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1 21: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 第一单元复习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本学期我们要养成 和 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1、师恩难忘

一、 赞美老师的名言: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自读课文后填空: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 ),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 )的回忆,抒发了对( )之情。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 )。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导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三、根据提示写成语。(不少于四条)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
( )
2、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 )
3、八字成语:
( )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2、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博古通今
3、八字成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这句话中两个“树”各是什么意思?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培植培育 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五、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积累了哪些描写老师的成语?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
潜移默化 呕心沥血 良师益友
循循善诱 春风化雨 兢兢业业 ……记叙文的复习方法(五步法)1、明确文章的中心,即能说出文章写了什么,想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知道文章的作者,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及简单的文化常识。
3、熟练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语,并能积累一些相关的词语。
4、能学会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深刻铭记人物的形象特征。
5、能知道与课文相关联的其它知识。知作者明中心记词语学写法会拓展
2、陶校长的演讲
一、填字:
liàn? 锻( )精( )( )接??
简( )( )钢
jí??立( )( )使?( )然
? ( )时?? 奋笔( )书
lì?( )史??日( )鼓( )
( )害?激( )再接再( )
liàn?锻(炼)?精(练)(连)接
?? 简(练)(炼)钢
jí?? 立(即)(即)使?(既)然
? (及)时? 奋笔(疾)书
lì? (历)史?日(历) 鼓(励)
(厉)害?激(励)再接再(厉)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陶校长”是( ),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 )”。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 )、( )、( )和( )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 )和( ) 。健康是( );学问是( );工作能( ),( );道德是( )。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这是一篇( )。演讲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演讲的主要特点( )和( )。?1、“陶校长”是陶行知,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 。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演讲的主要特点:真实性、鼓动性。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写一句话。
?1、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每个人( )讲究““公德”,( )讲究“私德”。
?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 ?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 我们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重视道德的修养,学做真人。四、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
? 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四个问题: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进步。他谈这些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这是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五、陶行知的名言。
?1、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寻访遇到古代隐居山林的人唐代诗人,字浪仙,河北人,被后人称为“苦吟诗人”作品:《剑客》、《题李凝幽居》等。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所见到的景象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浙江杭州市人,自称“随园老人”,晚年号“仓山居士”,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作品:《随园诗话》。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牧歌声透过树林,回环呼应。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歌记述了( )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
?2、《所见》是( )朝诗人( )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 )。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 ),忽然“( )”,是因为他 “( )”。我们还从诗中“”( )”一词中可见当时是( )。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 “(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 村 居? 宿新市徐公店 小儿垂钓
清:高 鼎 宋:杨万里 唐:胡令能
?草长莺飞二月天,篱落疏疏一径深,?蓬头稚子学垂纶,
?拂堤杨柳醉春烟。树头花落未成阴?。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散学归来早,儿童急走追黄蝶?,路人借问遥招手,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怕得鱼惊不应人。
练习一一、“诗中有画”的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二、带有“风”字的古诗。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