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C60(第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C60(第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1-23 20:04:19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二课时)
1.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学习目标
2.能利用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中国古字画
郑板桥
墨汁、碳素墨水、黑色中性笔中含有碳单质
墨汁、碳素墨水、黑色中性笔中含有碳单质
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时的稳定性
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要成为稳定结构,得4个电子或失4个电子都不容易,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2.点燃时的可燃性
说明木炭在点燃条件下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现象如何?
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呢?
点燃
C
+
O2
===
CO2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包房食用炭火锅5人中毒进医院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讯9日晚,武汉市的陈某和4个朋友在一家炭火锅饭店就餐,由于包房空间太小,几个人就餐时间过长,导致饭后5人陆续出现了中毒症状。 
10月9日18时许,陈某约了4个朋友一同来到一家炭火锅饭店就餐,就餐期间包房内门窗紧闭。5个人在包房就餐时间长达近5个小时,其间服务员为火锅更换了3次木炭。回家后,陈某和朋友陆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症状,便一同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
  经医生初步诊断,5人为吸入大量有毒一氧化碳气体造成的中毒,幸亏救治及时才化险为夷。
谈一谈,看谁更有理
(1)五人吃炭火锅后中毒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
(一氧化碳)
谈一谈,看谁更有理
(2)一氧化碳是在怎样情况下产生的?
(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的情况下)
谈一谈,看谁更有理
(3)由此你得出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什么结论?
(碳能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不完全燃烧生成CO)
谈一谈,看谁更有理
(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样书写呢?
2C
+
O2
===
2CO
点燃
碳在点燃条件下具有可燃性:
①氧气充足时
C
+
O2
===
CO2
②氧气不充足时
2C
+
O2
==
2CO
点燃
点燃
实验现象:
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原理:
C+2CuO===2Cu+CO2
高温
3.高温下的还原性
C+2CuO===2Cu+CO2
高温
C
得氧
CO2
发生氧化反应
被氧化
具有还原性
是还原剂
CuO
失氧
Cu
发生还原反应
被还原
具有氧化性
是氧化剂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得到氧元素的性质。
C
+
CuO
Cu+CO2
高温
C
+
CO2
==
2CO
高温
(吸热反应)
(碳还原金属氧化物)
(碳还原非金属氧化物)
Fe2O3发生__________反应,作________剂
H2有
___________性,作________剂
氧化铁失去
变成

得到氧,变成水
还原
还原
还原

Fe
氢气
3H2+Fe2O3===2Fe+3H2O
高温
氧化
2Fe2O3+3C===4Fe+3CO2
高温
归纳小结
常温时的稳定性
点燃时的可燃性
高温时的还原性
(1)氧气充足
C
+
O2
===
CO2
点燃
点燃
C
+
CO2
==
2CO
C+2CuO===2Cu+CO2
高温
高温
(2)氧气不足
2C
+
O2
===
2CO
1、填写下列空白
石墨、金刚石、C60
⑴、碳单质: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⑶、______是最软的矿物之一.
⑷、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别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刚石
石墨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1999年,曾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纤维状的石墨,它们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造成设备短路而停电,解释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它们释放出来后,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会造成设备短路而停电
练习
3、如下图所示,中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放几小块活性炭,最终观察到红棕色
(填“变深”或“消失”或“不变”),漏斗中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其原因为:活性炭具有
作用,使瓶中气体压强
外界大气压。
消失
上升
吸附
小于
4、、
继发现C60后C70也已经制得,
下列有关C7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一种化合物
B.
它是一种单质,
并且它是有70个碳原子构成的。
C.
它是一种混合物
D.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0
D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稳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性
D.还原性
B
6、下面关于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的说法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黑色粉末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黑色粉逐渐变红色,石灰水无变化
C、黑色粉逐渐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黑色粉末和澄清石灰水都变红色
C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了解还原反应
●自主学习
1.如图是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质子数是
,核外有
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

2.元素的化学性质由
决定。
3.
如图所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发
;在氧气中燃烧要比空气中
,发出
,放出
。燃烧结束后,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物质与
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在C+O2CO2
这个反应中,C夺取氧气中的
元素,发生
反应。
●【合作探究】
一、常温时的稳定性
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既不易
电子,也不易
电子;决定了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

【练习】同学们填写的“毕业生登记表”需要长期保存,因此书写时必须使用(  )
A.铅笔
B.圆珠笔
C.红墨水
D.碳素笔
二、点燃时的可燃性
1.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碳发生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碳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高温时的还原性
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现象是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在该反应中,
C得氧,被
,发生
反应,生成
,具有
性,是
剂;
CuO失氧,被
,发生
反应,生成
,具有
性,是
剂。
(4)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
;被加热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实验完毕,应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
。实验完毕生成的铜又变黑,可能的原因是

●诊断测试
1.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具有


A.可燃性
B.还原性
C.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D.吸附性
2.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碳是非金属,但它的单质石墨能导电
B.普通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经“气功大师”发功能变成金刚石
C.工业上用焦炭来炼铁是利用碳的还原性
D.碳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有时是不同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都很硬
B.
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C.
用活性碳可除去硬水中的氯化钙杂质
D.
木炭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4.“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具有疏松多孔结构。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一定有错误的是(

A.
碳海绵有吸附作用
B.
碳海绵是灰黑色固体
C.
碳海绵易溶解于水
D.
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5.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        
   ;
(2)A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
1.C
2.B3.B
4.C
5.
(1)CO2
(2)+2
(3)C+2CuO
=====
2Cu+CO2↑
1题图
3题图
+澄清石灰水

A
B
D
C
高温

E↓
高温课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2.了解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2.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单质碳用途等资料的分析,尝试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2.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用品
仪器
试管
铁架台
酒精灯
带导管的橡皮塞
药品
炭粉
氧化铜粉末
澄清石灰水






环节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问题1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
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决定?问题3
如图是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问题4
碳单质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同学自然要问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就相似。让同学观看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决定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教师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同学根据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提出的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并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依案自学。阅读、圈划,检查学生预习及笔记情况,小组交流。
探究与交流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一、常温时的稳定性问题1
再来看看商店的镇店之宝---两幅古代字画吧,墨迹历经前年也不变色,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字画能保存这么长时间呢?问题2
为什么过去的木头电线杆要将埋入地下部分表面微微烧焦?练习1
同学们填写的“毕业生登记表”需要长期保存,因此书写时必须使用(  )A.铅笔
B.圆珠笔
C.红墨水
D.碳素笔
知识点二、点燃时的可燃性问题1
木炭可用于户外烧烤,说明木炭就有什么性质?问题2
你还记得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吗?你能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问题3
为什么用木炭取暖容易发生中毒事件?这种毒气是怎样产生的?你能写出产生这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吗?问题4
木炭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充分燃烧?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不充分燃烧?知识点三、高温时的还原性过渡:请同学们阅读商代司母戊铜鼎的资料,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测我们的祖先在4000多年前是如何制取铜单质的。实验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问题1
仔细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有哪些?问题2
根据产生的现象,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问题3
什么还原反应?在这个反应中木炭表现出什么性质?问题4
在这个装置图中:(1)为什么试管口向下倾斜?(2)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的目的是什么?(3)实验完毕是先撤导管,还是先熄灭酒精灯?问题5
碳能不能还原非金属氧化物?问题6
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说出碳有哪些用途?
教室投影古画图片,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并展示答案。教师反馈矫正。
方法指点: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受阳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故答案:选D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满亲切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回忆旧知,描述实验的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列举木炭取暖造成煤气中毒的案例,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木炭燃烧的另一个反应。教师讲解,让学生定性认识碳的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条件。引经据典,回顾历史。教师进一步追问,碳单质还能与那些物质反应?引出碳的还原性。教师演示实验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生成物,并及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这个化学反应,总结出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指出碳的这种夺取氧化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叫还原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明确指出,碳不但能还原金属氧化物,还能还原非金属氧化物。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性质了解用途。最后归纳小结本节重点。
梳理整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常温时:
稳定性   化学性质  点燃时:
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

。         高温时:
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诊断测试
1.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具有


A.可燃性
B.还原性
C.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D.吸附性
2.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碳是非金属,但它的单质石墨能导电
B.普通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经“气功大师”发功能变成金刚石
C.工业上用焦炭来炼铁是利用碳的还原性
D.碳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有时是不同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都很硬
B.
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C.
用活性碳可除去硬水中的氯化钙杂质
D.
木炭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4.“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具有疏松多孔结构。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一定有错误的是(

A.
碳海绵有吸附作用
B.
碳海绵是灰黑色固体
C.
碳海绵易溶解于水
D.
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5.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1)C的化学式为        
   ;(2)A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作业设计
推荐作业:
课本
P112
7.
教后反思
+澄清石灰水

A
B
D
C
高温

E↓课题1
金刚石、石墨、C60
(2)
当堂达标题
一.选择题
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的性质是(

A.硬度大
B.不能导电
C.化学性质稳定
D.熔点低
2.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石墨


A.能导电
B.密度小
C.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D.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3.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B.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D.都是黑色固体
4.有关2
CuO
+
C
2
Cu
+
CO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CuO具有氧化性
B.C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5.科学家利用精密的仪器把石墨拆成只有一个
或几个原子层厚的“碳片”(示意图如下),碳片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下列说洪错误的是(

A.碳片和C60是同一种物质
B.在一定条件下,碳片可还原氧化铁
C.碳片是一种单质
D.碳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6.按右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
粉末须混合均匀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
二.填空与简答
7.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
变浑浊,原因是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
;试管中
的黑色固体
,请你写出试管①中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
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三.拓展与提升
8.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碳还原性性质验证,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浸入水中,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证明碳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


(3)CuO发生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4)酒精灯加上网罩的作用是

9.人类较早使用的天然碳单质是金刚石,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C60。金刚石和C60的结构如下图。
C60
金刚石
(1)金刚石是由
直接构成的;C60是由
直接构成的。它们的性质有很大差别的原因是

(2)设计一个方案,证明金刚石和C60中都含有碳元素: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答案:1.C
2.C
3.C
4.A
5.A
6.D
7.(1)使识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2)气泡是装置中的空气
(3)浑浊
变红
2
CuO
+
C
2
Cu
+
CO2↑(4)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
8.
(1)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固体由黑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还原
(4)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9.(1)碳原子
C60分子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将二者分别再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含有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