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级语文学科
教案
章节
第23课
课时数
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诗经》两首
第几课时
1、2
讲课时间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内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语设计二、资料展示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六、试背全诗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二、资料展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3.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六、试背全诗七、布置作业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语设计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 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学生畅所欲言。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六、作业
1.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内容小结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 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业布置
1.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1、目标达成情况:2、满意之处: 3、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