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3-26 21: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应以多种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下面,本人以浙教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册“物质的溶解性”一节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案例:“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与处理
(一)学情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涉及的知识较多,本章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因此,本节的教学拟通过系统实验、课外探究、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溶解概念。
(二)教学内容
《科学》七年级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一课,即通过几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液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2、收集材料、调查探究、实验操作的过程,掌握资料收集、筛选、归纳、比较的方法。
科学知识与技能
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形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2、通过具体的物质溶解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3、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
1、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调查、实验等(每4人一小组)
2、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
一、课堂导入:
1.演示蔗糖的溶解,引入课题。
2.学生随堂实验:
顺序过过程 实验1 实验2
问题 将6满药匙蔗糖放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加热或加水能使实验1中没完全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吗?
实验检验 注意: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 注意:加热的方法。
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物质的溶解能力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探究 “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1、提出问题:
由实验提出问题:在实验中大家为什么要用玻棒搅拌?(使溶解加快)除了搅拌可能加快溶解的速度外,当水的量和蔗糖的量一定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学生:加热、蔗糖颗粒变小等)
那么,影响蔗糖溶解快慢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根据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
2.建立假说:
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提出问题 怎样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
建立假说 猜测1:搅拌可能会加快蔗糖溶解 。 猜测2:热水中比冷水中可能更快溶解。 猜测3:颗粒变小可能会加快溶解。
设计实验 分组讨论
3.实验检验: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目的 检验搅拌是否会加快溶解。 检验在热水中是否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 检验颗粒变小是否使溶解加快。
条件控制 两杯水的体积、温度相等,蔗糖的质量、粗细相同。溶解相同时间。 两杯水的体积相等,蔗糖的质量、粗细相同,都不进行搅拌。溶解相同时间。 两杯水的体积、温度相等,蔗糖的质量相等,都不进行 搅拌。溶解相同时间。
学生实验
实验结论
交流评价得出结论 搅拌能够加快溶解。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颗粒变小使溶解加快。
指导学生填写上表,解释条件控制的重要性。(对比实验必需满足的条件)
4.交流评价:
小组汇报,对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1)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2)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
(3)颗粒变小使溶解加快。
5. 小结:
学生谈谈上了本课后的收获。
三、进一步的研究:
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如果水和蔗糖的质量不限定,你还能作哪些猜测,为了检验这些猜测,你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2题
2、作业本第5题
(四)、教后反思:
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学会了合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变量控制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初一学生思考能力和注意力都有待于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我是从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的,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遇到困难,教师应给以必要的帮助,允许多种答案的出现,鼓励其自圆其说,探究过程中,过程错误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难以替代的学习。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条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远比单纯地填灌知识更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知识的得到都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猜测、探讨、实验而产生的,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较难,由于较难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受时间的限制,有些地方还不够开放。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