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物质的溶解性[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3-15 13: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涉及的知识较多,本章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因此,本节的教学拟通过系统实验、课外探究、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溶解概念。
二、教学内容
《科学》七年级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一课,即通过几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液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2、收集材料、调查探究、实验操作的过程,掌握资料收集、筛选、归纳、比较的方法。
科学知识与技能
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油漆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
3、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4、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形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2、通过具体的物质溶解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3、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
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师: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
学生:甜的。
教师: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学生:加糖。
教师: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
学生: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教师: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
学生:能。
教师:那用实验来证实。
学生进行实验1。
教师: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酒精可以溶解在水里。
教师: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
学生:可以。汽水里的气体,就是溶解在水里的。
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
学生:汽水中冒出气泡来。
教师:气体是什么物质?
学生: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教师: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会无限制的溶解吗?
学生:不能。
教师: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证实吧。
学生实验2:将一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
教师: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学生:能。
教师:逐渐增加放入水中蔗糖的数量,蔗糖是否完全溶解?
学生:不能。
教师: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教师:我们从下面实验去研究物质溶解的再一个问题。
学生实验3: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放入10克的蔗糖和食盐,并进行搅拌。教师: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学生:蔗糖能,食盐不能。
教师: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教师:在实验2中结果有一些蔗糖还没有溶解,你有什么方法使蔗糖再继续溶解?
学生:有,可以对实验2中的蔗糖进行加热。
实验4:将实验中不能溶解蔗糖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教师: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并非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有些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能力减弱。如:气体、石灰等。
总结:可见,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于水呢?
学生有些说可以,有些说不可以。
教师:下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证实吧。
实验5:将一滴色拉油滴在水中,它能溶解吗?
学生:色拉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教师:那我们来看一下,它能溶解在其他物质中吗?
实验:将一滴色拉油滴在香蕉水中,它能溶解吗?
教师:你观察到什么?
学生:色拉油能溶解在香蕉水中。呈浑浊。
教师: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
讨论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讨论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学生讨论和交流。总结出结果如下:
讨论1学生认为油能溶解在洗洁精中。
讨论2学生认为热水到河里后,使河水温度升高,这样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减弱,导致河里的鱼缺氧而死亡。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物质的溶解,在溶解过程中,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学生回答:有的说吸热,有的说放热。
教师:我们实验吧。
实验6: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__________。
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_。
在另一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
教师: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时,水温会升高,说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水温会降低,说明硝酸铵溶解时会吸热。
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总结。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关键。在5个实验中,我在实验操作顺序中作了一些调整,把第三个实验放在第一个实验后面,因为这二个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样使知识连贯,又节省时间。第四个实验食用油在水中溶解与在香蕉水溶解,考虑到实验室药品不齐,用汽油水来代替香蕉水,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考虑到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较强,现加上初一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因此,把这个实验改为演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