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2-19 14: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累计3个
教学内容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初中《科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知识难度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学生已有的逻辑思维及习惯,对教学流程作如下处理: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的形成、反射及回声→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速。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处理会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自然流畅,学生也易接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知道并接受声音传播要依赖于物质;通过数据和事例知道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发现并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通过探究知道并接受声音传播要依赖于物质;通过数据和事例知道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声音产生、传播条件及特征,体验自然界真实的现象,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自然观。
教学重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和声波
教学用具 梳子、牛皮筋、尺子、杯子、水、纸片、钢笔,肥皂水,铜圈,钢锯条,无线电麦克风,鼓,音叉,乒乓球等
情境设置 情境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每天可以听到些什么声音?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情境二:(实验) 在桌上实验准备:梳子、牛皮筋、尺子、杯子、水、纸片、钢笔,肥皂水,铜圈,钢锯条,无线电麦克风,鼓,音叉,乒乓球等。请同学将大家按照老师的课前要求利用所带物品和桌上的器材,自己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情境三:(演示实验)出示音叉,介绍音叉,敲响音叉,再靠近静悬的小球,小球是否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当音叉不发声时,还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吗?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情境四:联系生活,你能举出一些发声体在振动的实例吗?情境五:(演示实验)麦克风在嘴附近和将麦克风按在喉咙上,听说话人的声音。情境六:(探究)声音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请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如声音要传播出去,是否需要媒介物等。并请同学根据桌上的器材交流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情境七:(学生举例讨论)情境八:媒介是怎么传播声音的,在我们的耳中如何形成听觉的。请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每天可以听到些什么声音?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生:老师的讲话声、广播声、电铃声、流水声、汽车声……(一)、动手展示实验 看见或感觉声音产生时的振动现在我们用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三点:①实验时要待老师叙述完操作要领后方可进行;②每个实验次数不能超过三次;③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情境二:(实验)在桌上实验准备:梳子、牛皮筋、尺子、杯子、水、纸片、钢笔,肥皂水,铜圈,钢锯条,无线电麦克风,鼓,音叉,乒乓球等。请同学将大家按照老师的课前要求利用所带物品和桌上的器材,自己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三点:①实验时要待老师叙述完操作要领后方可进行;②每个实验次数不能超过三次;③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教师可引导下列分组实验:学生实验1:用力张紧橡皮筋,用手指拨动橡皮筋或把一根橡皮筋或其它弹性的带子的一端系到墙上的钉子或门的拉手上,用手拉它的另一端,使其绷紧,再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或用一根铅笔去拨动被绷紧的皮筋。观察注意同时听到的声音。重复一次实验,听到声音之后突然用手捉住正在振动的皮筋,使它停止,提问: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学生实验2:在桌子边上平放一把尺子或一根钢锯条,使它与桌边垂直地伸出15厘米左右。一只手按住它在桌上的那端,另一只手在它的另一端先向下按,然后再突然松开。观察此时的直尺处于什么状态?重复一次实验,在听到声音之后突然用手去捉住振动的那一端,注意声音是否立即消失手指有什么感觉?当不发声时,还有这种感觉吗?引导思考:1.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我们如何将听得到声音看不见的物体的振动观察到呢?学生实验3:在鼓面上放几粒米,敲一下鼓面,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米粒的运动。如果找不到鼓,可以把录音机或音响的音箱水平放倒,正面向上。在音箱的布上放个极碎的纸屑。选择低音较多的音乐,开大音量,观察纸屑随音乐的跳动。学生实验4: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然后说话。感觉和体会喉部在说话的同时情况。试着在说话的中间骤然中止发音,注意体会喉部的情况。学生实验5:用线悬吊起一支音叉。敲击音叉的叉股使它发声,然后迅速把它的下端点触及一盆水的水面。观察水面随声音出现的现象。用手触摸音叉,观察声音的消失与水面的现象的变化。学生实验6:在一个铜丝圈上制造一个肥皂膜,提起它稍待片刻,让多余的皂液滴净。寻找一个最容易观察到皂膜的角度,然后把皂膜放在能看清它而又离嘴最近的地方。大声地连续发出单音节的声音,观察肥皂膜的运动。情境三:(演示实验)出示音叉,介绍音叉,敲响音叉,再靠近静悬的小球,小球是否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当音叉不发声时,还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吗?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引导思考:反过来也可以用“捂、按、捏、握”等方法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出声音。小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是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情境四:联系生活,你能举出一些发声体在振动的实例吗?生:拍手、吹口哨、敲桌子、说话等也可以由教师补充,并帮助解释。讲述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后面的声音知识提出来,如:响度、音调、音色、次声波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类问题,应加以鼓励,并告知学生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只是本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来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鼓励。情境五:(演示实验)将麦克风在嘴附近和将麦克风按在喉咙上,听说话人的声音。麦克风为何会发声?喉咙的振动带动麦克风振动,那么嘴边的麦克风的发声如何解释?生:情境六:(探究)声音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请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如声音要传播出去,是否需要媒介物等。并请同学根据桌上的器材交流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适当提示可提供以下一些实验操作。学生实验1:取一根约1米长的细绳的中间系紧一个不锈钢勺。把绳的两头用手塞进双耳,然后弯下腰使勺子自由悬垂下来。请别人用另一把钢勺敲击系在绳上的勺,或者自己晃动细绳,使勺子前后摆动时撞击到一个金属或瓷制的物体上,注意听绳子传来的声音。把绳的两头拿离双耳,重复敲勺或撞勺,比较从空气传来的声音和从绳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实验2:将耳朵伏在桌面上,用笔的一端先后敲击耳朵附近的桌面和远端的桌腿,注意用贴在桌上的那只耳朵听从桌子传来的声音。抬起耳朵,再次敲击桌子,从空气中听敲击声。描述一下两者的不同。学生实验3:在夜晚车稀人少之时,到马路上把耳朵贴到地面或水泥电线杆上。当听到远处有车开过的声音时,将耳朵移开,然后再贴下去。反复试几次,会发现当耳贴地面或电线杆时,能听到在空气中听不到的声音。学生实验4: 把气球吹胀,把吹胀的气球靠着耳朵,轻轻敲动气球另一边,听到比手指轻敲声音大。学生实验5 :用只纸杯和刻度尺,中间连绳子,制土电话,一位同学手一纸杯紧贴在耳朵上,同时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学用手指甲在靠近拴线的尺子一端划动,这时把纸杯贴在耳朵上的同学将会听到______,它是由______产生的,同时观察一下拉紧的棉线,发现______,这说明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的刻度尺)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的过程:______。学生实验6: 将收音机声音打开,用塑料纸包严,放入水中,仍能听到声音?请同学对所做的实验交流讨论,并回答解释实验的现象。评价过程,得出结论。学生实验7:1.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情境七:(学生举例讨论)1.月球上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地球上可以。说明声音需要空气传播。2.游泳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说话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3.铁轨能传声,等等。归纳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气体等作媒介。情境八:媒介是怎么传播声音的,在我们的耳中如何形成听觉的。请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教师对其鼓励,请同学根据教师在桌上设计的仪器,轮流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探究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分别在各小组上放1—2套仪器,教师作一定指导,学生根据器材动手探究、交流、讨论。学生实验1:用蜡烛火焰显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由声源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形成的.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原因是看不到空气的振动现象.装置如图所示,取一只扬声器,装在一只硬纸盒内,在纸盒的面板上钻一个直径约为2~3毫米的小孔,将扬声器通过一只耳机插头插入收录音机的输出插孔中.演示时,在纸盒小孔的前方放一支生日蜡烛,且使小孔对准蜡烛引线的上端,点燃蜡烛,然后播放音乐,可以在听声音的同时看到烛焰在飘动.停止播音,声音消失,烛焰即竖直向上.由此可以说明声源的振动将引起周围空气振动,振动向更大的范围传播,形成声波.这一演示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听到声音.问:宇航员在飞船外进行太空行走,近在咫尺,若按在地球上的习惯方式交谈,对方能否听到?为什么?学生实验2:真空铃实验1将闹钟放到有抽气管的金属盘上,而后用玻璃罩扣住闹钟。将电动抽气机接到抽气管上,在闹钟的铃开始响时开动抽气机,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弱,直到听不到铃声。关掉抽气机,向玻璃罩内逐渐放入空气,铃声又逐渐增强。如果闹钟的铃声不强或响的时间不够长,可换用袖珍收音机或电铃。要注意把声源与金属盘隔离,以减弱通过金属盘向外传播的声音,为此可用厚的软泡沫塑料垫将声源垫起来。还要注意玻璃罩与金属的密封要 好,以免漏气,为此可在玻璃罩边缘抹些凡士林。学生实验3:真空铃实验2器材: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或烧瓶、密封盖、小铃、铁丝或线观察:1.将瓶盖紧密封盖,摇动小铃,试试能否听到铃声.2.对瓶加热,密封盖与瓶口间稍留空隙,经过一段时间,压紧密封盖并停止加热.3.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小铃,试试听到铃声情况有无变化.4.从实验中你能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学生实验4:自己动起来的乒乓球。步骤(1)将两个相同的音叉放在两个相同的共振盒上。(2)在铁架台的悬臂上用细线悬吊一个乒乓球,使球刚好可以触及一个音叉。(3)将两个共振盒的开口相对放置,用橡皮锤敲击不与球接触的音叉。(4)观察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交流讨论解释现象:乒乓球会振动起来。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它获得了能量。被敲击的音叉作为声源,当它的振动能量在空间传播时,造成周围介质运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引发了另一个音叉的共振,使该音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声源所传播的能量,并引起乒乓球的振动。学生实验5:为了说明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设计如下的模拟实验:声源的振动引起橡皮膜振动,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在墙上,把橡皮膜的振动放大。引导学生把橡皮膜看作鼓膜,使他们真实感受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学生实验6:课本第9页图1-12水面波的实验,将水槽改成长形水渠。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初步认识声波,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以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再放课件展示。然后阅读课文第10页声音传播快慢的内容,捕捉声速的信息。请同学说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下传播速度的运用实例。如古代部队勘测敌军行进情况时,在地下挖坑放磬。
板书设计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等的振动都可以产生声音。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并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更大。
课外探究
1.设计、制作并演奏一种简单的乐器。为了完成这个课题,你必须:设计一种简单的乐器;作并修改你的乐器;用你的乐器演奏一个简单的曲子。本节课探讨声音的性质,你将积累足够的知识帮助你完成课题。2.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能粗略地测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请课后写出实验测定的方法,原理,需记录的数据及实验结果。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