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了解温度计有许多不同的种类.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和单位,观察不同温度计的不同构造,通过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养成观察能力.
[科学思考]
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温度计与体温计为什么有不同的精确度与量程?
[解决问题]
能对物体的温度进行估测.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习兴趣,领会到科学的价值,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并享受合作的快乐.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
温度的测量是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温度计)进行测量和观察的科学探究基本技能.
[内容分析]
《温度的测量》是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
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温度测量是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几种测量之一,本节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意义,温度计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温度单位及写法.通过对冷和热的不同感受引起学生的认知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了解温度的意义.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和使用使学生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介绍新的测温工具,特别是红外线测温仪的问世,在2003年的非典防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等例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理解科学推动技术进步的思想.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情认识]
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往往不能区别温度与热量、能量等关系.本课时将现实生活与科学的概念相联系,体现“科学来自生活,生活处处有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快乐,在合作中得到成果,在交流中有所提高,从而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巩固打好基础.
[学法点拨]
(1)实验激疑,创设情境.
本节课从“同一个人的两只手放在冷热两杯水中后同时放入温水中而具有不同的感觉”引入,激起了学生疑问,创设了一个乐于探究的情境.
(2)实物对比,认识差别.
通过提供的多种不同类型的温度计的观察、比较,从结构上分析它们的差别,从而分析它们的原理、功能等.
(3)认真实验,科学操作.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除了认真的演示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认真严谨的态度.
[经验介绍]
根据“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说明温度计使用在测量范围内的重要性,特别是根据这一点说明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再通过温度计与体温计的结构对比,进一步学习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三、教学文档
共1课时
[课前准备]
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水,冰块,各种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等.
[教学流程]
1.出示一杯室温下的水(大约25摄氏度)和一杯冰水混合物,请一位学生用手摸一下.
(1)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感觉,好吗?(一杯比较冰,一杯不冰)
(2)我们平时接触的物体,有的比较冰,有的比较热(烫),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什么量来表示物体的冷和热呢 (温度)
小结: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设计意图:对于生活中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把这种无序的生活经验概念化、理性化,正是本环节设计的意图.】
2.温度如何反映物体的冷热的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一点,冷的物体温度低一点.)
3. (学生实验)三杯水:温水,热水,冷水(先让他们用手摸出三杯水的不同之处,引出感觉可以大致判断温度的高低,但这个判断准确吗?
实验要求:把两个手指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浸一下,然后同时迅速地把两个手指放入
温水中,并告诉同学两个手指的感觉?
图1-38
(一只手指感到冷,另一只手指感到暖和)
小结:两个手指的温度不一样,手的温度高低影响我们对温度的感觉,所以说单凭感觉来判
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科学的,需借助于仪器温度计.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的设计很类似于“人们有时有错觉而在观察时需借助于仪器”
的设计,同样,人对物体冷热程度的感觉往往不是很准确,所以引入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温度计)成为必然.】
4.温度计有很多种,每张桌子上都有三支温度计,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到它你想了
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图1-39
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问题适当解答,有的先不解答,等问题提得差不
多后,教师总结学生提的问题:关于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再让学生对应书本和实际温度计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这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问题意识.在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后,根据不同温度计的结构比较,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5.每人拿出水银温度计,握住下端的玻璃泡,观察水银柱的变化情况,然后再放开,此
时水银柱又如何变化.(水银遇热膨胀,遇冷收缩)
小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体会水银柱的上升与下降与温度的关系,从而得出原理.这样
能加强学生的直接感性体验.】
6.每个量的测量都有一个标准,在长度测量的时候我们规定了测量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米,同样在测量温度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个标准,常用的温度标准是摄氏温度标准,单位是摄氏度,摄氏温度标准是怎么规定的呢?(学生阅读书本P15最后一段)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让学生感受一下0℃有多冰),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到100之间均分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摄氏度是纪念瑞典科学家摄耳修斯对热学所作的贡献.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只有我们有贡献,总会得到后人的承认的.
【设计意图:借助于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进行情感教育.】
7.选用一个温度计,测烧杯中水的温度.在测量之前请思考下列问题:你为什么选这个
温度计,你是怎么读数的,能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等等.)
(1)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通过实验,请同学们谈谈在实践过程中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并尝试解释原因.
(3)对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讲解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温度计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估,选,放,读,取.
(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包括温度计使用的估,选,放,读,取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总结.
小结: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取.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思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对于这些事项有理性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除了估读可能造成“事故”外(此实验不会造成事故,因为要求测的水温已被控制在温度计量程以内了),其他可以通过尝试操作得到正确的经验.】
8.在生活中除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温度计(翻开书本p16),认识其他的温度计.非典时,最好机场与铁路最好用什么温度计,为什么?
图1-40 图1-41 图1-42 图1-43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加强了科学技术为生活服务的思想,特别提到2003年我国的非典期间辐射温度计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9.板书:
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记作“℃”
37℃读作:37摄氏度 -10℃:零下10摄氏度(或负10摄氏度)
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取
10.课外探究:
你能自己设计一只不同于常规温度计原理的温度计吗?
四、学业诊断
例:如图1-44所示,甲和乙所示的读数为:
甲: oC,读作 ;
乙: oC,读作 。
往往一些学生认为左边是37℃.
分析:温度计的示数有正的示数与负的示数之分,一般正的示数就读作“多少摄氏度”如乙就是25℃,读作“二十五摄氏度”;而甲是零下温度,读数时从上往下读,所以正确的是-23℃, 读作“零下二十三摄氏度”. 图1-44
五、精彩存盘
1. 今日温州市区的气温是25摄氏度,记作 ;南极气温是零下56摄氏度,记作 .
2. 为抗“非典”,火车站出口通道检测旅客体温是否正常,所采用的温度计是( )
A.水银温度计 B.光测温度计 C.电子温度计 D.辐射温度计
3. 测量液体的温度,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图1-45
4. 关于0℃的水和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比0℃的水温度低 B.0℃的冰比0℃的水温度高
C.0℃的冰比0℃的水温度一样高 D.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5. 把手指伸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则这杯水的温度很可能是 ( )
A.75℃ B.55℃ C.35℃ D.15℃
6. 有一支温度计刻度数据不准确,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
2oC,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102 ℃,现测得气温为20 ℃,
那么室内实际的气温是( )
A.18 ℃ B.20℃ C.22 ℃ D.24 ℃
参考答案:
1.25℃ -56℃ 2.D 3.C 4.C 5.C 6.A
六、资料链接
1.体温计和普通液体温度计
体温计的玻璃泡容积大,当温度有微小变化,玻璃泡里的水银作微小膨胀时,细管内的水银柱高度就发生显著变化,其优点是准确度较高,可达0. 1℃.管子中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玻璃管里的水银就退不下来,所以体温计可离开人体读数,下次使用前,应先用力甩几下,把水银甩回玻璃泡中.因人体温度变化在35℃~42℃,所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
用普通液体温度计测热水温度时,温度计中的水银先下降,然后再上升,这是因为温度计的外壳玻璃先受热膨胀,使水银面下降,然后由于受热膨胀比玻璃膨胀更多,所以水银而上升.
(引自《科学教师教学指导手册(七年级上)》)
2.温度计的发展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根据所用测温物质的不同和测温范围的不同,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等.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这种温度计,受外界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误差大.后来伽利略的学生和其他科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反复改进,如把玻璃管倒过来,把液体放在管内,把玻璃管封闭等.比较突出的是法国人布利奥在1659年制造的温度计,他把玻璃泡的体积缩小,并把测温物质改为水银,这样的温度计已具备了现在温度计的雏形.以后荷兰人华伦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 图1-46
年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了更精确的温度计.他观察了
水的沸腾温度、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盐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经过反复实验与核准,最后把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0℉,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用℉代表华氏温度,这就是华氏温度计.?
在华氏温度计出现的同时,法国人列缪尔(1683-1757)也设计制造了一种温度计.他认为水银的膨胀系数太小,不宜做测温物质.他专心研究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的优点.他反复实践发现,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结冰温度和沸腾温度之间,其体积的膨胀是从1000个体积单位增大到1080个体积单位.因此他把冰点和沸点之间分成80份,定为自己温度计的温度分度,这就是列氏温度计.?
华氏温度计制成后又经过30多年,瑞典人摄尔修斯于1742年改进了华伦海特温度计的刻度,他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把水的冰点定为100度.后来他的同事施勒默尔把两个温度点的数值又倒过来,就成了现在的百分温度,即摄氏温度,用°C表示.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
℉=9/5℃+32,或℃=5/9(℉-32).?
现在英、美国家多用华氏温度,德国多用列氏温度,而世界科技界和工农业生产中,以及我国、法国等大多数国家则多用摄氏温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工业技术的需要,测温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由于测温范围越来越广,根据不同的要求,又制造出不同需要的测温仪器.下面介绍几种.?
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电阻温度计分为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都是根据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的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电阻温度计使用方便可靠,已广泛应用.它的测量范围为-260℃至600℃左右.?
温差电偶温度计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测温仪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两端与测量仪表连接,形成电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测温度处,工作端与自由端温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电动势,因而有电流通过回路.通过电学量的测量,利用已知处的温度,就可以测定另一处的温度.这种温度计多用铜——康铜、铁——康铜、镍铭——康铜、金钴——铜、铂——铑等组成.它适用于温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之间,多用于高温和低浊测量.有的温差电偶能测量高达3000℃的高温,有的能测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高温温度计是指专门用来测量500℃以上的温度的温度计,有光测温度计、比色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高温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都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讨论.其测量范围为500℃至3000℃以上,不适用于测量低温.
3.光测高温计
又称“光学高温计”。利用炽热物体发出的光测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是一个内部装有一特制电灯泡的简单望远镜.使用时把它直对待测物体,其物镜将物体的发光面聚焦在灯泡灯丝处成一明亮的像。然后调节灯丝电流,使其亮度与像的亮度等同.从这时电流的大小就可读出炽热物体的温度。如果目镜前加一红色(或绿色)滤色片,只用红色(或绿色)光来比较亮度,则既可使工作方便,又可高测量精确度.光测高温计的测量范围在800℃---3200℃之间.
EMBED PBrush第一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了解科技改变世界.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基本技能.
[科学思考]
为什么出现千奇百态的自然现象?面对自然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解决问题]
初步养成科学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养成对实验现象建立假设提出新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情感与态度]
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及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对科学的向往热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科学观,树立科学实验的严谨作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科学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是《科学(7~9)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的入门课. 通过从奇妙的大自然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等方面着手,把刚迈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科学的向往. 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的相应答案. 启发学生在对常见现象的讨论、探究、实验、观察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初次接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分析]
本节课在教科书的第2~7页,主要包括如下的相应内容:
(1)教科书提供了四个自然界中奇妙现象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的探究欲望;教科书提供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从而得到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的相应答案的过程,由牛顿和瓦特的故事进一步告诉学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多思考,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规律;以两个实验为载体说明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2)教科书介绍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兴趣的激发,对于身边事物的仔细观察、讨论、实验等的基础上能提出问题,特别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七年级《科学》本身“以感性知识为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设计一些能体现科学现象与规律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热情.
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兴趣,通过学生举例自然科学现象,特别是身边的自然现象,以“简练地描述现象”、“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一些假设”等模式和程序进行教学.
[学法点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身边的事物和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的探索兴趣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以形象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呈现奥妙的自然界,让学生在惊奇感叹中培养了探究自然的兴趣.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个情境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从学生的角度去看)的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能力.
(3)合作学习,尝试猜想.
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尝试解释问题.
[经验介绍]
一般学生对科学充分着神秘性的向往,总是认为科学是科学家才能研究的课题,通过学习身边的科学,让学生了解身边随处存在着科学。
通过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引起对自然界奥秘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文档
[教学时数]
共1课时
[课前准备]
(1)体现自然界奥妙的图片;
(2)烧杯(500ml1个、100ml2个)、气球、橡皮管、大注射器、铅笔、沙子、冷热水、红墨水、细线等.
[教学流程]
1.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7~9年级的《科学》.请你具体描述一下,在你心目中什么才是“科学”?
【设计意图:学生对科学的了解一般原自于从小对科学家事迹或自然界奥秘的兴趣,所以对科学充满向往而又敬而远之之情.本节课试图打破学生对科学“敬畏”的心理,通过回答“心目中的科学”来达到目的.】
2.认真观察下列图片(课本P. 2图1-1奇妙的大自然),讨论这些图中的自然现象,谈谈你的想法与感受.
图1-1 图1-2 图1-3
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尝试着解释每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自然界中一些奇异现象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3.(小组讨论)请你举例身边的科学事例,并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尝试解答(建立假设).
【设计意图:身边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但是正因为太普遍了,学生往往 “视而不见”.所以用身边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4.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请认真观察下列图片(课本P. 3图1-2不断变化的自然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尝试解答(建立假设).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种子长成了幼苗属于生命运动现象;雨后出现了彩虹是因为光的色散现象;铅笔斜插入水中,从侧面去看铅笔向上弯折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此实验可以让学生做后认真观察后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鸟蛋会孵成小鸟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是因为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闯入了大气层与大气层摩擦引起的.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释,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请你再举例身边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例子,并对这些例子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尝试解答(建立假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包括举牛顿和瓦特从生活现象中引出的发现与发明的例子)总结“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
【设计意图:这环节的设计是进一步突出“科学在我们身边”的主题,让学生真正从身边的具体科学事例体会科学在我们身边,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6.我们经常会在玻璃缸内看到金鱼上升或下沉,你能理解这种现象吗?
图1-8 图1-9 图1-10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演示“沉浮的气球”实验如图1-8、 图1-9、图1-10.
实验改进:气球内装适量(刚好使气球下沉)的沙子,用一根橡皮管连接气球与注射器,当注射器向气球内注射空气时,气球能上浮,抽出空气时气球下沉.
看了些实验,你对金鱼的上浮与下沉有什么想法?(交流与反思)
【设计意图:设计此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鱼鳔功能”的知识,更是为了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的作用,所以在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8.演示“喷泉”实验,如图1-11.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完成下列要求:
(1)猜测可能的现象.(2)尝试解释此现象.(3)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4)重构假设.(5)提出新的问题.
图1-11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个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9.阅读课本P. 5~7,结合你自身的知道的例子,谈谈“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想法.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变化;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外的世界.
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我们的文明. (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自学的方式,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特别是形成“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观念.】
10.板书: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一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1.课外探究:写一篇关于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的文章。
要求:
(1)可以是自己所见、所闻的现象;
(2)要求尽可能写的形象、生动;
(3)有现象描述、可能的原理分析及自己的感想;
(4)字数在400个以上。
四、学业诊断
例:科学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事情,离我们青少年儿童很遥远,这样理解对吗?
分析:(1)对自然界的奥妙神秘化,并认为它们才是科学的代表,认为那是深不可测的,不是一般人可以解决的.(2)不了解科学的本质,把科学与科学家的工作等同起来.
五、精彩存盘
1. 科学是一门研究____、寻找____的学问.
2. 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 C.认真思考 D.以上都是
3.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顶起壶盖而改进和发明了蒸汽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你觉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是好处,没有坏处
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C.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处将占主导地位
D.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坏处将占主导地位
5. 请你谈谈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6.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烧杯)中放入一把有金属柄的勺子和一把塑料牙刷,再倒入沸水. 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现象?
参考答案:
1.各种自然现象 它们相应的答案 2.D 3.略 4.C
5.略 6.略
六、资料链接
1. 千姿百态的火山岛
地壳以下的温度很高,使有些地方的岩石熔化成岩浆.由于地层的强大压力,岩浆便顺着裂缝上涌喷出地表.如果在海底喷发,熔岩不断堆积增高,升出海面,便形成了火山岛.在世界海洋底部,有广阔的平原,巨大的高山,深邃的海沟,还有那几乎贯穿全球大洋底的洋中脊山脉和大裂谷,以及密集的火山锥与海岭.海洋底部的地形,比陆地上要复杂得多.
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与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
2. 间蜂猴
生境:热带、亚热带森林.
捕食:用手指在树干和树枝间捕捉猎物或摘取果实.
食物:野果、植物嫩叶、昆虫、小鸟.
体型:体长20~25厘米,体重250~300克.
习性:与蜂猴生活习性相似,但个体小,俗称“小懒猴”. 直到1978年才在中国发现有分布.
分类: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
分布:仅在云南南部.
保护: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3. 含羞草
含羞草属于含羞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20厘米、茎匍匐状,长有锐刺.叶互生,为羽状复叶,在叶柄基部具有叶枕,轻触叶片时会使叶枕放出水分而使叶片下垂,此称为触发运动.花聚生形成圆球状的头状花序,红紫色.常在荒地及海边出现.
4. 大雁南飞
到了秋天,许多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带着幼鸟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过冬,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产卵育雏.鸟类的这种由于季节周期性的更替,而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所进行的一年两次的移居现象,称为迁徙.鸟类迁徙的原因可从生态因素、生理因素、历史因素三个方面来考虑.鸟类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外界季节性的变化起着信号作用,这种信号通过内部的神经体液调节而起作用.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编队飞行:鸟编队飞行与空气动力学有关.一群由25只编成“V”字队形飞行的鸟,要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鸟多飞70%的路程.也就是说,编队飞行的鸟能飞得更远.
5. 鱼鳔的位置及外形见图1-12. 图1-12
(引自《科学教师教学指导手册(七年级上)》)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a.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b.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b.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研究的协作和交流能力,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教学准备】 盒子
【教学流程】
1、 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曾经在我们脑海中盘旋过,例如:电饭锅没有火苗,为什么可以煮熟食物 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当你跳起后果,不论多高,为什么总是落到地上?对于这些问题,同学们可能都想到过,但有没有研究过 你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板书)科学探究。
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一个故事:
18世纪前,在全世界曾流行着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天花。有大量的患病者死去,即使活下来的也会在脸上留下许多疤痕。其实在12世纪中国人就发明了向人的鼻孔里吹痘痂粉的方法来预防天花,但是这种方法不安全,有时会导致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一位医生爱德华琴纳提出了一个问题(投影——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来根绝天花?
他认真的进行了调查,几乎家家都有天花的受害者,但奇怪的是养牛场挤奶的女工没有人患天花。经过了解,牛也会患天花,叫牛痘。挤奶的女工患牛痘的
牛挤奶时也会感染,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于是琴纳就猜想(投影——建立假设):或许得过一次天花,人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投影——设计实验):从牛身上采集牛痘病菌,接种到人体上,使人患上轻微的天花。终于在1796年5月,他开展了这个实验:从一位女工手上取出牛痘病菌接种到一个8岁的男孩儿胳臂上,一个月后当再次给男孩儿接种天花病菌后,发现男孩再不会感染天花。从这个事实中(投影——收集证据),他得出一个结论:患轻微天花的人不会再感染天花了。(投影——检验假设)。从此人们得到了天法的治疗方法——种牛痘。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发现,科学家进行控究时,有一个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检验假设——交流讨论。
那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要进行探究,我们在研究身边的科学时也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我们也可以按照科学家的探究步骤来进行探究。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4面,看一下书中的小明是如何进行探究的。
小结:上述过程是我们探究电灯为什么不亮的基本过程,也是我们研究其他问题的一般过程,更是科学家探究科学的一般过程,只不过科学家在探窘 比我们更会发现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说,能设计更好的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与假设罢了。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后,我们能否运用科学的知识探究身边的一些有趣现象?
每天,我们都在行走,都会留下一串串的脚印,你是否观察和研究过自己和同学们的脚印?
但有人却十分的关注人们留下的脚印,他们是谁?
为什么警察如此关注罪犯留下的脚印?
脚印可能与人的身高、体重、性别有关。现在我们来主要探究一下脚印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1、 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2、 建立假设:既然能用脚印的长度来确定一个人的身高,那么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你认为这种关系是怎样的?
脚印的长度可能与身高成比例,身高越高,脚印长度越长。
3、 设计实验方案:一个假设提出后,还需要设计专门的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在实验中,你要以收集一些事实证据来检验你所提出的假设。你要收集哪些事实证据?要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收集呢?
测量不同人群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
4、 收集事实与证据:要检验一个假设,需要有足够的事实证据。在收集事实证据时,需要进行记录,你收集了哪些证据?
5、 检验假设:根据收集的事实证据,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6、 交流: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在电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在研究脚印的长度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行测量。但在是是常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是我们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测量的。这些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测量的问题就像是包裹在盒子里的东西,该如何去探究呢?
比如说:我这里有一个盒子,不打开盒子,该怎么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了解盒子里装的东西?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体验一下,要求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了解盒内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将操作记录在表中,最后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看看哪组猜得最快、判断最准确。
小结:对黑盒中物体的探究,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步接近盒中的物体。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探究也是如此;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究也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渐逼近真理。
黑盒一定是黑的吗?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问题是黑盒问题?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电灯的熄灭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所学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究了脚印和黑盒问题。除了我们今天所研究的问题以外,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中,你还能发现或提出问题吗?你知道该怎样去研究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几章的探究活动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针对初一学生对科学探究较为陌生,生活经验不足,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注意力有待提高。故开头没有直接提出“科学探究”一词,而是用寻求答案来代替,这样通俗易懂,降低难度,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使学生和科学拉近距离。通过对“台灯为什么不亮”的探究活动,了解寻求答案的一般过程。然后在获得探究的一般过程后,再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参与,通过边游戏、边学习的方式对黑盒进行探究,让学生领悟探究的本质。最后,考虑到学生对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能力不强,同时脚印的长度与身高需要测量,需一定的课外时间,故对脚印的探究可在课内与学生讨论,再课外实施完成,使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测量后,再次得到运用。另外,还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精神。时间的测量
三甲中学 阮仙利
教材分析
本章科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和观察、长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本章科学探究基本技能的最后一项,相对前面长度和质量的测量,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时间相对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1、 知道时间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
2、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3、理解时刻、时间间隔的区别,能区分这二者时间表示方式。
4、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燃香、日晷等几种计时器,激发爱国热情。
5、学生通过制定作息时间表,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时间的测量及读数;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分。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奥运新闻:2004年8月27日的夜晚,雅典田径赛场刮起了“中国旋风”。首先是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比赛中获得冠军。他以匪夷所思的12秒91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当大家还在为刘翔欢呼的时候,又传来了另一个好消息:中国小将邢惠娜以30分24秒36的成绩夺得了女子一万米赛跑的金牌。
新课
1、 引出测量时间的工具
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破了奥运会记录,那么这个12秒91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呢?你还知道其他测量时间的计时器吗?除了计时器还有其它方法测量时间吗?
燃香、沙漏、日晷、各种钟表、手机、计算机、电子石英钟表、原子钟等
总结计时工具或方法,展示一些计时工具图片,教师补充:精确地测定时间,要用天文方法,而我国用天文的方法测时和报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提问:日晷、沙漏、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交替等方法和工具为什么能用来计时呢?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2、分析奥运新闻,寻找时间单位
让学生在上面新闻中寻找时间的单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年、月、日、分、秒外,还有其他表示时间的单位吗?并继续提问,这些单位之间如何换算呢?
1天= 时= 分= 秒
1秒= 毫秒
1.3时= 分= 秒
2时15分= 秒= 时
强调时间的常用单位为秒,国际单位制中时间单位也是秒。让学生感受1秒的时间的长短,差不多就是默数“滴答”的时间。
小游戏:看看谁对时间把握的准确
内容: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大家在心里默数时间,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通过游戏练习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并感受时间在流逝而且一去不复返
3、提出实验室常用的计时器是停表
停表有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两种。
机械停表的使用:用手握紧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停表分三步,启动、停止、回表。(展示事物及图片)
机械停表秒针走一圈60秒,最小分度值0.2秒,分针走一圈30分。多媒体展示图片,练习读数。
4、重读奥运新闻,提问文中三个表示时间的数据有无不同点,能否把它们分类?
2004年8月27日 时 刻 时间
12秒91、30分24秒36 时间间隔
时刻表示具体的某一时间,描述事件发生的前后次序
时间间隔表示一段时间,描述事件发展持续的长短。
课堂练习。
5、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单位,时刻,时间间隔,停表读数)
6、布置作业
科学作业本A第6节《时间的测量》
测量自己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计算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比较每个人的脉搏是否相同。
制定一份新学期的作息时间表。
板书设计
第6节 时间的测量
一 测量时间的工具
燃香、沙漏、日晷、各种钟表、手机、计算机、电子石英钟表、原子钟……
二 时间单位
年、月、日、分、秒
三 停表的使用
四 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表示具体的某一时间,描述事件发生的前后次序
时间间隔表示一段时间,描述事件发展持续的长短。
PAGE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科学思考]
为什么质量不随着物体位置、状态、形态、温度等变化而变化?
[解决问题]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
质量的测量是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天平)进行测量和观察的科学探究基本技能.
[内容分析]
《质量的测量》是教科书中第17~19页的内容.
质量作为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科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质量的测量是科学实验中最基本的测量内容之一,使学生学会测量质量的方法,为科学探究作好铺垫.同时通过学生练的使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天平的维护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情认识]
本节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1. 用实物来具体说明物质与物体的区别,通过比较引出质量的概念,提出学习质量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的现实意义.
2. 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逐渐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 联系实物,引入质量的单位,通过实物来感受质量的大小并用练习加深理解.
4. 从现实生活入手,了解测量工具的名称及基本使用范围,并进一步引出托盘天平,通过对照实物认识天平的结构.
5.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法点拨]
(1)身边事例,创设情境.
通过让学生用“学过的科学术语描述一碗牛奶”,如可以是颜色、状态、体积、温度等,引入质量.
(2)对比分析,引入概念.
由于学生把质量与重量混为一谈,所以,通过实例对比,从质量的概念出发,说明质量不随着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温度等的改变而改变.
(3)尝试操作,修正错误.
天平的使用与正确操作,除了在教师演示下之外,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经验介绍]
要理解“质量是不随着物体位置、状态、形态、温度等的改变而改变”,只要强调并理解物体质量的概念即可,即“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通过这一点,通过学习分别举例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是难点,在边演示边学习的基础上,从正反两例去说明此问题。
三、教学文档
共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盛有1分米3的纯水的烧杯1只,牙膏皮1块,装有冰的饮料、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流程]
1.今天早饭你吃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牛奶、豆浆之类的可继续提问)你怎么样利用我们学过的科学量去描述一碗牛奶?
学生可能从颜色、营养物质组成、体积、温度、质量等进行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把具体的数值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验的事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最重要的是,身边最常见的例子隐含有科学的知识,不但复习了上几节学习的科学量,而且引入了质量的概念.】
2.(展示实物:铁钉、铁锤、铁丝和课桌、讲台)组成这些物体的东西是什么?几种物体含有的铁是否相同?哪种物体含该物质较多呢?
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小结: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3.实物展示1:铁丝(或牙膏皮)并提问: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将它从温州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4.实物展示2:一杯密封的热饮料并提问:将它冷却到室温,质量变不变?将它冷冻成冰块,质量变不变?将它带到太空中,质量变不变?
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设计意图:第2、3、4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把质量与重量概念混为一谈,有必须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5.怎么才能去区别铁锤和铁钉含有铁这种物质多少的不相同呢?小学时已经学过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有哪些呢?
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以及英文符号.
1分米3的纯水. 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让学生感受质量.
请学生看图1—47“国际千克原器”.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图1—47
也可以介绍公斤、斤、两、钱等.
【设计意图:把质量的单位与实物联系起来,加强感性
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6.(实物展示:一包饼干)包装袋外面写着125g,那么它表示什么含义呢?那么它又是怎么测量出来呢?还活动中还有什么是用质量表示的呢?我们买粮、买菜时,售货员要用秤来称粮与菜的质量. 那么,你见过哪些种类的秤呢?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学校实验室中、工厂的化验室中,常用什么仪器测物体质量呢?
图1-48 图1-49
【设计意图:过渡性教学环节设计,为引入测量质量的工具(特别是天平)作铺垫.】
7.(托盘天平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图1-50
教师指出: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哪边调呢?还可以怎么调节呢?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探究如何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可先假想自己使用托盘天平时,是如何操作的,并与书本的使用方法比较).
小结:①左物右砝码;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引导学生总结使用天平应当注意的地方.
小结:天平的量程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 ,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设计意图:此环节有示范作用,为学生规范科学地使用天平打下基础.】
8.请每组学生测量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的质量.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天平操作技能培训.】
9.讨论几个问题:
(1)在测量之前,天平指针偏左(右)了,如何处理?
(2)在测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偏左(右)了,如何处理?
(3)衡量过程中,砝码是按什么样的顺利放置的?
(4)在称取5克食盐时,天平指针偏左了,如何处理?如果天平指针偏右了,如何处理?
(5)小明在称量过程中不小心“左码右物”了,称得物体质量为36.4克(小数后质量由游码读出),物体的实际质量是多少?
(6)天平可以在月球上使用吗?可以在太空中使用吗?
上述六个讨论问题可以作为课外思考题。
【设计意图:上述六个讨论问题是使用天平时常见的问题,通过练习操作,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对天平测量质量的更深入的认识。但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可以安排在专门的课堂上结合实际操作解决.】
10.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电子盘秤 电子分析天平
图1-51 图1-52
11.板书:
第5节 质量的测量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特性:物体质量的大小由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与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形态、温度等无关。
单位:千克(kg)、克(g)等
工具:实验室用天平。
实验使用:①左物右砝码;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12.课外探究:
如果要你去自制一台天平,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你能制作一台简易的天平吗?试试看。
四、学业诊断
例:某同学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一物体的质量,在天平的右盘加了
几个砝码后,当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右;若将这最小的砝码取出,指针偏左.要测出物体的质量,正确方法是( )
A.取出最小砝码,将螺母向右调
B.不取出最小砝码,将螺母向右调
C.取出最小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
D.不取出最小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
一些学生选择“调节平衡螺母”.
分析:(1)在用天平测量物体之前,必须使天平平衡,这时要调节平衡螺母.(2)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天平指针偏左或偏右的情况不是因为天平未调节好的原因 ,而是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未到合适的位置.
五、精彩存盘
1.一只鸡的质量是2.5 .
2. 使用天平时,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其原因是( )
A.砝码不易弄脏生锈 B.可以轻轻地将砝码放在托盘上,天平不易损坏
C.传统的习惯 D.上述原因都不是
3. 一块冰带到月球上全部融化成水,体积变小,质量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4. 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砝码被磨损,用它来测得物体的质量与真实值比较( )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
5. 某同学用一架调节号的托盘天平测一本书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上的砝码为:100克一个,20克砝码二个,10克砝码一个,5克砝码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这本书的质量为 ( )
A.153.8克 B.156.2克 C.153.6克 D.156.4克
图1-53
参考答案:
1.千克 2.A 3.C 4.A 5.B
六、资料链接
(一)质量单位的由来
最初的质量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米的定义而来的,即规定4℃时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或1升)蒸馏水的质量为质量单位,称为“千克”.据此1878年用铂铱合金制成了“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标准物.“国际千克原器”是一个圆柱体,其高和直径均为39毫米,现存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内,各国都有副件保存.
(引自《科学教师教学指导手册(七年级上)》)
(二)质量的测量
质量的测量通常使用天平、杆秤、磅秤.
天平是等臂杠杆,平衡时有 ,因同一地点g相同,故有 .在不同地点由于g值不同而砝码的重力是不同的,所以砝码的标称值也只能是不变的质量值.
值得指出的是,重力加速度g是在计算时消去的,并非原理上不存在,因而在没有重力加速度(无引力场)的地方,天平也就无法称量了.想象一台特大的天平,它的两臂伸到地球上g值不等的两个地方,平衡时有 ,而 .
杆秤和磅秤是不等臂杠杆,其原理与天平相同,它们称出来的也是质量值.
市场交易中计量商品的应当是质量而不是重力.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而且受到欢迎且将进一步推广的电子秤和台秤被用来测量商品质量.
电子秤是将压力转化为电量(电压、电流、频率),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数量.台秤是根据内部弹性材料受到压力形变而带动指针指出数量.电子秤和台秤都是测力工具,只是它们的刻度通过变换,转换成质量值.由于各地的g值不同,制造厂检验出厂的电子秤或台秤,使用地按理应当重新加以校准,但各地的g值相差极微,完全能达到商品质量测量的精度范围,所以,核准这步也就被省略了.
选自《素质教育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