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人教版7.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三年级下人教版7.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1-22 18:2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教材第97页例4及相关内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重点: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
难点:根据提供的素材,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多媒体课件。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教师补充。
2.周末放假,小冬去超市购物,观察下面的信息,帮小冬计算一共用去多少钱?这几件商品中,什么最贵?什么最便宜?
面条一包:5.85元      食盐一袋:1.50元
火腿肠一包:12.00元
味精一袋:9.45元
同学们思考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
1.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教材例4题目和第96页上面主题图,学生结合题、图找出相关信息。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做?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纸上尝试写一写,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写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集体汇报。
方法一:
(1)先算出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列式为10-6.8。
计算10-6.8时,可以把10看成10.0,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来算,然后把小数点移下来,所以10-6.8=3.2(元)。
(2)再算出买1个笔记本和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一共多少钱。
列式为2.5+0.6,结果为3.1元。
(3)买文具盒后剩下3.2元,买1个笔记本和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需3.1元,3.1<3.2,所以小丽的钱够了。
(4)如果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方法二:
(1)先算出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
10-6.8=3.2(元)
(2)再算出买1个笔记本后,小丽还剩多少钱。
列式为3.2-2.5=0.7(元)
(3)买1个文具盒和1个笔记本后还剩0.7元,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只需0.6元,0.7>0.6,买1支这样的笔钱够了。
(4)如果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1支带橡皮的铅笔需1.2元,0.7<1.2,买1支带橡皮的铅笔钱不够。
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这两种解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还可以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一看是比10元多还是少。
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8+2.5+0.6=9.9(元),9.9<10,小丽的钱够;如果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则6.8+2.5+1.2=10.5(元),10.5>10,钱不够。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分组讨论。第(1)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第(2)题:先提出问题,再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名学生汇报。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
同学们先明确题意,再确定解题方法,集体交流。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汇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够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