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词语中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
A.褒禅(bāo) 仆道(pū) 音谬(miù) 鸡肋(lèi)
B.窈然(y?o) 引咎(jiù) 相之(xiàng) 内讧(hòng)
C.瑰怪(guī) 庐冢(zh?ng) 惊悚(s?ng) 字帖(tiè)
D.梵语(fàn) 深父(fù) 哂笑(sh?n) 愤懑(mèn)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吾其还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③不随以止?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可以无悔也???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 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 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www.21-cn-jy.com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www-2-1-cnjy-com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往往有得 得:收获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9.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0.翻译下列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礻右 三年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1教育网
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21cnjy.com
熙宁元年四月,如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悉意辅联,庶同济此道。”2·1·c·n·j·y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 何可胜道也哉?
12.以下六句话,全部表现王安石“力主改革、鼎力革新”的一组是( )。
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②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⑤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⑥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在任鄞县县令时,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又贷谷与民,出息以偿。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不去;推荐他为谏官,又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拒绝。21·世纪*教育网
B.嘉佑三年,王安石为朝廷度支判官,写了万言书,深入分析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C.王安石认为,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这是后世变风俗,立法度应效法的主要精神。2-1-c-n-j-y
D.在他任参知政事期间,取得神宗皇帝的支持,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21*cnjy*com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吏无敢逆其意者。
(2)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答案:D解析:深父(f?)。
2.答案:D解析:“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3.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语气副词,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4.答案:C解析:A中“所以”表原因,B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来源:21cnj*y.co*m】
5.答案:A
解析:①“以”,连词,表原因,因为;②连词,表并列,而且又;③与②相同;④“以”
课内阅读强化
6.答案:D解析:谬:弄错。
7.答案:D解析:D项,“独”都是“仅仅”“只”的意思;A项,①……的样子,②这样;B项,①是,②给予;C项,①将要,②尚且。21·cn·jy·com
8.答案:D解析:“深父”是王回的字。
9.答案:C解析:原文并未表露出对古人的惋惜。
10.答案:略。
课外拓展阅读
11.答案:B
解析:B均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那么”;A.助词,表提顿/代词,……的 C.介词,于/语气助词;D.什么/哪里。【出处:21教育名师】
12.答案:B
解析:③是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的志向,⑥是王安石力争舍人院有权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
13.答案:A
解析:“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错,是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且当时王安石早已不在鄞县任上。
14.答案:(1)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版权所有:21教育】
(2)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世上的事务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选拔进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再调任鄞县知县,(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认为王安石淡于名利、勇于退让而向皇帝推荐他,请求越级提拔,想以此来遏止目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入京任度支判官,当时是仁宗嘉佑三年。21*cnjy*com
王安石的论论高深新奇,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财力一天天地困难穷乏,风俗一天天地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惊忧天下人的视听,引起天下人的喧哗,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 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人所需的费用,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怎么能够长久依靠上天的宠爱作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那些)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革除这些弊病,以期与当前世事的变化相符合。我所说的是流于颓废风俗的人不讲的,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执政时,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当时有诏令规定合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王安石争辩说:“如果确实如诏令所说,那么舍人就不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完全听任大臣们为所欲为,这虽不是大臣想要行事不公而谋求私利,但订立法令不应该如此。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 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我实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更加与执政大臣相抵触。王安石因母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合为参政知事。皇帝对他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上的事务了。”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现在当务之急。”神宗认为很对。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颁布实行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