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物质的特牲(整章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物质的特牲(整章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4-23 18:06:00

文档简介

科学     第2节 汽化和液化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林俊妮 【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2、借助实验分析液体的蒸发的三个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次来解释相关的现象。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4、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并叙述沸腾的特点。5、理解沸点的概念,能说出一ATM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的两种方法和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放热,及液化的应用。【重点难点】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三个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教学过程】▽▽▽▽▽▽▽▽▽▽▽▽▽▽▽▽▽▽▽▽▽▽▽▽▽▽▽▽▽▽▽【引入】用“酒精棉花”在黑板上写“汽化”两字。举例:P125之后问,黑板上的字怎么不见了?——变成气态了——>>>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一、汽化的两种形式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讨论】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实例来得出。) (1)液体的温度 越高 (2)液体的表面积 越大 蒸发越快 (3)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 越快 补充实例说明,人们利用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来加快或减慢蒸发。 【例】农民在收割后,把谷放在通风的操场上太阳底下摊开来晒,然后隔段时间会把谷去翻翻,这里面用到了哪些原理? 还有:水在火炉上烘 水倒在盆中比装在杯中没的快 酒精擦上,用嘴吹……,书上P126的三个例子。 然后插上水,哪个感觉更凉快?(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分别用水和酒精写蒸发两个字) 得出结论:酒精蒸发的快,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 刚才我们感觉到擦上酒精后手感觉凉凉的,能说明什么呢? 液体蒸发要吸热,下面就通过实验来证明。【实验】P127酒精蒸发实验。可以观察到温度先下降(蒸发吸热),后上升(蒸发完了,回到室温),让学生说明原因。补充:干温度计,用书扇,温度 不降 湿温度计,用书扇,温度 下降 说明水蒸发时降温所致。综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吸热的原理,结合生活蒸发给我们的好处和坏处。【例】风吹蒸发快,洗完澡,冷,电风扇夏天吹,凉爽。 狗吐色头,增大接触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来加快散热。 【小结】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蒸发要吸热。 2、沸腾 【实验】P128(从温水开始加热,节省时间) 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1、沸腾前,水温升高,沸腾时,水温不变,同时有大量蒸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蒸气。(这里让学生描述时越详细越生动越好) 2、归纳:(都可从实验现象中通过提示让学生归纳出来)(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沸腾,但不升温。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3)液体沸腾时,虽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3、沸点的概念及几种液体的沸点: (1)注意:都是在一标准大气压(atm)下的 (2)水的沸点,1ATM下,100℃,其他物质见P128的表 4、低沸点物质的用途:冷冻治疗。(原理见P129) 【讨论】蒸发和沸腾(汽化的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并且都要吸热不同点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2在任何温度下进行3比较缓慢1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3剧烈汽化影响因素1液体温度高低2液体表面积大小3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影响沸点的高低二、液化 【引入】P129 朝桌子或窗户嗬气,可以看见上面有小水珠出现。天气冷的话朝空气中吐气,可以看到“白气”,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水蒸气看不见的。【实验】水蒸气液化。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温 【实验】 (2)加压(压缩气体的体积)【乙醚液化实验】 日常应用: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等 2、液化放热:水蒸气冒出上方,放手感觉烫。冰箱后面会发热等。阅读研究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和卫星的温控技术,P131。 3、“白气”问题 P131 讨论 (1)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还是比较高,不会明显液化。 (2)水蒸气变成水珠液化要放热,所以,要更烫。【小结】 汽化(吸热) 液态-――――-- 气态 液化(放热) 汽化方式: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沸腾(沸点的概念) 液化方法:降温和压缩气体 三、课后练习▽▽▽▽▽▽▽▽▽▽▽▽▽▽▽▽▽▽▽▽▽▽▽▽▽▽▽▽▽▽▽【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3科学     第3节 升华和凝华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林俊妮 【教学目标】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2、能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重点难点】升华、凝华的概念及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教学过程】▽▽▽▽▽▽▽▽▽▽▽▽▽▽▽▽▽▽▽▽▽▽▽▽▽▽▽▽▽▽▽【引入】复习回顾: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问:物质能否直接从固态和气态之间转化呢?一、升华与凝华 【实验】碘升华,凝华实验 注意:这里用碘升华的实验仪来做,做实验的时候,为了让上端冷却下来的效果好一点,可以在上面稍微放点水,但一定要主要不要流下来,不然爆炸很可怕的。得出: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请举例说明—— 请学生回答:熔化、汽化时的吸热情况和凝固、液化时的放热情况,引出 升华需要吸热(如用干冰升华吸热,冷藏食品) 凝华需要放热( 举例:发黑的灯泡。 二、云、雨、雪、雾、露、霜 ——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云、雨、雾、露——水液化 雪——水凝固 霜——水凝华 【读图活动】P135,描述降水形成的过程,同时推测其他云、雨、雪、雾、露、霜形成的过程。 雾天需要注意的问题。 【讨论】P136 课堂练习 三、物质的三态变化图见书上一章小结里面 做题目时先要确定是从什么态到什么态,然后再进行分析。▽▽▽▽▽▽▽▽▽▽▽▽▽▽▽▽▽▽▽▽▽▽▽▽▽▽▽▽▽▽▽【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2科学     第4节 物质的构成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林俊妮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方法。【重点难点】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对分子涵义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通过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建立分子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方糖,糖粉,水,酒精,空气清新剂,烧杯三个,量筒二个,胶头滴管一个,玻璃棒一根,放大镜一个,一次性针筒二个。(以上器材每个实验组一套)【教学过程】▽▽▽▽▽▽▽▽▽▽▽▽▽▽▽▽▽▽▽▽▽▽▽▽▽▽▽▽▽▽▽[引入]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请你以植物为例,说明细胞是不是可以再进行分解?(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等。)如果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从中榨出甘蔗汁。然后又可以将甘蔗汁分离成蔗糖和水。甘蔗汁来自哪?这个事实能为我们认识细胞提供什么信息?(甘蔗汁是含有蔗糖和水等物质,说明细胞含有多种的物质。) (该问题需要老师引导)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课堂小实验]课本中观察蔗糖实验用放大镜观察方糖或糖粉,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这些蔗糖小颗粒是否可以再分?(有的说可以,有的可能会说不可以)可以从糖是甜的,糖水也是甜的引入到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称为分子的微粒存在。分子这种微粒是很小的。[新课]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有什么基本性质?[媒体展示] [配音]我们是分子,我们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因此,你们用肉眼是看不见我们的,但是借助科学仪器却可以看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放音]这就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照片上的一个白圈表示一个苯分子。这是放大20万倍。如果用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相比。结论1: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投影图片](1)一辆空自行车,学生观察自行车后轮胎;(2)一人骑上自行车,学生观察自行车后轮胎。[观察分析]轮胎为何变扁?(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间隔变小,所以轮胎变扁。)[体会实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或豌豆和大米混合实验[讲解]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物质有三态变化,都可以从它得到解释。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时,物体就发生膨胀,这种间隔在遇冷时减小,物体就发生收缩;如果这种间隔很大,物质就呈气态;如果较小,就呈液态或固态。结论2:分子之间有间隔[实验] 喷洒空气清新剂,稍待,闻室内空气的气味。[图片] 溴分子的扩散以上现象说明分子的确不停运动。[实验]液体扩散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结论3:分子总是不停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三、课后练习▽▽▽▽▽▽▽▽▽▽▽▽▽▽▽▽▽▽▽▽▽▽▽▽▽▽▽▽▽▽▽【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2科学     第6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林俊妮 【教学目标】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别这两种变化的依据。知道物质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别这两种性质的依据。通过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的方法。学会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合乎科学的结论,同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重点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教学准备】酒精灯,烧杯,镊子,鸡蛋壳,盐酸,硝酸银,氯化钠,石棉网,试管,砂纸,火柴,镁带,蜡烛,生锈的铁钉,磁铁,澄清的石灰水,塑料吸管【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物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总处于变化之中的,如铁生锈、汽油挥发、水果腐烂等都体现了物质的变化。举例说明,我们仔细观察下列常见现象的变化。分为两组,加以分析,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做几个小实验让学生加以判断:1、纸撕碎;纸点燃 2、鸡蛋壳放入盐酸中3、镁带有白、有黑是为什么?点燃有什么现象产生?产物有什么不同?4、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 5、蜡烛掰断;蜡烛燃烧,上面罩干燥的小烧杯,再在上面罩有澄清石灰水附着的小烧杯 6、硝酸银中滴加氯化钠分析讨论:1.以上实验中,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从物质变化看有什么特点?物质的变化有那些形式?有的实验中物质状态、形状等变化,无新物质生成。而有的实验中一种物质变成其他物质,并伴随着放热、发光等现象。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以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产生为依据把这些变化整理分析。结论:物质的变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3.有这些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举例说明。有这些现象出现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分析讨论:1.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是同一个概念吗?什么是物质的性质,举例说明。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2.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联系?举例说明。有些性质不需要物质变化就能表现,如物质的颜色、光泽、现有状态、软硬程度、气味等。有些性质必须通过变化才能表现,如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晶体的熔点、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等。3.必须通过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晶体的熔点等不需要物质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等只有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结论]根据以上标准,可以将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种: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沸点、熔点、凝固点、硬度、密度、发光、发热等。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化学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板书]第七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质的变化依据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物质的性质依据性质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沸点、熔点、凝固点、硬度、密度、发光、发热等。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3科学     第1节 熔化和凝固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林俊妮 【教学目标】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不同。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3、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能说出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4、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图像,根据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重点难点】这节课关键是实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控制水浴的温度在60℃左右。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画出的熔化的图像,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在晶体熔点的比较中,应多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过程】▽▽▽▽▽▽▽▽▽▽▽▽▽▽▽▽▽▽▽▽▽▽▽▽▽▽▽▽▽▽▽引入:图片和词组  小冰块、岩浆、松香、铁、酒精、铁水、蜡烛、玻璃、雪花、固态酒精、雨、海波(又名“大苏打”)大家见过这些物质吗?(说出物质的状态:固、液、)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情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1、熔化和凝固:我们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1)冰在受热后会熔化成水,水在一定温度下又会结冰;(2)铁在高温下会变成铁水,铁水在冷却后又会变成一定形状的铁片或铁块师:大家从这些例子当中肯定联想到一些问题:想问吗?生:……师:就大家提到的某些问题和课堂上现有的仪器,今天我们来找一下有关答案,没能研究出来的问题同学们回去商量一下,怎样也有可能把它们研究出来。 出示: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试管、表、海波、松香、火柴 并从下往上安装,边有关介绍实验:固体熔化实验(对照组:海波和松香) 注意:边仔细观察,边随时把温度记录到表格中(在温度接近48和40摄氏度时提醒学生分别注意观察海波和松香的变化现象,在熔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介绍表格和图像的转化及各自的特色实验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绘制图表(折线图:显示某一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变量而变化的)理解图表:看清所有文字信息课件:分析图表展示的含义http://longzquan.vip./wlkj/c2kj/jthfjt.htm ( http: / / longzquan.vip. / wlkj / c2kj / jthfjt.htm )水平段:海波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熔化,而且在此过程中海波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倾斜段:松香不断吸热熔化,温度上升学生总结:原来,固体根据它们熔化时候的特点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2、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像硫代硫酸钠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  非晶体: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师: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生:相同点,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不同点:(1)晶体只有在达到一定温度时才熔化,而非晶体是边升温边熔化,即没有这一定温度的限制(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却没有升高,而非晶体在此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师: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不同的晶体 熔点不同:比如冰的熔点是(    ),铁的熔点是(   )金的熔点是(   )固体酒精的熔点是(    )(介绍几种晶体熔点表查找) 师:晶体有一特殊现象:在晶体从固体转化成液体的过程中,被吸收的热能用于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的增加。但让物质的温度不上升。量变引起质变。3、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4、熔点的应用:讨论练习2▽▽▽▽▽▽▽▽▽▽▽▽▽▽▽▽▽▽▽▽▽▽▽▽▽▽▽▽▽▽▽【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2科学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林俊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信息搜集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2.通过小组共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重点难点】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演示蔗糖的溶解,引入课题。2.学生随堂实验: 顺序过程实验1实验2问题将6满药匙蔗糖放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加热或加水能使实验1中没完全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吗?实验检验注意: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注意:加热的方法。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探究 “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 由实验提出问题:在实验中大家为什么要用玻棒搅拌?(使溶解加快)除了搅拌可能加快溶解的速度外,当水的量和蔗糖的量一定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学生:加热、蔗糖颗粒变小等)那么,影响蔗糖溶解快慢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根据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2.建立假说: 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提出问题怎样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建立假说猜测1:搅拌可能会加快蔗糖的溶解 。猜测2:热水中比冷水中可能更快溶解。猜测3:颗粒变小可能会加快溶解。设计实验分组讨论3.实验检验: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目的检验搅拌是否会加快溶解。检验在热水中是否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检验颗粒变小是否使溶解加快。条件控制两杯水的体积、温度相等,蔗糖的质量、粗细相同。溶解相同时间。两杯水的体积相等,蔗糖的质量、粗细相同,都不进行搅拌。溶解相同时间。两杯水的体积、温度相等,蔗糖的质量相等,都不进行搅拌。溶解相同时间。学生实验实验结论交流评价得出结论搅拌能够加快溶解。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颗粒变小使溶解加快。 指导学生填写上表,解释条件控制的重要性。(对比实验必需满足的条件)4.交流评价:小组汇报,对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得出结论:(1)搅拌能够加快溶解。(2)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3)颗粒变小使溶解加快。 学生谈谈上了本课后的收获。三、进一步的研究: 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如果水和蔗糖的质量不限定,你还能作哪些猜测,为了检验这些猜测,你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