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平面镜成像》说课及教学设计[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4.2平面镜成像》说课及教学设计[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5-22 18: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4.2平面镜成像》说课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知识基础)本课是沪科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多彩的光》中的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二部分.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生现状( 认知基础、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学生刚刚学习过光的反射定律,对光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些了解。但是学生对光的了解大部分都只是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高度。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在复习上节课基本概念(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学法】
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⑵了解平面镜成虚象,了解虚象时怎样形成的
⑶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⑵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象的含义
⑶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手段: 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火柴、刻度尺、铁架台
教学过程:
环 节导入新课新 课葛 教 师 活 动引课:我们在照镜子时会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我们称它为你的像。新课: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实验:⑴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⑵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⑶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再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它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记下这两个位置。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第一次第二次根据实验数据总结:蜡烛像的大小与物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成的是虚象虚象: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结:1、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布置作业:作业纸 学生活动探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注意分析论证由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特点虽易记忆,但在应用画图时,学生们仍易将虚象用实线描述。须加强成像画图的练习。探究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虚像转换成为蜡烛,并且测出物距和像距比较顺利,得出结论后,学生认可程度较高。但是后面的观察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时,仅仅通过观察的方法来得出结论学生认可程度不高。所以我们及时将教案作了修改,增加了用两枝粉笔来做实验的探究环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一难点的突破,对于问题“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会不会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笔者摒弃了以往教师大包大揽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并不十分苛求他们发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将他们发言的要点罗列出来,大家来讨论修改,最后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PAGE
第 1 页 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