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案:第3专题 直面人生 报任安书 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案:第3专题 直面人生 报任安书 共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2 12:55:42

文档简介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21cnjy.com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在这一板块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学习中,要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仔细研究其内在的情理冲突,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博大的内心,进而从不同方面对两人的选择进行探讨。第二板块“真的猛士”选取的是鲁迅先生的至情之作《记念刘和珍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文中充满感彩的关键议论句,并且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选取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两篇文章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文章难度不大,可以尝试课后自学。2·1·c·n·j·y
报任安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能根据课本样例给课文的4-6段作翻译,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知识链接〗
一、关于《史记》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全书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极具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驱遣史实,结构布局既尊重史实,又具开阖跌宕之致,再加以峻洁生动的语言,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1·cn·jy·com
二、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6?)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21·世纪*教育网
三、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www-2-1-cnjy-com
四、课文删减情况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2-1-c-n-j-y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报任安书》选自梁萧统编订的 ,作者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字________,西汉著名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他的作品开创了________的史学体例,对后代的史学产生深远影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曩者( ) ②阙然( ) ③诎体受辱( ) ④箠楚( )⑤槛阱( ) ⑥圜墙( )
⑦头枪地( ) ⑧羑里( )⑨受械( ) ⑩魏其( ) ⑾衣赭衣( ) ⑿缧绁.( )
⒀臧获( ) ⒁倜傥( ) ⒂剌谬.( )
3.诵读全文,根据文本翻译自行疏通文章,划出不能理解的词或句。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
2.有人称这封回信“通篇一个辱字”,请你围绕“辱”字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作者议论的基本途径。www.21-cn-jy.com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曩者辱赐书 曩:从前;辱:污辱。
B.其次关木索 关:贯,这里指戴上。
C.亦颇识去就之分也 去就:舍生就死。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累:积累,经历;垢:污垢,这里指所受的污辱。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意气勤勤恳恳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断肢体受辱 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仆窃不逊 D.灌夫受辱于居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特以为智穷罪极 以为上大夫
B.积威约之渐也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无乃尔是过与
7.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21教育网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课时领悟〗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21教育网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在这一板块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学习中,要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仔细研究其内在的情理冲突,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博大的内心,进而从不同方面对两人的选择进行探讨。第二板块“真的猛士”选取的是鲁迅先生的至情之作《记念刘和珍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文中充满感彩的关键议论句,并且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选取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两篇文章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文章难度不大,可以尝试课后自学。【出处:21教育名师】
报任安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能根据课本样例给课文的4-6段作翻译,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知识链接〗
一、关于《史记》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全书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极具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驱遣史实,结构布局既尊重史实,又具开阖跌宕之致,再加以峻洁生动的语言,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6?)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2·1·c·n·j·y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21*cnjy*com
三、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版权所有:21教育】
四、课文删减情况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行翻译文章3—5小节。
2.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21*cnjy*com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请你从文中圈画出关键句,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做简要概括。2-1-c-n-j-y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研习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二、研习第2段,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司马迁认为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有哪些? www.21-cn-jy.com
三、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当堂测试〗
1.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次剔毛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狱吏则头枪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垂空文以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则仆偿前辱之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2)素所自树立使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3)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4)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流多谤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cnj*y.co*m】
〖课时领悟〗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在这一板块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学习中,要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仔细研究其内在的情理冲突,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博大的内心,进而从不同方面对两人的选择进行探讨。第二板块“真的猛士”选取的是鲁迅先生的至情之作《记念刘和珍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文中充满感彩的关键议论句,并且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选取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两篇文章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文章难度不大,可以尝试课后自学。21教育网
报任安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能根据课本样例给课文的4-6段作翻译,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知识链接〗
一、关于《史记》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全书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极具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驱遣史实,结构布局既尊重史实,又具开阖跌宕之致,再加以峻洁生动的语言,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1cnjy.com
二、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6?)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21·cn·jy·com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2·1·c·n·j·y
三、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www.21-cn-jy.com
四、课文删减情况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课时
〖自主预习〗
1.诵读全文,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2.思考: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21·世纪*教育网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www-2-1-cnjy-com
二、研读第五段,思考:忍辱活着,并不容易,要忍受肉体的痛苦、人格的屈辱、灵魂的煎熬,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是不行的。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是什么?2-1-c-n-j-y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望仆不相师(怨恨)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B.幸勿为过(错误) 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
C.不可胜记(尽,完) 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
D.不复与言(说话) 新沐者必弹冠(洗头)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曩者(rǎnɡ) 剖符(pōu) 系狱(xì) 倡优畜之(xū)
B.阙然(què) 愠色(wèn) 卜祝(bǔ) 定计于鲜(xiān)
C.桎梏(ɡù) 倜傥(tǎnɡ) 强颜(qiánɡ) 怯夫慕义(qiè)
D.囹圄(yǔ) 沉溺(nì) 赭衣(zhě) 贪生恶死(wù)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蝼蚁 槛井 震恐 文史星历
B.文采 诎体 发愤 王侯将相
C.缧绁 钳奴 绳墨 义气用事
D.鞭箠 枝体 辞令 权倾五伯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课时领悟〗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2·1·c·n·j·y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在这一板块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学习中,要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仔细研究其内在的情理冲突,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博大的内心,进而从不同方面对两人的选择进行探讨。第二板块“真的猛士”选取的是鲁迅先生的至情之作《记念刘和珍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文中充满感彩的关键议论句,并且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选取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两篇文章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文章难度不大,可以尝试课后自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报任安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能根据课本样例给课文的4-6段作翻译,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知识链接〗
一、关于《史记》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全书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极具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驱遣史实,结构布局既尊重史实,又具开阖跌宕之致,再加以峻洁生动的语言,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6?)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21教育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www.21-cn-jy.com
三、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21·世纪*教育网
四、课文删减情况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www-2-1-cnjy-com
第四课时
〖自主预习〗
你怎么体会和看待司马迁在选择活下去的过程中,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请联系全文予以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2-1-c-n-j-y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21*cnjy*com
二、你怎么体会和看待司马迁在选择活下去的过程中,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请联系全文予以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来源:21cnj*y.co*m】
〖当堂测试〗
1.说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太上不辱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赭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其狂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倡优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俗之所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曷足贵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西伯,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不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多谤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信,适足取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司马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重组后做到连贯和简明。
人们理所当然地敬仰赞颂司马迁,因为他不饰帝王之功,不隐权贵之恶,他是不屈的,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屈下正直的脊梁,他以公正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可读可信的历史。
4.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决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21cnjy.com
(1) 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 、 。
(2) 人学的史学观: 、 、 。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屈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者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我们像司马迁那样的深刻地审视和真切地感悟,生命值得我们好好地欣赏和敬畏。课后广泛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积累写作素材!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