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及教学设计[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及教学设计[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5-22 18: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㈠整章分析:本章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音有关现象的观察,可以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喜欢物理,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利用简单的生活的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逐步形成利用手边的器材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价,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
㈡本节分析: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本节主要培养学生是用手编的学习和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生现状 声音知识学生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中已有所涉及,另外学生已具有必要的生活经验,但相关概念模糊,缺乏科学性认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快乐的少年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具备研究一些简单物理现象的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声音产生的规律;但是,他们的思维不很稳定,很难长时间的注意一件事情,因此需要不断的变换课堂手段,例如:观察思考、动手实验、互相交流等;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分辨出自然界一些简单的声音,如:海浪声、鸟叫声、汽车声等等;能够有意识的观察一些简单的现象;具备分析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过程,接此来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意识。
设计思路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服务,着重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使之初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从生活中来到社会中去的课改新理念,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可采用教师引导和必要补充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与原则。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试听音乐、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 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法选择 引导教学
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性实验探究与必要练习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纸片、乒乓球、烧杯、低音喇叭、抽气机、手机、玻璃钟罩、橡皮筋、钢尺、铙钹、鼓、土电话、收音机、竖笛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琴声悠悠,令人心醉,飞机轰鸣、火车鸣笛、知了刺耳的叫声让人心烦,可以说世界的精彩需要声音来装点,无声的世界是孤寂与落寞的。那么,面对声音的世界,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试听自然界中的音乐,感受生活,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目标实施 物理规律从生活中来
进行新课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过程】
1、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猜想与假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
⑴生活中的经验: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
⑵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青蛙、蟋蟀、蜜蜂的发声
3、 在讲解上述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声音与振动有关设计实验方案
发声物体微小的振动难以用肉眼看到,需要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观察
实验一: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实验二:感受手敲打桌面发出声音的原理
实验三:手握发声的音叉,声音即停止
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活动:观察典型实验,根据猜测利用身边物体自主设计实验并实施,
交流讨论动手新实验体味结论 视觉冲击强化认识 (教师低音碎纸)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物理规律
【应用】
利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应用一: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
应用二:人只有在呼气的时候才发声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观察分析
培养目标:巩固结论 物理从生活中来回到社会中去
(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师问:发声体并不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发声体和耳朵之间只有空气这种介质,声音的传播是不是与空气有关,物质形态分为气、液、固态,声音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液、固态来传播呢?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一:用抽气设备抽封闭的玻璃钟罩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玻璃罩内的手机发出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二:水中的收音机
实验三:听到轻扣桌面的声音
实验四:土电话悄悄话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⑴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⑵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加油站补充课本分析
学生活动: 猜想、 参与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讨论分析课本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培养目标:培养用身边的生活用具进行物理实验的习惯
培养从合理的推理中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应用】
1、 贝多芬耳聋后如何听到声音(穿插讲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 看家狗睡眠时为什么把耳朵贴在地上
3、 钓鱼的人从不聊天,也不喜欢别人在身边走动
4、 总结得出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简述讲解天坛回音壁 思考 抢答 交流 讨论
自学、掌握回音新知识
培养目标:培养从合理的推理中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1、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告知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讨论发言这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练兵场3进行自测
自我检测巩固所学,师生间,生生间进行互评
三、 作业布置与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引入新课,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达到了设计的目的。三个演示实验目的明确(第一个:给学生方法“领学生过河”;第二个:学生自己找方法“学生试探着过河”;第三个:比赛回答问题,“争抢着过河”),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效果良好。关于“真空中不能传声”一部分的处理(先设计实验后解决实际问题),既锻炼了实验能力,又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箭双雕,效果比较不错。
2、由于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生们还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例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等,这些能力的欠缺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一个物理老师,不仅要和学生探讨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将作为我永远的努力方向
3、课件的引导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有机结合使本节课无论是在时间搭配还是在知识的张弛的学习中都发挥了积极而又关键的作用,实验的冲击性的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最高兴奋点。
声的世界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
⑴声音是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⑵ V固 > V液 > V气
在通常情况下,在空气中V声=340m/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