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4-10 22: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一课时)案例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1、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2、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1、能利用其它事物来模仿地壳变动。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标本,获得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 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2、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运用。3、通过课外探究收集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使学生热爱家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查找资料、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难点: 认识地壳的变动
[教学准备]
一只煮熟的鸡蛋、一把小刀、褶皱和断层模型,学生查找地壳变动的有关事例,学生提前两周完成探究“寻找地壳变动的证据”
[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新课引入问:你知道我国最高的山脉吗?它的主峰——珠穆朗玛,海拔有多高?(8848米)但你相信吗,该山区会有海洋古生物化石,这又说明了什么?过渡:这些海洋古生物化石告诉我们,几千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同时也告诉我们,地壳是在变动的。 学生开始进入学习状态,说出自己的想法 “激趣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二、新课教学(一)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1、演示实验:用小刀将煮熟的鸡蛋切开2、学生自学课本,并读图:地球内部结构圈层示意 3、讨论:将地球内部与鸡蛋内部结构进行对比,说说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4、指出:软流层和岩石圈,每层还可以继续细分。 学生观察,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说出鸡蛋内部的结构:蛋壳、蛋白和蛋黄;观察地球内部结构,说出:地核、地幔和地壳,说出具有圈层结构。 从感性的直观的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比较来认识复杂的抽象的不可操作的地球。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播放《青臧高原隆起》的模拟录象片,提示学生思考沧海桑田的含义。地壳变动的表现1). 要求学生取一本书,先让其平展,然后握 住两端向中间用力,使书弯曲。
2). 将一块本来完整的板面或模型作上下错开演示。地壳变动的自然信息1)展示有关地壳变动证据如海洋生物化石、 断层、褶曲等图片。
2). 引导学生分析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并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网上收集或实地寻找地壳变动的证据1). 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收集并整理资料的方法。
2). 预先考察好野外实地,做好安全教育。
3). 要求准备野外考察的必备工具和材料。4、交流学生观测活动记录表1)以下为学生获得的资料资料一:1692年,美洲中部牙买加发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岛上首俯叶尔港3/4沉入海底,许多年后当船只驶过这座水底城市顶部时,人们还能看见淹没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资料二: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鱼类化石。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大陆板块缓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脉。现在仍每年以0.33—1.27厘米的速度上升。资料三:近几十年内,黄河每年想渤海输入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十几亿吨,现在渤海仍是一片汪洋,而且渤海也没有因之而变浅,就连黄河河口的三角洲仍处在水下。资料四: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内陆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河流下切,湖水外泻,形成一个盆地。总结:地壳的变动有的表现为地壳的上升,有的则表现为地壳的下沉。有时地壳变动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察觉指导学生读图4-28大理石的升降,认识升降的周期性,升降幅度的变化有大有小。 学生模拟实验:用手握住书本的两端向里挤压,观察书本变成拱形,想象向外拉会断裂。学生观察体会地壳变动上网搜索、准备工具、采集标本、填写活动记录表
交流讨论学生分析地壳发生了何种变化,四条资料给予分类: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缓慢运动、剧烈运动学生举例学生读图,思考讨论: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书本p143的讨论题 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结合模拟实验、读图分析,使学生能体会地壳变动确实在身边存在,树立科学的严谨分析,事实求是的态度。
附:探究表
寻找地壳变动的证据
1、提出问题: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地壳始终在不断地变动着?
2、建立假设:在地壳变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留下痕迹。我们如果能找到这些证据,就能证明在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地壳变动。这些证据可以是岩石……
3、设计方案:
(1)到野外收集地壳变动的证据,如在有岩石暴露地表的地区观察是否有岩层弯曲现象或断裂现象,用摄影的方式或采集标本的方式收集和保留证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收集事实证据:
观测活动记录表 收集人_______________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证据及收集方式
5、检验假设:
根据这些事实,你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交流:
把你的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3—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 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
圈层结构
2、 地壳变动的证明
[教学反思]
在义务教育理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又作为科学学习方法出现,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学生们在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运用过程中培养了科学精神,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认识事物
师生通过实验共同参与讨论,分析交流探究结果,总结归纳
课前教师指导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两周时间)
提炼科学学习方法
地核
地幔
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