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复习体会[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生命科学复习体会[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4-17 14: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 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研讨 台州市双语学校 陈超颖 06/4/12生 命 科 学复习体会五、精选习题,讲解透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分析2005年实验区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试题特点四、了解学生在答卷中出现的问题 三、中考生物部分考查的热点知识 复习教学必做的几件事一、认真解读考试说明一、2006年初中学业考试说明解读1、“前言”提供的信息1)难度系数:2)命题指导思想:
立足基础
关注探究 联系实际(加大力度,不低于40分)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试卷的整体难度控制在 0.7以上促进发展①考查能力a. 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能力b. 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3)重点考查c.②4)生命科学分值比重约为50分 知识点分布情况生命科学知识点要求大多为了解层次,难度不大,但在分值还比较高,去年浙江省实验区学业考试中达到62分左右。深圳南山区初中学业考试中生物分数占1/3左右,所以这部分教学不能忽视。5)、比较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05年高中段招生考试说明,生命科学部分增加的知识点:1、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说明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
2、识别动物、植物细胞;
4、说明细胞的生长与分化;5、能使用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
6、列举生物分类的单位;7、说出N、P、K、Fe等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8、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9、植物体对水的吸收,利用,散失;
11、血液循环的过程;10、新陈代谢原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骨髓的造血功能;13、植物对光、重力、水、机械刺激的感应性;
14、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15、人体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
16、说出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常见疾病;
17、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18、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萌发的条件;19、人的受精,胚胎发育;20、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21、基因的作用以及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
22、健康的概念;23、人体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平衡膳食
的观点;24、触电、蛇虫咬伤等急救。探究: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旺盛时期的呼吸作用
探究种了萌发的条件 探究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射现象 应 用: 应用细胞的结构知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问题 举 例: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举例说明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应用
举例植物对光、重力、水、机械刺激的感应性现象
举例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 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以及基因工程举例说明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 举例常见的传染病情感体验 感知生物界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生命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
知道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6、生命科学各专题复习中学生易疏忽,难
掌握及复习难点和复习重点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复习的难点 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常见生物,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易疏忽的 能用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的方法 复习的重点 应用细胞的结构知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
际一些简单问题 考查放大镜,用细胞结构解释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
复习的难点:
人的呼吸,尿的生成和排出,血液循环
复习的重点: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期的吸收作用以及酶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主题3——生命活动的调节 复习的难点: 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能区别非条件反射和
条件反射。
复习重点:激素的调节作用主题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容易忽视的: 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哺
乳,人的发育,青春期的心理
和生理变化。
复习重点: 染色体,DNA基因,以及遗传,变异在育种方面应用,遗传病以及近亲结婚的危害。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
主题5——人健康与环境
易忽视:健康、平衡膳食的观点以及急救常识。
复习难点:
人体免疫,传染病复习重点:解释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结合实例说明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
二、浙江省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科学考试(实验区)生命科学分值分布总分值为62分,比说明中分值高选择题1、2、6、7、8、16、18均为生物内容 、难度要求除18外均为了解性内容。这7个选择题学生实际答题过程中应该不会有什么难度。题目特点大都结合一定的情景或结合生活背景、实验等过程进行考查基础知识。
简答题26、27、28分别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图像、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源于书本。这3题在表达能力上要求并不是太高,估计学生答题准确率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实验探究题32题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过程,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还能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表述能力;35题是一题难度较大,阅读量也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分析2005年实验区初中科学学业考试
生物部分试题特点36题题型常见,表述性要求低,但能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完成此题并不难。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05试题特点可归纳如下: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知识点难度要求低,阅读量大,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出问题能力等要求提高。
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信息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圳区04-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学试题特点04年试卷
生物分值比重大,占总分的1/3,联系实际紧密,注重图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能力、提出问题、表达能力等的考查。题目有一定的开放度。
05年试卷
生物分值比重约为1/3,联系社会热点,表述能力考查较重。实验探究,图表分析生物部分安排较少,但在物理化学部分仍然有较大的比重。
三、中考自然生物部分考查的热点知识 生态系统(成分、结构、功能),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传染病与免疫,生物的繁殖,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人体内环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变),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及制作装片,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物、条件的检验等学生实验。
04深圳(3分)下表是研究清水和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对某种水蚤(水中的一种小动物)心率影响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格简要描述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情况。参与答案: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心率会逐渐减慢。(2分)
当酒精浓度达到或超过20%时,水蚤就会死亡。(1分)此题有很多学生只能答到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心率会逐渐减慢。而造成分析不到位扣分,所以平时分析问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细致到位,做到不失分。四、学生在答卷中出现的问题1、多数学生表达不够到位,或词不达意,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生物的新陈代谢__综合题04深圳.(5分)下图是某科学活动小组设计的研究种子呼吸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发现导管内液面上升,请简要解释原因。
(2)种子能否在此实验装置中萌发成幼苗?简要陈述理由。参考答案(5分)
(1)种子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1分),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1分)
瓶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1分)
(2)不能(1分) 瓶内氧气不足,种子无法继续萌发。(1分)
(只要合理均可给分)
此题可将评分标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规范的重要性和学习答题技艺。交能更好地学习思维逻辑过程。概念理解不到位5.某对色觉正常的父母生下了一个色盲的男孩,这种现象及决定男孩性别的染色体分别是
A、遗传, xx B、变异, xx
C、遗传, xy D、变异, xy大部分学生看到男孩与父亲的不同的特点即为变异,所以就错选D答案44.深圳南山区(4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澳大利亚大陆上有许多十分独特的生物。如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哺乳动物都
属于有袋类动物,它们总是让产下的幼崽继续待在母亲腹部的囊袋里发育成长。
与澳大利亚大陆相反,在其他大陆上几乎不存在有袋类动物。生物与环境澳大利亚大陆大陆位置的变迁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推测澳大利亚大陆的许多独特物种形成的原因,并作简要说明。原因:大陆板块的漂移,致使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2分)
解释: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板块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2分)31.人的指甲是不断长长的,但到底是由指甲的哪一部位长长的呢?某同学对此提出假设:“指甲长长可能是由指甲的根部不断长长而形成的”。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所示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以擦去,可以在指甲上保持较长时间)。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果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则应观察到AB间的距离 ▲ (选填“增大”、“不变”或“缩短”)。
(2)对于指甲的生长,你还想研究的
问题是 ▲ 。三、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2、基本实验不够重视,基本操作不熟练 3、表达不够精炼,词不达意。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概念理解不到位 5、提出问题能力薄弱4、审题不够仔细,答非所问。6、缺乏日常生活知识、联系实际能力差四、 复习建议 中考题目不断的变化,我们仔细分析,冷静思考, 会发现中考的命题始终有这样一个潜在的原则“原型在书中,材料在书外”。因此在总复习中,要把教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全面把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在后阶段的复习中做题是必要的,但不注重反思的学习是低效的,所以我们必须有时间让学生看书,想问题,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只有内化的知识才能迁移和应用。所以我每天让学生在早读课之前能看书(或相关参与书)5-10分钟。每天早上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向我提一些问题。1、重视“双基”,回归教材2、运用对比,理解概念 生物学知识繁而杂,概念特别多,许多同学对生物学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会背却不懂,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及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效果。复习中若能对概念进行分类,进行对比,搞清各概念之间的外延和内涵,会起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例如; 种群-群落 抗原-抗体 病原体-传染源
细菌-真菌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3、关注“热点”,活学活用 热点是指对社会影响大,几乎人所共知,易被学生接受的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如SARS、台州的禽流感、山东克隆牛、多莉羊的诞生,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中获得。中考中会把“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出现,再以此为依托在生物学科内进行发散、拓展,形成一系列问题。平时复习中要多用生物学知识去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 4、注重“审题”,领会意图 考试时有许多同学根本就没有认真审题,就开始慌里慌张地答题,结果写了很多,却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一点分也得不着,还耽误了宝贵的答题时间。因此平时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意识地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领会命题老师的意图,避免出现“会而不得分”的情形。复习程序第一轮:拉网式地复习,按《说明》要求全面落实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二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考试热点、精选习题,测重能力的提高。
第三轮:综合模拟训练专题复习图表题
实验探究题
开放题
综合题
?
?
(2004·浙江嘉兴、舟山卷)用一只大的玻璃缸,装上水,在缸里放株水生植物,并用沙子固定,用漏斗把植物罩住。在一支试管里注满水,把试管慢慢倒过来罩在漏斗上,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试管,给予人工光照。在不断改变灯与植物的距离下进行测定。记录植物放出的气泡数,结果如下表:
1)在灯光的照射下,植物放出的气体是氧气,鉴定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
(2)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用曲线表示出灯与烧杯之间的距离和植物放出的气泡数之间的关系。
(3)如果要改变气泡产生的速度,除了改变灯与植物之间的距离外,你还有什么方法?
(4)在实验中,当灯与烧杯之间的距离为100cm时,虽然植物仍在进行光合作用,但却看不到气泡产生,为什么?
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或集气瓶)中复燃 。
(3)改变光照强度;植物的数量;水的温度等
(4)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光合作用很微弱,放出的氧气不能形成气泡
思路点睛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在进行,但只要光照达到一定的强度,光合作用速率超过呼吸作用,植物就会释放出氧气。而放出氧气的多少显然取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这就要从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条种因素来考虑了。
特别关注 这个题目包含了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简单知识以及对一些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的要求,因此兼有对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的考核。综合要求比较高,但大部分考核的落脚点还是比较低的。
?2004·浙江嘉兴、舟山卷)有两种鼠,用甲和乙表示,它们分别生活在不同湿度的环境中。现从甲、乙中分别选取生理状态想似的鼠用于实验,研究其水分代谢情况。将实验鼠置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其间只喂以等量的同种食物,而不喂水。实验结果如表:
?代谢得到的水分(相对单位)
蒸发失去的水分(相对单位)
粪便含水量
鼠甲 鼠乙 81 80 90 168 2 20 从实验结果可看出,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是鼠 (填“甲”或“乙”)。由于长期的进化,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由此还可以推测,该鼠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比较 (填“强”或“弱”)。
甲强思路点睛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物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的高度适应,适应性是生物界最具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一个特点。本题中,甲、乙两种实验鼠在控制水分摄入量的情况下,由于乙鼠在实验中失去的水量大大超过得到的水量,必然会处于严重的失水状态,反映出乙鼠不适于在干燥缺水的环境中生活。而甲鼠在实验中,尽管也处于缺水状态,但其失去的水量远少于乙鼠表现出比乙鼠具有更好的保水性,因此对干燥缺水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而这种功能上的适应必然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所获得的,这种适应性往往表现在生物体的各个方面,不仅是皮肤的蒸发失水少,通过肾脏排出的也少,由此可以推测,甲鼠的肾脏中,经过肾小球滤过所形成的原尿在流经肾小管时,水分被大量吸收而重新进入血液,成为机体体液的一部分。
特别关注
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结构与功能适应则是生物界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思想。本题需要同时在这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2005·浙江绍兴卷)新华社北京2004年12月5日电,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研究。36位志愿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12位注射的是安慰剂(没有药物成分,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另外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初步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请回答:
(1)从可以使人患传染病的角度分析,SARS病毒属于 。
(2)通过接种SARS疫苗,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获得免疫,这种免疫叫
做 免疫。
(3)36位受试者注射疫苗还是安慰剂,由专门人员通过电脑随机编号决定。12位受试者注射安慰剂,在这个实验中起 作用。 (4)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梁忠益就是36位受试者中的一员,当他得知自己是
第一个接受试验时,显得异常紧张,手心冒汗。这种反射于 反射。
(5)北京华工大学的大学生兰万里第一次注射SARS疫苗28天后,又进行了第二
次注射。假设图甲是他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体内产生抗体变化的示意图,请在图乙
中绘出你猜想他第二次注射疫苗后产生抗体变化的示意图。
⑴病原体人工(体液、特异性)对照条件思路点睛 人类的疾病中有一类是由病原体浸入人体后形成的,这就是传染病。它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大特点。人体对传染病的低抗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来实现。其中特异性免疫系统在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等物质,且病愈后能保持一定的记忆力,因此再次感染时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更快、更激烈,以免再次感染此种疾病。所以人们研究出了接种疫苗的办法来预防疾病。
特别关注
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或扑灭,如天花、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病、麻疹等。但是近年来,传染病又出现了新的动向—口蹄疫、疯牛病、SARS、禽流感的肆虐,命题的时候往往会从这些新的问题入手,因此平时要多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
(2005·浙江温州卷)当前,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1)有一课外研究小组对成年男性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则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
食物类型 热量值(Kj汉堡包
油炸小食品
软饮料
合计2525
889
656
4070快餐
(2)我国交通法规规定,机动车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不能超过50ml。因为过量的酒精会影响人的 系统,使驾驶员的判断能力下降而易发生交通事故。
(3)均衡膳食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学生喜欢吃“洋快餐”,导致摄入热量过剩而影响健康。一位男生每日摄入热量的合理值约为11700kJ。假如一位男生一天吃了三份如右上表所示的快餐,则他要步行 km才能消耗摄入的多余热量?(一般一个人每行走1km消耗170kJ的热量)
思路点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的基本保证。但是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随处可见,并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题(1)调查表反映的是不同吸烟水平(不吸烟、轻度吸烟、重度吸烟)群体中嗅觉的状况(正常、减退、丧失)。很明显这是研究吸烟对人体嗅觉的影响;(2)是通过简单的计算来说明不良饮食所带来的问题。另外,我国交通法规规定,机动车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不能超过50ml。因为酒精对人体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会使小脑机能减退或麻痹,使人的精细运动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受损。 特别关注 从一些现实社会现象或自身问题切入,所设置的问题一般都很简单,但是通过考核可以很好地体现其教育功能。
实验探究题在教学和考查中应该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如何设计、实施探究步骤来完成探究的过程。1、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表:(1)根据实验可得出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是 。若继续培养,几周后幼苗生长较好的是 组。
(2)要证明“黑暗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 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把萌芽的豌豆种子种植后,会长成一棵新的豌豆植株,即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生物这种性状特征的遗传是由细胞内的 控制。
答案:(1)一定水分,甲 (2)甲组与丙组 (3)遗传物质探究题2、爬墙虎是一种类似葡萄的藤本绿化植物,它可以沿着竖直的墙面向上攀附生长,并紧紧地贴附在墙面上。对于其中的原因,请提出你的猜想并简要说明。
猜想(1)爬墙虎分泌某种粘性物质将自己和墙面粘在一起;(2)也可能是它长有某种类似吸盘之类的东西,通过大气压的作用将自己紧紧地贴附在了墙面上;(3)还可能
点评:此题的不足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在学生提出猜想的过程中,一般学生能运用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推理都很有限。 3、 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某同学为了探究光照对该种子萌发有无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① 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
② 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
问:
(1)上述对照实验方案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一项实验条件不同,其余均相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实验因素是________;
(2)若实验前该同学提出了“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假设,则根据假设所预期的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
(3)若上述实验的实际结果是:有光照组种子萌发,无光照组种子也萌发。则请你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光照
(2)有光照组萌发,无光照组不萌发
(3)光对该植物种子的萌发无影响
此例第(2)小题考查学生能不能从假设推出预期的实验结果。实际上,这也是科学探究需要的一种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常常需要首先从假设推理出可观察的现象,以便设计实验,或与实验数据对照。 选题建议1、从生活、生产中选。2、从学生喜欢的事件中选。3、从时事事件中选。1、马年岁末,一种人类从没有见过的疫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悄然肆虐我国部分地区,到了今年4、5月份流行范围涉及到了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下面四幅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为主题的防非典宣传画,其中的内容属于控制传染源的画是 ,属于保护易感者的画是.(均用序号回答)。①在发病早期,特别注意把病人隔离,集中治疗,会有效阻止
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②注意均衡饮食,参加运动,充足休息,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 ③经常(尤其是打喷嚔和清洁鼻子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要共用毛巾 ④尽量避免到人群集中而且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活动
(2)现年74岁的传染病专家姜素椿,在抢救非典患者时,不幸被感染。他以献向科学的精神,在自己身上注射康复非典患者的血清,获得了免疫,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2: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90年首次发现一种外来植物叫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后经东南亚经云南进入四川),至今这种草的大量繁殖给当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酿成了“绿色灾难”,甚至比洪涝灾害更可怕。草原上原有植物均被“排挤出局”,牛羊爱吃的草类消失了,接着人们发现,羊吃了这种草很快掉毛、生病;母羊怀不上胎,并接二连三地死去当地人管紫茎泽兰叫毒草,因为它搞得凉山州1996年一年就减产6万多头羊,畜牧业损失2100多万元。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生巷入侵”。请回答分析: (1)、紫茎泽兰的入侵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弱紫茎泽兰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2)、你认为在下列所采取的解决紫茎泽兰的数量过多的办法中,最值得采取的办法是______。 A、动群众上山拔草烧草
B、大量喷洒杀死紫茎泽兰的化学农药
C、原产地引进能吃紫茎泽兰的食蝇
D、开发利用紫茎泽兰,变废为宝C(3)、分析紫茎泽兰能在当地得到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至少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或没有天敌等 迁移:某报曾刊登《加拿大一枝黄花肆虐宁波》的文章。一枝黄花怎么入侵宁波的呢?由于它的种子十分小,且有蒲公英似的羽翼,所以它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如飞鸟、空气等都可以携带它到四面八方,宁波的一枝黄花很可能是通过港口传入的,因为最早在北仑、镇海等港口周边地区最多,然后这些细小的种子依附在集装箱等车子上,再传播到内地。 请分析回答:
(1)、一枝黄花的种子的性状特征是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基因(2)、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外来物种,在宁波没有天敌,而它的繁殖力又强,在此占尽了“天时地利”,本地一些生物逐步萎缩,一枝黄花“反客为主”了。请根据上述事实,提出一个问题,并用所学的生物环境知识做出解释。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敌对相关生物有何作用?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敌和相关生物形成的食物链可以抑制彼此的数量,防止过度繁殖。3.2004年12月26日,南印度洋海啸给一些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海啸发生后,灾区一片狼籍,到处是残木破房,人员伤亡惨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派出了医疗救护队进行支援。
(1)对于无法确认的尸体,医疗人员采用了 ▲ (选填“蛋白质”或“DNA”)鉴定的方法来确认死者的身份。
(2)医疗救护队员对当地的水源进行消毒,这是防止传染病传播三项措施中的 ▲ 。 4.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堪称“高原精灵”,是我国特有物种,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人类不去干扰它,它就能生活得很好。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84年以来,藏羚羊遭到了最残酷的猎杀,因为在它身上长着最优质的羊绒!和其他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一样,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野生动物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下降
B.食物缺乏引起野生动物大量死亡
C.野生动物的出生率过低
D.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乱捕滥杀 祝您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