的形成
  展示几个影子图片。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光是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思考:如光的传播路线是曲线,想想会有影子吗
     怎么样的物体会形成影子呢:
  演示:分别将一个玻璃片和一个铁盒子放在了光源前。
  观察:哪个物体形成了影子?
  想想: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形成影子?
  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2、日食、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
六、光的传播速度
  自然现象:在雷雨交加的天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闪电、听到雷声,你记得是行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吗?为什么呢?
  光能从太阳传到地球,说明光能真空中传播,在真空中的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
课堂小结:
 1、 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
 3、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步枪瞄准。激光准直。
 4、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



1.4光和颜色(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 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3、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教学重点
  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准备
  三棱镜、肥皂泡泡盒、三张玻璃纸(红、绿、蓝)
教学设计
[准备引入]
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课题揭示]
  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来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课展开]
一、 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
二、看不见的光
  演示:用摇控器转换电脑,让学生思考,摇控器是什么实验转换的?
  提问: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
  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提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三、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展示图片:展示几幅有关各种物体颜色的图片
  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1)、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演示:课件演示各种光的反射与颜色的关系。
讨论:现在你能说说: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黑色的布为什么呈黑色?
 2、透明物体的颜色
  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
  小实验:每个小组中的一个同学用一幅自制的眼镜,观察一张白纸。
现象交流:
  思考:你认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形成,是因为对太阳光的反射还是某种色光能透过形成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如: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
  观察:我们的教室玻璃窗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玻璃?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思考: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是较暗?为什么呢?家里物体的颜色有变化吗?

1.5光的反射和折射(1)
教学目标
 1.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推理过程。
 2. 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4.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5.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6. 教学难点:光反射的光路图。 
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练习)
 1.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光在空气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 里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光通过的路线叫做光线,它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思考)若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里,这束光线将怎样传播呢?
(科学探究)
 1. 把一支用铝箔罩住的手电筒放在黑暗房子里的桌面上,然后在手电筒的前面放一面镜子。
观察:从驴箔孔中射出的光会改变传播的方向。
 2. 试着移动镜子,使光照到房中不同的物体上,原先不发光的物体你也能看到。
实验表明:
 1. 光的发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出示投影,用光线来表示手电筒光来的路径。
 2.(1)射入镜面的光线AO叫入射线。
(2)从镜面返回的光线OB叫做反射光线
(3)O点叫入射点,通过O点并与镜面垂直的线ON叫做法线
(4)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α叫入射角,反射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β叫反射角。
  提出问题:α与β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探究)
  演示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亦可配合多媒体课件研究。
  指导学生观察:(1)三线;(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关系;
(2)两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3)改变反射光线所处的平面观察反射线,说明什么;
(4)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大小是否改变。
一、光的发射定律
(实验结论)
 1. 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2. 几点说明:(1)反射角的大小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故光的反射定律中应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反射角、入射角分别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光路是可逆的。
 3.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1) 已知入射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
(2) 已知反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入射线
(3) 已知入射线和反射线,画出镜面
(讨论)
 1. 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的表面,你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2. 一束太阳光斜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动手做一做,得出: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课内补充练习)
(例1) 如图所示,完成光路图。
    
【解释】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S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时反射光线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题选自于<<精讲精练>>P12第1题改编而成)
(例2)如图所示,光线AO斜射到镜面上,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例3)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
(例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 时,反射角也为20 B. 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将靠近法线C.入射角增大5 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题选自于<<精讲精练>>P12第2题改编而成)
  【解释】光的反射定律告诉我们,入射角和反射角分别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选项A是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0 ,入射角为90 -20 =70 。故称反射角为70 。选项B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跟着减小,反射光线也将靠近法线,故是正确的。选项C入射角增大5 时,反射角也增大5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而选项D,镜面反射、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正确答案选B。
 1. 一束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逐渐增大时,则( D )
  A.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B.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逐渐增大
  C.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逐渐增大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都逐渐减小,但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和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1.5光的反射和折射(2) 平面镜和球面镜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
 2. 理解虚象的物理意义
 3. 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象,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4.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练习)
 1. 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完成下列光路图
 3. 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叫做平面镜。平时照镜子时,看到的像有什么特点?
(科学探究)
一、平面镜
观察图1-40和图1-41。
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且像和物等大,但左右相反。
实验探究:器材,平玻璃板一块,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两支,小黑板一块,火柴。
步骤:按图演示
将小黑板挂上并画图
讨论:让学生做出结论。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象。
(2)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饿距离相等。根据眼睛怎样看到蜡烛火焰像,介绍。
2.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右图)。
(1) 蜡烛的光经平面镜反射进入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蜡烛的火焰S就好好象在S'点一样,S'就是通过平面镜所成的虚象。
(2) 虚象: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不能显在光屏上的像。
3. 平面镜的应用。
(1) 可以成像。
(2) 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指导学生阅读凸面镜和 凹面镜。(球面镜)
二 ,凸面镜和凹面镜
 1. 凸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外表面的镜。
(1) 作用: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 应用:汽车观后镜(扩大视野)
 2. 凹面镜――-反射面是球面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镜。
(1) 作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2) 应用:太阳灶,汽车前灯,手电筒反光装置等。
(课内补充例题)
(例1)一个人逐渐面镜,他在镜中的像如何变化?
【解释】平面镜成像,无论物体离镜面远近,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始综等于他人的大小,即大小不变,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答)他逐渐面镜时,根据成像特点,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始终等于他本人的大小。
(例2)汽车驾驶室旁的观后镜,其种类和用途分别是( B )
A.凸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B. 凸面镜,扩大司机的观察范围
C.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D.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解释】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利用凸面镜可扩大司机的观察范围。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但不能安装在汽车驾驶室旁作为观后镜。平面镜也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不能扩大司机的观察范围。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
(例3)某城市新建了一座大楼,外墙全部用玻璃和铝合金装饰,大楼造好了,非常气派,但是对面的居民发现一直到晚上七点家里都很亮,生活受到了影响,非常苦恼。你知道为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他们吗?
(课内练习)
 1.如图所示,F在镜中像正确的是( )
 2.下列关于物体在平面镜里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平面镜可能成虚像,也可能成实像,但与物体一样大
  B.人的眼睛离平面镜的距离越近,所看到的物体的像的范围越大,故像比物体大
  C.从小的平面镜里可以看大比镜大的物体,故像要比物体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 人站在平面镜前1.5米处,镜中的像离他本人3米远,如果他向镜子前进0.5米,则像离镜子的距离为1米,像的大小不变。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面镜成像及应用,凹面镜,凸面镜的特点。平面镜成像规律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外同步训练)
 1.在平静的湖面上往往可以看到岸边树木的“倒影”,这是 ( B )
  A.树木的影子 B.树木的虚像 C.树木的实像 D.树木在水面上的阴影
 2.舞蹈演员在练功房练功,当她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镜中的像将 ( C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制成太阳灶,汽车前灯等,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为了确保安全,在交通路口的拐弯处,常安装大的凸面镜.
 4.作出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
(深化提高)
 5.如图时镜中看到的台钟的像,由图可知指针所指的时间是4:45。
 6.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米处,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1米,则物体在镜中所成的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 ( B )A.1米 B.2米 C.3米 D.4米
 7.太阳能焊接机采用的是下列哪种光学元件的原理 ( B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以上三种都不对

1.5光的反射和折射(3) 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目标
 1.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2.理解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
 3.理解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
 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5.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6.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7.教学难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课堂教学设
(课前练习)
 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我们将得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光的反射返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则进入水中,并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
 2.将一根筷子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在水面开始弯折.
(计讲述一个故事)
  儒勒·凡尔纳的一部小说《神秘岛》里,讲到几个主角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火柴和打火器,是怎样取火的。我们知道鲁滨孙是靠闪电帮忙的,靠闪电燃着了一株树木,——《神秘岛》里的新鲁滨孙,却不是靠偶然的外界帮助来取火。而是靠那位博学的工程师的机智和他对于物理学定律的渊博的知识。你如果看过这部小说,大概还记得那位天真的水手潘克洛夫打猎回来的时候看见工程师和那位通讯记者坐在熊熊的火堆前面的那种惊奇情形。“可是谁生的火呢?”水手问道。“太阳,”史佩莱回答。通讯记者并没有开玩笑。的确,使水手这样惊奇的火堆,竟是太阳生起来的。那水手惊奇得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惊讶得楞住了,甚至都没有想到问一声工程师。“这么说,你大概带着放大镜吧?”水手终于向工程师问道。“不,但是我做了一面。”说着,他把这面放大镜指给水手看。这只是两块玻璃,是工程师从他自己和史佩莱的表上拿下来的表玻璃。他把两块玻璃对合起来,中间装满了水,用泥土把接合缝粘好,——于是就得到一面地道的放大镜,工程师用它把太阳光聚在干燥的地苔上,就取得了火。
(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探究)
一,光的折射
  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光进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思考)
 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发生了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3.折射光线OC,入射光线AO和法线NO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OC和入射光线AO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4.折射角CON'和入射角AON: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CON'<∠AON.
 5.改变α的大小,γ也跟着改变,即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增大或减小.当光垂直射到水面时,传播方向不变.若将水换成玻璃砖,结果和水相同.
(思考)若有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
  请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得到结论.
  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归纳,得出结论:
 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课内补充例题)
(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物质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但始终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例2)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由水面处向上弯折,在河岸上看水中的鱼,比实际鱼的位置高一些,潜入水中的人看岸上的小树,比实际的要高一些,它们都是因为光的折射.
 (例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在界面发生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如图所示.请指出反射角,折射角.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并确定界面是哪一条线,哪侧是玻璃,哪侧是空气.
 【解释】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且当入射光线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将小于入射角.所以图中只要在MM'或NN'两侧找到两相等的角,则这两条光线即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另一条即为折射光线.从图中可知∠7=∠1,所以OC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AO为反射光线,界面为MM',且MM的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
 (答)反射角为∠7,折射角为∠4,反射光线AO,折射光线OC,界面为MM',MM'的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
 (例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C )
  A. 通过潜望镜观察海上的船只
  B. 看水中的游鱼比它的实际位置浅
  C. 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
  D. 通过汽车上的观后镜观看车后的景物
 【解释】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本题A选项是通过潜望镜观察海上的船只,是光的反射现象.B选项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汽车的观后镜是凸面镜,也是光的反射.而在水中看到的游鱼比它的实际位置浅是游鱼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是发生的折射现象.所以正确答案选C.
 (例5) 解释海市蜃楼的形成。
 【解释】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其他透明物质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物质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种规律可用光路可逆来判断光的折射现象,规律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1.6眼和视觉(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两类透镜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并能区分它们。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举例。
 (3)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照相机,放大镜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设计
一、引入
[演示]: 1、用太阳光照射鸡毛等易燃物,不会燃烧。
2、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并将鸡毛等置于凸透镜的焦点处,过一会儿,鸡毛会燃烧起来。
[幻灯片]:展示照相机,幻灯机,简易望远镜等多中光学一起,使学生看到凸透镜的广泛用途并简述本节课的研究任务。
二、透镜
(一)透镜的形状
[幻灯片]: 放映各种类型的透镜,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1、这些透镜的共同点?
 2、这些透镜的不同点?
[讲解]:根据学生回答,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两种透镜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
(二)主光轴,光心
[画图讲解]:什么是主光轴,主光轴的画法。
[演示]:将玩具激光棒发出的光对着光屏上有标记的圆点A上照射,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将透镜置于光源的和光屏之间,这时可看到经透镜折射后的亮点一般不再落在光屏的A点上,但移动透镜可使亮点与A点重合。
[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讲解]:此现象说明,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光通过这个点时不改变传播方向,从而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光心,光心的位置,表示光心的字母。
(三)凸透镜
[实验]: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结论]:凸透镜能将太阳光会聚于一点,即能将平行光线会聚成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实验]:将光源和白纸对调,移动白纸,看能否找到另一个焦点。
[结论]:能找到,并解释什么是焦点,焦距。
[作图]:画出凸透镜的截面图,主光轴,两焦点,并注上相应的字母。
[演示]:用激光演示仪演示让平行光线通过透镜,观察传播方向。
[作图]:让学生根据现象画出光路图。
[讲评]:教师讲评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并指出
1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画法。
[提示]:根据光路可逆的性质,将凸透镜置于凸透镜焦点处,通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
[结论]: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从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
[作图]: 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作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光路图。
[小结]:1、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2、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3、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四)凹透镜
[实验]:让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能否得到一个又亮又小的光斑。
[演示]:用激光演示仪演示让平行光线通过凹透镜,观察传播方向,并让学生画图。
[讲解]:1、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其反向延长线会交于一点,这就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画法。
[提问]:根据光路可逆的性质,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怎样?
[作图]: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作图示范,并让学生作图。
[小结]:1、凹透镜的虚焦点
2、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三 、巩固小结
  引导学生将两种透镜的形状,焦点(虚实,个数)对光线的作图,作图法用列表法进行比较。

1.6眼和视觉(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应用凸透镜结实人眼球的作用。
 (4)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人眼球的成像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类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近视、远视的成因。
教学难点
  眼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
一、人眼的结构
[演示]:出示眼球结构模型和挂图,将模型分开逐一讲解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并配以板书说明。
[板书]:
二、视觉的形成
[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类比]:让学生把眼球的结构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的各部分部件进行类比,初步体会人眼的作用。
1、人眼的折光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2、光屏相当于人眼中的什么结构?
3、凸透镜相当于人眼中的什么结构?
[课件]:用动画演示视觉的形成过程,并配以语言描述。
[板书: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及矫正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正常眼的结构、成像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比较。
[提问]: 1、近视眼和正常眼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2、近视眼和正常眼在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成像地方上有何不同?
[归纳]: 近视眼的成因和结构。
[提问]: 患了近视眼以后,往往要配戴眼镜,请同学猜想近视眼镜可能属于什么透镜?并说出理由。
[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课件演示]: 演示配戴近视眼镜的矫正光路图,并强调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 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提问并讨论]:对照近视的成因、结果及矫正的方法,请学生讨论远视的成因、结果及矫正方法。
[列表比较]: 近视和远视的区别:
近视 远视
眼球前后径 过长 过短
晶状体 曲度过大 弹性小
像落在视网膜的何处 前方 后方
看不清何处物体 远处 近处
矫正办法 戴凸透镜 戴凹透镜
五、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讲解] 虽然大脑中90%的信息来自人眼,但我们的视觉仍存在一定的限制。
[实验] 找眼睛的近点(按照课本P34的实验方法测量人眼的近点)
[实验] 找眼睛的远点(按照课本P35的实验方法测量人眼的远点)
[实验] 找盲点(按照课本P35的实验方法感受左右眼的盲点)
[实验] 让学生看课本P37的辨色卡,并讲解有关色盲的知识。
[讲解] 眼睛的疾病,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六、巩固小结
 1、眼球的结构
 2、近视、远视的成因。

1.7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知道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一些方法,清楚电磁波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设置一系列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知道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一些方法,并初步了解电磁波及其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我古代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学习科学,以后为人类造福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一段新闻片段然后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对学生回答肯定后提出像这样的信息我们每天都在不断的接受,因此人们常说,现在是信息化社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
二、什么是信息
学生看书思考、进行交流发言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信息就是对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的反映。讲解信息的特点,使大家从具体的图片、文字、声音、事件中形成了信息概念。
提出:大家最关心哪些信息?
在对上述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那么你们是怎样认识这些信息的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人们通常是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受器不断地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后,作出相应的反应或发出相应的信息。这可以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简单的说人们是通过获取、传递、处理信息来认识信息的。
指导学生读P.40方框图,让学生回答人们到底是怎么样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的?
三、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信息的技术.
让学生列举古代、现代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可分组比赛进行)
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古代信息技术:遥远的古代,通过手势、喊叫、形体动作来沟通;以后出现了语言、文字,人们利用龟甲、木片(又称简)、竹片(又称牍),以后,还用丝织品缣帛等等,把文字记录下来进行交流沟通。东汉以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信息的记载和传播有了轻便好使的载体,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烽火、击鼓、邮驿,信鸽等用来传递特殊信息……
  近代信息技术:
  摄影技术。使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变化过程中的图景得以留存。
  电影技术。拓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人的想象力。即可以给人们艺术享受,也能够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发展记录变迁。
  电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电话。使一个人的声音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甚至远隔重洋,清晰地响彻在另一个人的耳畔。顺风耳成为现实。
  广播。最早的大众电子传媒,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一点对多点声音信息传播,使众多新闻信息及时传播到人们的耳畔。同时广播的出现,使人们拥有了能够以低廉价格获取各类信息的工具。对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促进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视。20世纪信息技术的一项重大成果。能够远距离传送,也能够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代表。包括信息技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
  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
  现代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采集信息的技术。各类传感器、雷达、遥测、红外遥感等各类先进技术。
其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提出:上面介绍的信息技术哪些用于获取信息、哪些用于信息传递、哪些用于信息处理的
获取信息的方法有: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雷达遥感遥测、人的感觉器官等。
信息传递的方法有: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磁盘、光盘、文字、计算机、人的神经等。
信息处理的方法有:磁盘、光盘、文字、计算机、人的大脑等。
四、电磁波
提问:当你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场欧洲足球赛时,你知道绿茵场是那些动人的情景是怎样传送过来的吗?
电磁波:电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载体。电视机、手机、收音机……都靠电磁波传播的。
种类: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光也是电磁波的成员。
应用:通讯、治病等。
 讨论:1、飞机在起飞时,不允许乘客使用手机,这是为什么?
2、根据上题的讨论以及日常生活的经验,谈谈我们在认识信息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指导学生读P.41图1-69)
五、复习巩固
由学生自己归纳:人类是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的。
六、布置作业
  调查:就你感兴趣的一种信息技术进行收集资料,然后写成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简介》的科技说明文,然后办一期板报。
调查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工作、学习和工业、农业、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七、课内补充练习
在我们看电视节目(只接天线,与有线电缆断开)时,如果附近有汽车路过或者有人使用电钻时,为什么电视屏上会出现成串的不规则雪花点,使电视图像受到干扰?你有办法使电视机不受这些电磁波的干扰吗?
【分析和解】由于汽车行驶时,或电钻工作时,会不断向外发出电磁波。电视机如果离它们很近时,这些电磁波就会被电视机接收到,电视屏上会出现成串的不规则雪花点,即电视原接收的信号受到干扰。加入有线电视网,用闭路电视天线可避免这些电磁波的干扰。

本章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感觉器官及其功能。
 2、掌握声音的发生、传播及听觉的形成。
 3、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定律。
 4、从光的折射及其规律分析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
 5、能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完成光路图。
  情感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听觉和视觉的形成。
教学设计:
 1、 本章知识结构:
    
 2、基础知识:
 (1)人们对环境的察觉视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来实现的。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物质并且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物质、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5)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且太阳光中还有不可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
 (6)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照射到物体上而决定的。若物体是透明的,则它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若物体是不透明的,则它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7)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份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不可以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9)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屏上,称为虚像,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0)光的折射:一束光斜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进入另一种物质。
 (11)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注:不可以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或“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2)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3)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 ff2f
u (14)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5)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近视可以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可以戴凸透镜加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