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与凝固[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熔化与凝固[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2-22 17: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熔化和凝固
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不同特点。
②能从数据中找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晶体熔点和凝固点事不同的,同一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③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④能说出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
2、 能力目标:①熟悉科学探究分为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得
事实与证据、检验和评价、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学生能根据一些现象或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④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找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3、 情感目标:①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学生从简单的现象中发现很高深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2、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围绕着: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实验是分析的关键,试验通过对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的对比研究,从而得到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是不一样的。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的根本差异是:硫代硫酸钠熔化时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未达到这一温度,硫代硫酸钠不会熔化,熔化没有结束,温度不会上升;而石蜡熔化(由于松香熔化时间比较长会影响上课时间的安排,故在实验中改为石蜡的熔化)并不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它是一个逐渐变软再变稀的过程,在熔化的整个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并不存在达到哪一温度时才开始熔化的情形。
2、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特点:⑴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⑵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在升高。⑶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3、固体熔化的图像。
图像是直观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情况的常用方法,教材非常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求学生根据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的实验数据作出熔化图像,来反映这两种固体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对作图像的能力并不是很强,难度较大。所以需向学生指出图像中的两条轴分别表示时间和温度,对于作图教师可做一个示范,由学生完成自己的图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硫代硫酸钠和石蜡的熔化图作出分析。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得到,学生得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4、 教具准备:
烧杯 试管 温度计 酒精灯 三角架 海波 石蜡 热水
5、 教学过程:
(1) 导入
(出示雪景图)提问:1、在图片上你看到什么现象?
2、在这个时候,湖里的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3、当春天来得时候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4、在这些现象中水的什么在发生变化?
5、状态怎么样变?
从问题中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回答问题,概括理解熔化和凝固概念的含义。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概括理解能力。
(二)新课
从水的结冰和春天冰的熔化你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熔化和凝固和温度有关。
提出问题:物质在熔化和凝固时,物质的温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建立猜想和假设:
熔化时,温度可能会 。
凝固时,温度可能会 。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探究的一般思路进行猜想和假设,学生的猜想往往是上升和下降。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加深晶体熔化时不变的规律的印象打下基础。
是这样吗?就让我们实验来说话吧!
制定计划:出示教师准备的药品(固态硫代硫酸钠和石蜡)
你们认为我们用固态的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将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从固态的物质说出探究的是固体的熔化过程。
教师已经准备了仪器,你认为如何使用你手上的仪器进行研究?
(学生活动)根据仪器说出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目的:
酒精灯:加热
三脚架:支持烧杯
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烧杯:水浴加热,为了使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受热均匀
温度计:测出石蜡和硫代硫酸钠熔化时的温度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描述:将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实验的操作过程,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
你认为固态硫代硫酸钠和石蜡的熔化过程中它们的什么在变?
(学生活动)思考实验过程,了解实验需记录的数据:温度、状态
教师:既然它们在变,我们就应该把它们记录下来。
获得事实与证据:教师分发实验药品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拿到的表格,完成分组。完成实验,做好实验的记录。
石蜡的熔化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度(℃) 22 25 32 40 50 61 73 85
状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态 液态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度(℃) 22 28 37 45 52 57 63 70 75 84
状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态 液态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度(℃) 30 32 35 38 42 45 48 48 48 48 50 52 54
状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态 液态 液态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度(℃) 30 33 36 39 41 46 48 48 48 48 48 51 53
状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态 液态
……
(学生活动)做完实验,学生将熔化的硫代硫酸钠和石蜡放于空烧杯中,留作后用。
教师示范: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说明如何根据数据作曲线图。
(学生活动)学生做好自己的实验曲线图
得出结论:教师展示学生的曲线图
(学生活动)学生找到规律:
海波要达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且熔化时,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
根据规律的不同,提出晶体、非晶体的概念。
出示:根据海波的熔化过程做出的曲线图,提出熔点的概念。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提问:石蜡的熔点是多少?(引起矛盾)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出示海波凝固的FLASH动画。
出示:根据海波的凝固过程,做出的曲线图。
(学生活动)分析海波凝固过程的温度和状态的变化。得出海波的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达到一定的温度才开始凝固。
观察放有海波和石蜡的空烧杯,用手感觉发现烧杯壁微热,思考其原因,得出凝固过程放热。
根据海波凝固的特点,提出凝固点的概念。
(学生活动)思考科学家的实验为什么这样的成功,我们的实验存在着什么样的缺陷。
出示海波熔化和凝固的曲线图。
(学生活动)观察曲线图分析晶体熔化时和凝固时的异同点,找到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熔化和凝固时温度都不变且相同,即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熔化吸热而凝固放热。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回顾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1、 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2、 什么是晶体和非晶体?
3、 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是晶体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 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
这节课,我们从探究一个问题开始,可解决的却不只一个问题,科学就是这样,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激发学生进行课外探索的兴趣,培养提问的能力。
板书: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将探究贯穿于整堂课中,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自主地完成,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2、条理比较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提出都能非常的自然,学生也比较能接受,将探究浪费时间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忽视知识点的讲解,即达成了能力目标——科学方法的掌握,也达成了知识目标——知识点的掌握。
3、整堂课侧重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把学生的能力目标放在首位,有效地结合多媒体,较好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4、能对教材顺序作大胆的调整。
5、为了解决凝固放热,设计了将海波和石蜡的凝固实验在空烧杯中完成,最后烧杯变得温暖,学生很自然的了解了凝固放热的特征。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曲线图时,指导应该更加到位,
2、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仓促,整节课显的比较匆忙。怎么样的实验才能既节省时间,又能有较好的实验效果?
凝固
固态
一、液态
二、晶体与非晶体
三、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
0 1 2 3 4 5 6 时间(分钟)
80
70
60
50
40
30
80
70
60
50
40
30
0 1 2 3 4 5 6 时间(分钟)
60
55
50
45
40
35
0 1 2 3 4 5 6 时间(分钟)
60
55
50
45
40
35
0 1 2 3 4 5 6 时间(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