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周密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作者简介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掌握下列红色的字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时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被;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画着文彩
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阻塞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课文中的语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1)
水军演习奔腾汾河的宏大场面。(2)
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3)
观潮者之多。(4)
亮点探究 :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观也”总结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海潮的雄伟壮观
(正面描写)
仅如银线(形)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吞天沃日(势)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
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
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
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却描写“烟消彼静”的静景,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
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
“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钱江涌潮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
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小结 :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潮 唐·白居易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