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2课时《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课件11张PPT+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2课时《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课件11张PPT+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1-20 19:53:26

文档简介

《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3.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一般方法。
难点: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一: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自主探究:
1.下表中所示的动物行为根据获得方式这些动物的行为属于哪一类型?
2.在研究这些行为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有哪些?
行为实例
蚯蚓走迷宫
幼袋鼠爬进育儿袋
小鸟喂鱼
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行为类型
研究方法
合作交流:
我们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探究任务二: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0-51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尝试与错误”是一种常见的 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学会某种行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
2.请同学们完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 ?
(2)做出假设: 。
(3)制定计划
①准备好迷宫、小鼠和食物,选择合适的实验时间。
②从迷宫的出口处放好食物,在迷宫入口处放入经过 处理的小鼠。
③记录小鼠从入口到达 所用的时间。多做几次,记录小鼠尝试次数和所需时间。
(4)实施计划
①如果小鼠较长一段时间不能自行到达出口,我们需要怎样做?
②根据小鼠的实际情况,坚持每天训练,直到小鼠可以顺利找到食物。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
(6)表达和交流
如果用不同小鼠分别做实验,它们“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说明了什么?
合作交流:
1.该实验探究过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2.这项探究活动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发?
【拓展提升】
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鸭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使它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乙组小鸭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
实验人员给甲组小鸭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甲组小鸭看到气球能够跟随在气球左右。请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甲组小鸭跟随气球走的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 B.偶然现象 C.取食行为 D.学习行为
(2)乙组小鸭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甲组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甲组小鸭可能会 。
A.它们可能吓唬其他鸭子 B.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C.它们将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它们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附:参考答案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一:
自主探究:
行为实例
蚯蚓走迷宫
幼袋鼠爬进育儿袋
小鸟喂鱼
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行为类型
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
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
观察法
实验法、观察法
合作交流:
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研究的意义:研究动物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和保护动物,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更好地利用动物资源。
探究任务二:
自主探究:
1.“尝试与错误”是一种常见的 学习 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强 ,学会某种行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少 。
2.(提供参考,答案合理即可)
(1)小鼠经历“尝试与错误”学习行为的次数与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鼠经历“尝试与错误”学习行为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所需时间越短。
(3)②饥饿 ③出口
(4)①如果小鼠较长一段时间不能自行到达出口,需要采取措施引导它到达食物处。
(5)小鼠经历“尝试与错误”学习行为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所需时间越短。
(6)用不同小鼠分别做实验,它们“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可能不同,说明遗传基因影响学习能力。
合作交流:
1.改进:小鼠的数量不能太少,减少偶然性;要设置重复组,减少误差。
2.这项探究活动的启发:各抒己见。
【拓展提升】
(1)A (2)B (3)D
《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当堂达标题
一、选择题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是采取 ( )
A.观察法和文献法 B.统计法和推理法
C.观察法和实验法 D.所有方法综合使用
2.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
A.用摄影机拍摄猎豹的动物,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B.用望远镜观察大猩猩的活动
C.大熊猫繁殖基地用闭路电视研究大熊猫的生产过程
D.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感
3.科学家为了了解喜鹊的育雏行为,在它育雏期间,在它的喜鹊窝旁安放一台录像机,记录喜鹊每天的活动。然后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活动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资料分析法
4.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做法中,你认为是错误的是 ( )
A.边观察边记录
B.观察时要积极思考
C.观察时要实事求是
D.只有用肉眼观察到的情形才是真实的
5.在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需要从菜青虫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同学们讨论这样做的原因,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这样才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的学习行为
B.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C.有利于给菜青虫提供安静的环境
D.探究结果更具有可信度
6.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动物的行为都是学习行为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C.亲鸟育雏属于先天性行为
D.大象能“吹口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7.下列关于研究动物行为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
B.在实验法中可以没有观察
C.观察是实验法的基础
D.很多研究过程需要综合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
二、非选择题
通过“尝试与错误”,动物可以获得多种行为。右图为探究鸡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请回答:
(1)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鸡的绕道取食行为是一种 行为。鸡在绕道取食过程中尝试的次数和获取到食物所需要的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
(2)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来说,绕道取食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是不一样的。动物越低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
对下列动物进行“动物绕道取食”的实验,请判断哪种动物经过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就能解决绕道问题 ( )
A.蚯蚓 B.青蛙 C.公鸡 D.小狗
(4)用成年的狗或猫做绕道取食实验是否合适?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D 3.A 4.D 5.C 6.A 7.B
二、非选择题
(1)学习 鸡在绕道取食过程中尝试的次数越多,获取到食物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2)越多 越少
(3)D
(4)不合适,因为成年的狗或猫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不经多次尝试与错误就可直接获取到食物。
《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认同“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一般方法。
难点: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视频材料等。
学生准备:观察了解一种小动物的行为,制作简单的“迷宫”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及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展示蚯蚓走迷宫、幼袋鼠爬进育儿袋、小鸟喂鱼、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图片
师提问: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可以把动物的行为大致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图中所示的动物行为根据获得方式这些动物的行为属于哪一类型?
2.在研究这些行为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有哪些?
学生观看图片,
思考并回答问题。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综合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
自主学习制定探究方案
观看“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过程
师分析问题,总结概括: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法国著名动物学家法布尔用毕生精力写出了传世著作《昆虫记》,他在记述昆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行为表现时,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数十年野外观察,认识黑猩猩的行为。科学家还把黑猩猩请进实验室对它们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
师提问:我们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师总结概括:
1.研究动物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和保护动物。
2.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更好地利用动物资源。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常见的学习行为。前面我们提到的蚯蚓走迷宫的行为,需要蚯蚓经过大约200次的“尝试与错误”,遭受多次轻微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小鼠是比蚯蚓高等得多的哺乳动物,它走迷宫的能力和蚯蚓相比会怎样呢?
接下来我们研究小鼠通过“尝试与错误”形成走迷宫取食这一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0-51页“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内容,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上以下任务。
1.“尝试与错误”是一种常见的 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学会某种行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
2.请同学们完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 ?
(2)做出假设: 。
(3)制定计划
①准备好迷宫、小鼠和食物,选择合适的实验时间。
②从迷宫的出口处放好食物,在迷宫入口处放入经过 处理的小鼠。
③记录小鼠从入口到达 所用的时间。多做几次,记录小鼠尝试次数和所需时间。
师总结概括:
1.知识准备:
1)了解鼠的生活习性。
2)了解鼠的食性。
2.探究过程:
温馨提示:
1)为小鼠准备适当的食物。
2)选好实验场所和时间。
3)确定实验记录的方法,比如设计表格。
4)制作合适的迷宫。合理设计迷宫的高度、宽度等。
5)实验前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以增加小鼠觅食的动力。
下面我们观看“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视频。
师播放视频。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鼠的学习能力比蚯蚓的学习能力强的多。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看过的实验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4)实施计划
①如果小鼠较长一段时间不能自行到达出口,你需要怎样做?
②根据小鼠的实际情况,坚持每天训练,直到小鼠可以顺利找到食物。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
(6)表达和交流
①如果用不同小鼠分别做实验,它们“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说明了什么?
②该实验探究过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③这项探究活动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发?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而学习行为有利于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课外实践:
请同学们选择身边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先观察它的行为,分析这些行为的形成过程,再设计实验研究它的某一行为。
学生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小组内讨论交流,制定探究计划。
学生交流,回答。
1.学习 强 少
2.(1)小鼠经历“尝试与错误”学习行为的次数与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鼠经历“尝试与错误”学习行为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所需时间越短。
(3)饥饿 出口食物
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小鼠昼伏夜出。
准备花生、玉米、小麦等食物。
设计记录表格。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探究动物行为的实验过程。
学生结合实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概括。
(4)①采取措施引导小鼠到达出口食物处。
(5)小鼠经历“尝试与错误”学习行为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所需时间越短。
(6)①可能不同,说明遗传基因影响学习能力。
②小鼠的数量不能太少,减少偶然性;要设置重复组,减少误差。
③各抒己见。
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熟悉的动物及其行为表现,确定小组探究对象及相关行为。
根据小组讨论,参考“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过程,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探究动物行为的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进行表达和交流。
课堂小结
师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师总结概括:我们人类是最高等复杂的动物,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天道酬勤”。只要大家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把知识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达标练习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