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1课 长恨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1课 长恨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2 13:01:56

文档简介

第1课 长恨歌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部探微
2.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长恨歌》是一首代表白居易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是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本意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从写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都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对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这一意图并没有贯穿到底。白居易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有同情的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这首诗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二、写作特色
1.艺术构思巧妙曲折。
诗人开篇便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间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与杨氏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从而为写爱情的悲剧作了有力的反衬。接着反复描绘唐玄宗因失去爱妃而泪流销魂、五内俱摧的痛苦心情,最后写杨贵妃置身仙境的寂寞憔悴与一往情深。情节起落有致,一波三折。
2.刻画人物形象细腻传神。
全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或借助动作表现,或通过景物烘托,或直接描写,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
3.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抒情成分浓厚,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文白对照】第1课 长恨歌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国(qīnɡ)  
回眸(móu)  
霓裳(ní)
B.鼙鼓(pí)
千乘(shènɡ)
萦纡(yú)
C.驭气(yù)
仙袂(mèi)
凝睇(dì)
D.人寰(huán)
参差(cī)
临邛(qiónɡ)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始是新承恩泽时    
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的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
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
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
谢:道歉
遂叫方士殷勤觅
殷勤:热情而周到
3.下列各项,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B.春风楼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C.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绵绵的春雨,灼人的夏日,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冬雪,历来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随着光阴流传而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了。
D.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解释下列词语。
(1)云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萦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耿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分析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延伸
8.请比较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在对李、杨的描写上和白居易有什么不同。
清平调
李 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课 长恨歌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素材积累】
顾况戏白居易
白居易刚考中进士,名声不大,他用歌诗投送顾况。顾况戏弄他说:“长安物价很高的,居住在这里很不容易。”到读完《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居住在这里又有什么难的。我前面的话只是戏弄你罢了。”
“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白居易在船上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被贬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来到通州,就染上疟疾,久治不愈。他十分懊恼,以致神思混乱,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之为“元白”。
【美文珍藏】
感悟《琵琶行》
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地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地流传了下来。
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泻而出,表达了他心头激烈的情感。
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像在述说“心中无限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第1课 长恨歌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诗海拾贝】
马嵬坡
(唐)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赏析 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路经马嵬坡时,迫于护驾官兵的怨愤,只得缢死贵妃杨玉环。郑诗开头两句采取自对手法写成。上句以“玄宗回马”与“杨妃(缢)死”自对,下句以“云雨难忘”与“日月(光)新”自对,而彼此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安史之乱平定、两京收复后,成了太上皇的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然而相携逃命的杨贵妃却被缢死了。正是杨贵妃之“死”,方才换得了玄宗之“回”。尽管时隔已久且又收复了失土,光复了河山,但对死去的杨贵妃,玄宗怎么也不能忘怀。可见缢死杨贵妃原非玄宗本愿,只不过是在关涉自家性命时不得不“舍卒保车”。后两句又用映衬的手法,先肯定“终是圣明天子事”,玄宗处死杨贵妃终究属于“圣明”的举动;接着却以“景阳宫井又何人”相反衬:这只不过比那与宠妃张丽华躲到景阳宫井内的陈后主要显得“圣明”罢了。可见,这里表面是说玄宗圣明,实际上是对玄宗的极深嘲讽。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显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来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7年),时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尉。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长诗和传记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作此诗也为劝谏宪宗不要重蹈覆辙。
三、相关知识
1.歌、行
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为最多,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2.新乐府
开创这种新诗体的是杜甫,而运用得最为纯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白居易。因此,新乐府还是白居易一组组诗的名称。组诗共50首,内容十分广泛,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叙事组诗。新乐府与古乐府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再单纯模仿汉、魏、晋、南北朝乐府诗歌体制,内容大多反映民间疾苦。
【基础荟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回眸(  )   ②粉黛(  )   ③骊宫(  )
④霓裳(  )   ⑤翡翠衾(  )  ⑥鼙鼓(  )
⑦仙袂(  )   ⑧衣钿(  )   ⑨凝睇(  )
⑩钗擘(  )    萦纡(  )    马嵬(  )
阑干(  )    绰约(  )    迤逦(  )
2.辨形组词。




⑤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六宫粉黛无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怜光彩生门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东望都门信马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耿耿星河欲曙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鸳鸯瓦冷霜华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为感君王辗转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遂教方士殷勤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其中绰约多仙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含情凝睇谢君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云鬓半偏新睡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一书。________与________是白居易七言长篇叙事诗中写得最成功的作品。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说法。
(2)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①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春风桃李花开夜,__________________。
④上穷碧落下黄泉,__________________。
⑤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
(1)临别殷勤重寄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热情而周到
(2)雪肤花貌参差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大约;错过,蹉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