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第二册 第一章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台州初级中学 金京生
教学任务分析:
声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对此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与生活经验。但是,7年级学生对声现象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浅显的感知阶段,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对较为抽象的声波认知更是近乎空白。如何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体会声波、初步建构声波的模型,是本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外,突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定位:
1、认知目标:
(1)确认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会形成声波,略知波的传播特征
(3)说出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渗透相互交流、分工与合作的意识。
(2)通过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科学原理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2、体验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声波,了解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材的调整:
1、教材主要通过以观察橡皮筋与感觉喉部发声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但是学生对固体振动发音有较为丰富的认识而对液体、气体振动发声体验较少。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利用笛子、箫、矿泉水瓶、流水发声等分组实验,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感知并确认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介质(空气)中传播及声波形成的过程,日常生活中是难以感知和观察的,在教学中通过烛焰跳舞、水波实验及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
3、完成基本教学之后,增设音乐杯、纸人跳舞等趣味实验,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仪器:真空电铃实验、小闹钟、塑料袋、土电话、蜡烛、音箱、火柴、滴管、水槽、小酒杯、纸人跳舞实验等
学生分组实验仪器:铜锣、口琴、笛子、梳子、铁尺、矿泉水瓶、250ml、100ml烧杯各一只,滴管、橡皮筋、笔套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明末清初无锡的东林书院有幅对联,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到学校,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倍感亲切。但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只有风声、雨声、读书声?
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还有涛声、喧哗声、汽笛声、鸟鸣声、蛙声、走路的“嗒嗒”声等)学生举例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二、问题探究
面对这精彩的声音世界,你的心中可能有许多问题和疑惑想与大家交流?你有哪些问题?
(1)世界为什么会有声音?
(2)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会不同?
(4)为什么不同的声音高低轻重不同?……
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便来研究这些问题。
(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猜想:可能是由于振动、摩擦、挤压、撞击产生的?
你能否设计一个发声实验,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分析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探究活动:
利用桌上的器材,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何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并填写实验任务单,教师参与讨论。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汇
报研究结果并演示,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探究任务单:
学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序号 发声物体 如何使之发声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1
2
。。。
现在,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
第 实验小组 成员
年 月 日
小结:声音确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问题1: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真的不能传声吗?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设计真空电铃实验或类似于真空电铃实验。
演示:真空电铃实验(注意感受抽气与放气时铃声强弱的变化)
思考:空气抽出后,钟罩内的铃声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变化、有什么规律?
若没有空气、真空状态,声音将如何变化?
现象:空气减少后,钟罩内的铃声变轻;通入空气后又逐渐变响;
规律:空气越少,铃声越轻。推论:没有空气(真空)则无法传声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2:除了空气之外,声音能否在其他介质中传播?
猜想1: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声:(如声呐、游泳时听到水底扣石声、岸上人言声等)
能否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设计、演示并观察闹钟在水中传声的实验。
规律: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猜想2:固体也可以传声。(学生演示土电话、课桌、地板、铁棒传声实验)。
得出规律: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总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这些能传播声音的媒介,叫介质。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声波
问题1:既然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那你认为声音可能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学生讨论)
播放音乐《眉飞色舞》,观察音箱前烛焰的“舞蹈”。
思考:为什么烛焰会发生有规律的摆动?可能是由于空气振动引起的。
为什么空气会振动?
音箱喇叭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周围空气振动引起烛焰发生颤动。
问题2:空气振动又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水波实验与水波传导的动画
观察水波传播中波的形式及振动的传播特点。
小结: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三、归纳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能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这些能传播声音的媒介,
叫介质。
3、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四、巩固与拓展
中央电视台某广告中介绍了一个会唱歌的盘子。今天,我带了一个会唱歌的杯子和一个会跳舞的纸人。你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唱歌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吗?
演示音乐杯与纸人跳舞的实验,检测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