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4 00: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首都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第I卷(共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忸怩 肆无忌惮 漂泊(bó) 菲薄(fěi)
B. 惺忪 书生义气 漫溯(shuò) 青苔(tái)
C. 颓圮 陨身不恤 惩创(chéng) 胆怯(què)
D. 气慨 婆娑起舞 怔住(zhēng) 凌侮(w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识记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常用汉字是高考要求之一。A正确;B应为书生意气,漫溯sù;C应为殒身不恤,胆怯qiè;D应为气概,怔zhèng住。
2.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________领导的作用。
(2)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________起来。
(3)我国“神舟10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向全世界________中国进入了航天新时代。
(4)王晓东读书的时候精神非常集中,________妈妈走进门来他都没有发觉。
A. 启发 骚动 宣布 以至
B. 启发 蠕动 宣布 以致
C. 启迪 骚动 宣告 以至
D. 启迪 蠕动 宣告 以致
【答案】C

3.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大家一起做事,由于每个人自身的条件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B. 首师大附中有一门特色课程——博识课——同学们走进自然、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博识这方面王小建做得特别好,去过全球20多个国家,了解了众多风格迥异的文化。大家非常羡慕他这段博闻强识的经历。
C. 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不幸的事实,悲伤哭泣是没有什么用的。痛定思痛是一种理性,长歌当哭是一种责任,如果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算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了。
D.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会,更记得那时天是那么湛蓝,空气是那么清洁,但是现在雾霾天气增多了。抱怨的同时,我们都要想想自己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符合语境。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与句意不符。B博闻强识,亦作“博闻强志”“博闻强记”。是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不能用来形容经历。D美轮美奂:是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对象用错。
点睛: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比如本题D美轮美奂:是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对象用错。
4. 根据所给的解释,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使用的都不是其本义的一项是( )
A. 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离
解释:即,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即,即食也”,表示一个人靠近食物,所以,“即”的本义是“靠近”。
B. 杳无音信 信誓旦旦
解释:信,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信,诚也”,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所以,“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
C. 顾名思义 顾影自怜
解释:顾,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顾,还视也”,“还视”是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的本义是“回头看”。
D. 才华横溢 物华天宝
解释:华,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华,荣也”,“荣”指的是草木植物的花,所以,“华”的本义是“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义,解答本题要对选项逐一分析。A即都是用本义;B杳无音信的信是信息的意思,信誓旦旦用的是本义;C顾名思义的顾是看的意思,顾影自怜用的是本义;D都是精华的意思,都不是用本义。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再别康桥》《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和艾青。
B. 《小狗包弟》的作者是我国20世纪著名作家巴金,《随想录》是巴金老人晚年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C.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共称为“史学双璧”。
D. 《荆轲刺秦王》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应选D,《荆轲刺秦王》应选自《战国策》。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学过的文章的作者、出处,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还有各国重要的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
6.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B. 发图,图穷匕见 见:看见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拿出
C.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士卒
失其所与 与:结交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因人之力而蔽之 敝:损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词性推断法等。可将选项所给的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陪,应译为增加;B见,应译为显现,引,应译为举起;C卒,同“猝”,应译为突然。D正确。
7.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越国以鄙远
C. 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首先要对所给选项一一分析,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A、C、D均为名词作状语,B为形容词作名词。故选B。
8. 下列倒装句中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一句是( )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以其无理于晋
C. 燕王拜送于庭
D.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伯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学生要对这些特殊句式了然于胸,平时要结合典型例句来理解记忆。解答本题要对选项逐一分析,最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A是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丘处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①命近臣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未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散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于是赐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成,以导有众。”太祖从之。
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时国兵②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丁亥,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已而亦验。六月,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逐卒,年八十。
【注】①太祖:元太祖,成吉思汗。 ②国兵:元兵。
9.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明年,趣使再至 趣:兴趣
B. 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饬:严整
C. 太祖深契其言 契:投合
D. 民罹俘戮,无所逃命 罹:遇上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日忽语其徒//吾其还也
B. 对以敬天爱民为本//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C. 太祖从之//夫晋,何厌之有
D.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
——丘处机于是和十八名弟子一起前往会面
B. 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没有称名道姓地指责他,只称呼他为“神仙”
C. 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太祖在东山举行盛大的游猎活动,骑的马仆倒了
D. 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让门徒拿着文书在战后招寻一些需要救助的难民
12. 有记载说,丘处机去世后,一些百姓因为他的无量功德而将其作为隆重祭祀的对象。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丘处机的无量功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9. A 10. D 11. B
12. ①建议帝王爱民为本
②建议帝王禁绝杀戮
③引导帝王清心寡欲
④劝谏帝王停止游猎
⑤以天威警示帝王,劝其倡导孝道
⑥战乱中,尽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⑦大旱时,为百姓求雨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词性推断法等。可将选项所给的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趣:通“促”,催促。
10.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对选项一一分析。A项其,前一句,他的;后一句是副词,表示希望、商量的语气。B项以,前一句是介词“用”;后一句是表目的连词,来。C项之,前一句是代词,他;后一句是助词,提宾的标志。D项者,都是代词,的人。
点睛: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连接的词的词性是否一样。D项中两个“者”都位于中间,且前面连接的词性相同,故两个“者”都是代词,的人。C项,两个“之”的位置不同,这两个“之”的用法就不同。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为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要对选项一一分析。B项,“称名道姓地指责”不符合原文意思,“斥”这里是“喊”的意思,句子应该翻译为:不直接称呼丘处机的名字,只称呼他为“神仙”。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降低了难度。
12.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丘处机的无量功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一道文意分析概括题。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无量功德”,分点答题,再根据题干“一些百姓因为他的无量功德而将其作为隆重祭祀的对象”,可知应是为百姓民生着想的事迹,找到答题区间,事迹主要集中在文章2-5段,逐段概括出相关事件即可。例如:第三段建议帝王爱民为本,引导帝王清心寡欲,以天威警示帝王,劝其倡导孝道等,再如第二段他建议帝王禁绝杀戮,第四段劝谏帝王停止游猎,第五段在战乱中,他尽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参考译文】
丘处机,自号长春子。小时候,有相面的人说他以后一定能够成为神仙界的领袖。十九岁时,学习全真教。拜重阳王真人为老师。王重阳一见到丘处机,就非常器重他。金和宋也都派遣使者来征召他前往,丘处机都没有去。
巳卯年,元太祖让近臣带着诏书来寻访丘处机。有一天,丘处机忽然告诉自己的弟子,让他们快点准备行装,说:“天子的使节来征召我,我应该前往。”第二天,有(太祖使臣)两人来到,丘处机于是和十八名弟子一起前往会面。第二年,一行人被迫停留在山北,丘处机于是先安排马上表称谢,用真诚的言语来劝诫太祖停止杀戮。又过了一年,太祖派遣来催促的使节再次来到。丘处机于是从抚州出发,经历数十个国家,走了一万多里路,经过四年才从昆仑山到达雪山。见面之后,太祖非常高兴,为他安排的饮食和居住环境都非常严整。
太祖当时正在征讨西方,每天都打仗。丘处机常说,想统一天下的人,一定不能喜好杀人。等到太祖问他治理国家的方略时,丘处机就说要拿敬天爱民作为根本。太祖又问到长生不老的方法,丘处机就告诉说要把清心寡欲作为关键。太祖与丘处机的主张非常投合,于是赐给他虎符,并辅以印信文书,不直接称呼丘处机的名字,只称呼他为“神仙”。有一天雷声大震,太祖拿这个天象向丘处机问询,丘处机回答说:“雷,是天的威严的展示。人的罪过没有比不孝顺更严重的了,不孝顺就是不顺应天意,所以上天威严震动来警示人们。我好像听说国家中不孝顺的人多,陛下应该宣示天威,用这个来教导大众(孝顺)。”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癸未年,太祖在东山举行盛大的游猎活动,骑的马仆倒了。丘处机请见说:“上天的道义是爱护生灵陛下年岁大了,多次打猎,不合适。”太祖因此很长时间不再打猎。
当时元兵占领蹂躏中原,黄河南北地区遭到的破坏尤其严重,百姓经常遇上被俘虏或杀戮的情况,没有地方可以逃命。丘处机回到燕地,安排自己的弟子拿着文书在两军交战后招寻一些需要救助的难民。因为这个举措,一些被掳为奴隶的人有机会再次成为平民,一些快要被折磨死的人有机会获得新生,这样的人有两三万之多。中原的人至今仍然称赞他的这些功绩。丁亥年大早,丘处机为天下祈雨,约定三日内降雨,不久就应验了。六月,天打巨雷,下大雨,太渡池岸北面的水流入东湖,声音数里外都能听到,鱼鳖都离开了,池水随后就干涸了,同时北岸入水口的高堤岸也崩塌了,丘处机叹息说:“山要折断吗,水要干涸吗,我要和它们一起去了吧!”随后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名著阅读。
13. 阅读以下两则论语材料,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 )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12】子贡曰:“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A. “忠恕”是孔子待人“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是实践仁的重要方法。
B. “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恕”就是宽恕,原谅别人的错误。
C. “吾亦欲无加诸人”符合孔子的“恕”道思想。
D. “参”是指曾参,字子與,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14. 填空。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是因为________;“惧”是因为________。
【答案】13. B 14. (1). 父母长寿 (2). 父母年事已高
【解析】
13. 试题分析:B项,“‘恕’就是宽恕,原谅别人的错误”错,结合两则材料“恕”道应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填写“喜”与“悲”的原因。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其实这句话是教育我们要有两种心理:一种是因为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另一种是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做子女的怎能不忧惧。理解了这些,自然而然就可得出“喜”是因父母长寿,“惧”是因父母年事已高。
四、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5.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
③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
④________________,唯君图之。
⑤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⑥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⑦________________,约为婚姻。
⑧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⑩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怅寥廓 (2). 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③共其乏困 (4). ④阙秦以利晋 (5). ⑤为变微之声 (6). ⑥复为慷慨羽声 (7).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 (8). ⑧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9). ⑨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10). ⑩尤使我耳不忍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 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莱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16.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海是一个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的未知世界,面对它,进而让诗人产生认识它、走进它的激情,这种感觉和激情使诗人仿佛置身于“春暖花开”的季节。
B. 诗人写道“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超越尘世的物质享受,是永不停止的精神探求。
C.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是诗人对人们的美好祝愿。诗人又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明诗人在尘世中还没有找到他所希望的真正的幸福。
D. 在这首诗里,纯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未能遮蔽诗人对于“幸福”的抒写中的内在分离和矛盾。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有差距,但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诗人感到无比欣慰,已走出困境。
17. 诗歌中多次出现“幸福”一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幸福”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16. D 17. “幸福”包含的内容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代表世俗(现实)生活中的实在的、简单质朴(朴素平凡)的人生追求。幸福还包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代表的是超越尘世的物质享受,是永不停止的精神追求。
【解析】
16. 试题分析:D“但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诗人感到无比欣慰,已走出困境”错,其实诗人是在深深地思考追问探求,没有走出困境。
点睛: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7.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幸福”包含的内容。是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在诗歌中找到“幸福”这个词,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诗歌开头诗人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结合后面的诗句可分析出幸福包含“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再从“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可以概括出幸福包含“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等这代表世俗(现实)生活中的实在的、简单质朴(朴素平凡)的人生追求;最后从“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然在诗人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超越尘世的物质享受,是永不停止的精神探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
①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②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在1936年10月去世时,是不会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就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这样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
③玩物丧志,周作人抗战时期依附日本,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④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说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值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歆羡的目光中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⑤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这样一个“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国意味的时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做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杯黄土。
⑥鲁迅,不应该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注: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五四运动时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30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力主平和冲淡,恬静闲适,以致思想日超消极。
作者杨曾宪,学者,美学理论家
18. 下列对本文作简要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 周作人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是“玩文学”的行家和鼻祖。
B. 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C. 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阿Q在今天逐步走向富裕的中国仍以各种面目,在各阶层活得有滋有味。
D. 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E. 周作人与鲁迅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鲁迅高。
19. ①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②第二段“(鲁迅)是不会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就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的“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
20. 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答案】18. BC 19. ①鲁迅的战斗精神(文化的批判功能)已经被我们淡漠遗忘,而像周作人一样,对文化的消遣与把玩的态度在当今社会较为常见。
②参考答案:“前事”指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
“后事”指周作人在抗战期间曾依附日本,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20. ①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的重铸者。
②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受鲁迅的拷问,因为他对民族的某些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批判。
③我国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没有完成,毒害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
④我们需要培育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内容的考核。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A项,“是‘玩文学’的行家和鼻祖。”错,文中并未提到。D项,“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表述不全,原文是“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E项表述过于绝对。
19. 试题分析:①题目要求理解“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的含义。首先要分析划线句子,要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本句关键词是“鲁迅”“远去”“周作人”“走来”。结合下文分析可知,“鲁迅”指鲁迅的战斗精神或文化的批判功能,“远去”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遗忘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周作人”主要指他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来,而“走来”则是说今日提倡“玩文学”的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这样含义就不难理解了。②题目指出“前事”“后事”分别指代的内容。首先要阅读第②段,在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即“是不会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就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后联系上下句分析可知,“前事”是指指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而“后事”则指后来周作人在抗战期间曾依附日本,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点睛:对于句、段内涵题,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其次是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接着深入挖掘句与段中隐含的主旨义,这个主旨义主要涉及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最后要适当考虑句、段的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
20.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条陈述“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其实是一道原因概述题。首先在文中找到这句话,即文章的标题和结尾句;然后确定答题区间,区间是全文。解答本题首先在文中找到作者对此的相关观点,关注开头句、结尾句、以及议论抒情句。例如“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说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等。然后加以改写概括,选用恰当的句式表达出来即可,注意要分条列写。
第II卷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1.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茵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请以“__________把__________的门推开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答案】乐观把快乐的门推开
世界,太大,所以总有我们想不通的地方;人生,太复杂,所以总有我们捉摸不到的时候,也就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时候。自古以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而我们面对这些烦恼与困难的时候,为何不多抱着一些乐观的态度呢?
夏季来了,夏季的天总是很蓝很蓝,白云也很悠闲,夕阳,也十分美丽。曾记得有一次,傍晚时分,太阳失去了那刺眼的光,披上了一层朦胧、柔和的橙红色的光,它缓缓地降落了下来。落在天与山的相连的地方,远远望去,是那么的美。我不禁感叹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真可惜呀!”身边的朋友听了我这句话摇了摇头。我以为她认为夕阳不美,正想说,却不料朋友很坚定地说:“不,它不是因黄昏而逝,而是因为黎明而去,它是去迎接明天去了!”这句话,让我愣了好久,看着身边的朋友,她总是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或许就是因为乐观吧!
“它不是因黄昏而逝,而是去迎接黎明去了……”这句话在我心中牢牢地记住了。就好象黑夜一样,黑夜来了,并不是光明就消失了,而是光明就快来了。
如果每一天都只有白昼的光明,那谁还会那么期待光明,在黎明来临的那一刻,看着第一缕阳光微笑呢?如果每时每刻都有那么美丽的夕阳,那又怎么能看见那初生的朝阳撒下明天的希望呢?
人生,也如此。或许你会遇到困难,或许你的人生之旅充满着磕磕绊绊,但当你走过这些羁绊,克服这些困难时,不就更加快乐了吗?
所以,不要悲伤,不要难过,更不要放弃。每一种事物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每一种态度都有不同的结果。你看,尽管世界之大,千变万化,大地不都在开心的笑吗?
你看,花儿开了,是因为乐观面对风雨而坚强下来的,她在开心地笑;小树长大了,是因为他乐观地面对狂风暴雨而勇敢着,他欣慰地笑了;你听,小溪在唱歌,是因为他乐观地接受烈日的考验,成功地向大海汇聚着,他快乐地笑了……
只要乐观面对一切,世界生活便不再如此复杂,多一份乐观,你就会多一份快乐,来吧,用“乐观”这把钥匙打开“快乐”那扇门!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半命题作文。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是诗人和我富有哲理的关于开门的话。材料中列举了好多门,这些门我们都很熟悉,或具体或抽象,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例如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了,阅读把文学的大门推开了等。写作此类作文,我们首先要在材料的引导下,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例如乐观把快乐的门推开了;然后我们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可以写自己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到乐观带来快乐的生活,也可以从身残志坚的名人身上学到乐观面对苦难幸福生活的事例。总之用心生活,用脑思考,以我手写我心,真情表达。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都会在考场作又中溅起美丽的浪花。另外要求写的是记叙文,那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突出要点。本次作文的写作重点是你所填充的词语,写作时不能偏离重点。
点睛:本题是一则材料+半命题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多向发散法”来审题立意。首先要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例如乐观把快乐的门推开了;然后我们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然后以我手写我心,真情表达。另外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突出填充的词语这一重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