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1、 教材分析
本文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学科(浙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四章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第三课时。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之一,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节安排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进一步理解地震的成因,易发生地震与火山的地区分布情况极其相似等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在思维中形成概念的过程,从而为认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心境。学好本节课,可以为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的教学埋下伏笔,并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树立物质是处于不断运动的,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1)、地震的成因
(2)、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够对照地图说出全球地震的分布特点。
(3)、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物质是处于不断运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地震的成因、分布及其掌握一些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
四、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地震现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会陌生,学生平时在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中已经接触过有关地震的报道和一些地震,但比较肤浅。对于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之一,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安排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进一步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分布与火山分布的情况极其相似等知识。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讨论、读图归纳出这些系统性的知识,因为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五、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抗震自救的游戏等
(2)合作学习
合作也是新课程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生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一个个设想的诞生,一个个动作的完成,一次次成功创新的体验,无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孩子们的笑脸正显示他们分享合作创新的喜悦。如:地震的活动及其分布这一部分内容。
六、设计意图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日本神户大地震的录象,采用惊心触目的地震情景引入新课,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探究地震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2) 新课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由录象、操作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感受地震发生的成因,地震的相关名词,世界及中国的相关地震带,目的是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用模拟实验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也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抗灾意识及乡土教育。
通过以上知识的储备,学生对地震有了大致的了解,明白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并且自己的家乡温州也刚好处于地震带之上,但又由于目前人类对于地壳内部结构了解不深刻,导致地震的预报就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很多时候,地震都是突然袭击人类,因此,学生就必须懂得观察地震前兆及地震来临时的自救方法,体现科学学以致用的本质。对于地震前兆采用学生课前查资料,目的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对于自救方法,应该强调使用性,所以我采用FLASH动画游戏课件及现场逃生演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避震的方法,增强生存本领,使学生在玩中学,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3) 课堂升华
在《真心英雄》的歌曲中结束整个课堂,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梦。
七、教学文档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地震的资料片。
3、用一次性筷子模拟地震的产生原因。
教学路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日本神户大地震的录象 观看录象,议论 采用惊心触目的地震情景引入新课,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如何抗震自救
新课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地震的成因与地震有关的概念地震带的分布及分布的原因 播放描述地震成因的录象指导学生完成书本P147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地震的成因出示一篇地震报道,让学生找出不明白的名词:震级、烈度利用动画,鼠标指到之处出现相应的名词及箭头图示,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出示各种震级时,人、物相应表现的形象图片补充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智利大地震8.9级震,8.9级利用世界地震带分布图介绍地震带的分布情况;简要介绍我国地震带以及温州的地震情况。地震带分布的原因(为第6节内容的教学埋下伏笔)出示出现各种震级时,人、物相应表现的形象图片补充人类历史上最大地震的震级、烈度(智利大地震) 学生观看录象操作实验,体验竹筷断裂时发出的声音和手的感觉。通过实验归纳地震的成因。请一学生上台,操作鼠标“兵教兵”观看图片看录象思考:我们的家乡是否也处于地震带上呢? 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模拟实验理解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心态了解与地震有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与地震的震级及震源深度、震中距都有关感性认识震级
地震带的分布及分布的原因 利用世界地震带分布图介绍世界地震带的分布情况;简要介绍我们地震带及其关注家乡的地震灾害情况。地震带分布的原因(为第6节内容的教学埋下伏笔) 聆听、思考 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学会归纳了解世界、中国、家乡的地震情况,也对学生进行了乡土教育
地震的预报 让出讲台请学生讲解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现象 学生讲解事先收集的地震前兆的内容(学生汇报)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地震前,出现的自然现象
地震的监测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 介绍有关张衡与地动仪的资料及其目前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及世界对地震预报水平 请学生观看录象,谈谈地动仪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放出游戏课件,让学生在模拟的不同的场景中选出较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选择不同场景分别在野外、商场、家庭、影院、户外),每个场景只给学生十秒中时间考虑,让其快速做出选择。按照教师的说明,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找到了避震方法。模拟场景中,有的同学在游戏中虽屡遭打击,被压伤多次,仍是乐此不疲 现场逃生演练 学生参与游戏 利用FLASH动画游戏课件、现场演练的场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避震的方法,增强生存本领。使学生在玩中学,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及心态 讲述地震发生时,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 小结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及心态。总结归纳:“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一般在空间小的地方,如卫生间、厨房、房角处躲避,而不是跳楼。 学会应急地震灾害
课堂升华 播放《真心英雄》的歌曲 学生聆听、感悟 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梦。
课外探究 布置学生课后利用互联网收集世界各地在过去一年中有关地震的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将这些地震的发生地点在世界地震分布图上标出来,看是否位于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和实践的
八、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录像通过积极的思考,逐步产生悬念: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灾害如此之大,能否预报,能否自救呢?在教学中,通过层层递进,逐渐解答了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
②自始自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自终足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课件的播放,观察现象,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自然的推导出地震的成因等知识。我还较充分地运用了“讨论”手段,进行小组、同桌之间的讨论。在讨论中,让同学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③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很方便的在这方面创造一种氛围,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从而让他们产生解决矛盾的冲动。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离学生的现实较远,学生没有这种体验。而多媒体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很方便的创造了一种地震的氛围,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学生能高屋见瓴地观察地震现象,从而知道这种现象是由于地壳变动引起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离学生的现实较远,学生没有这种体验。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收集资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课前要求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如;地震前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丰富课堂的内容。
(二)、不足之处
①教材处理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
要使学生比较充分地进行探究,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仍考虑环节之间的过渡,花去了不少时间。由于是在区级开课,更是小心翼翼,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
②高估学生。
原以为七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速记的能力,在设计让学生观看中国地震带录象的时候,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在观看时,能有目的的记忆,所以在教学的环节中,加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边看边记录,组际间参与比赛,但在课堂过程中,发现学生远远还不具有这种速记能力,导致出现一种情况是学生为了记而忘了认真观看中国地震带,并出现有些学生因为记不下而完全放弃,顾此失彼,还不如就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下了解中国地震带就足够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事先多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看看是否要求太高了。
③对处理学生提问的反思
当前的科学课,在课的开始阶段往往都比较重视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先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某个事物想研究某方面的问题。如:这堂课中教师提问“关于地震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意见就有很多种:“我想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我想知道地震的震级是什么?”、“我想知道地震的前兆是什么?”等等许多问题。当然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无法解答学生所有的问题,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解决。在选取过程中,往往出现的较多的是选取我们教师自己已准备好的问题进行研究。很多时候向学生提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也好象只是形式上显得课堂比较开放,但究其实质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如果这样的方式长期以往,无疑对学生真正的提问的兴趣会大大减弱,挫伤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