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 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 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 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答案】C
........................
点睛:不结盟运动最初成立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不结盟运动斗争内容的转变,也是当时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
2. 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
①日本处于美苏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
②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遏制中国的国际影响
③蒋介石政权的垮台,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
④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日本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战后美苏两国的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盟友。①③④正确;②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可以排除。故选C。
考点: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点评: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有:
①“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②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③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
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⑤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 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有下列宣言:“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的基础。”这次国际会议是
A. 亚非会议
B. 中印外交会议
C. 日内瓦国际会议
D. 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易用排除法。亚非会议和日内瓦国际会议发生在1955年,排除AD。中印外交会议发生在1953年,排除B;故选D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成立,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世界多极化趋势等需要掌握。
4.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 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了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正谋求政治上的相应地位。
5.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不结盟运动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洲联盟
【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6.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 两极格局瓦解
B. 军事力量出现多极化
C. 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D. 经济出现多极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说,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正是经济领域多极化的反映,答案为D。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会用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解答实际问题。
7. 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 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 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包括了欧亚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并非区域合作,A项不合题意;C、D项太夸大其作用,不合题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正当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使国际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B项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8.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 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D. 冷战局面出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同两个对立阵营”指的是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政策,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选B。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9. 在1970—1980年间,联合国安理会应其成员国要求召开了129次会议,其中有111次会议是不结盟国家提议召开的,占总数的86%。在一国一个表决票的联合国大会,不结盟运动国家所拥有的表决票超过总数的1/2,接近2/3多数,它对联合国大会各项决议的通过与否,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上述材料表明
A. 不结盟运动正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B. 美苏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C. 不结盟运动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D. 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不结盟运动国家所拥有的表决票超过总数的1/2,接近2/3多数,它对联合国大会各项决议的通过与否,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说明不结盟运动正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对国际事务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答案选A,B C 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在1970—1980年间”不符,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成为国际格局的正式标志,同时19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高考对不结盟运动的考查主要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产生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对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应当有一定的了解: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10. 欧洲联盟的形成,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它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 欧洲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
B.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
C. 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
D.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共同体
【答案】B
【解析】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11. 《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A. 接受马歇尔计划
B. 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 加入了世贸组织
D. 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对自身进行“修补”指的是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等;而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具体体现则是建立欧洲共同体。故选B。
考点:欧洲共同体的影响。
点评:欧洲共同体成立对欧洲影响: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12. 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却走向合作,这说明了
A. 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出发点
B. 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 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 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主要阐述了德法关系由仇恨到合作这种现象,尤其是合作说明的问题是什么,法德两国在近代历史上彼此战争不断,但双方都不是赢家,因此战后两者走向联合自强的道路,以追求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答案为A。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德法关系发展历程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得出理论认识。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得出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 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社会动乱
C. 二战后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实际上强调的是外界对欧洲的威胁或控制。A和B阐述的是欧洲本身的情况,都不涉及外界的控制,排除。就D项阐述的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这一现象而言,欧洲也是其加强过程中的主要助推力,欧洲没有收到外界控制,所以答案为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的认识和掌握,考查的是分析和理解能力。
14. 导致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有:
①美国的霸主地位愈加稳定
②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④苏联日益陷入困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在政治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开始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①与史实不符可排除,故选C。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点评:在这几年的高考中,世界格局演变一直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演变原因的分析及多极化中西欧和中国的内容。试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较大。在复习时特别注意“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特别是近两年高考突出考查了“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及影响”等相关知识。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关于“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的考查应重点关注上述变化。
15. 2011年7月22日,欧盟领导人召开紧急峰会,讨论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方案。峰会公布的最新草案显示,各国已就新的希腊救助达成一致,这进一步消除了市场对欧元区的担忧情绪。以下对欧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各国的联合初衷是为了加强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
B. 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
C. 对当今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冲击美国单极企图的重要力量
D. 2001年欧元的正式启用使欧洲的联合再次迈出关键步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导致西欧经济的衰落,寻求经济的联合是最初的目标,前身是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欧元正式问世是在1999年,开始流通是在2002年,因此A、B、D三项均不正确,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中重要的一极,极大地冲击了美国霸权地位,故选C项。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
16.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 货币一体化
B. 国家一体化
C. 经济一体化
D. 军队一体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欧洲人的观念之所以改变,从根本而言最主要是欧洲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尤其是欧元发行以后,极大的缩减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距离,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BD项是建立在C项之上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一体化
17. 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演讲中称:“今后日本作为国际国家应同经济力量相称地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 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日本的关注
B. 经济实力增强使日本政治诉求提升
C. 日本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
D. 日本已经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审题时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83年”,此时的日本已经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材料信息日本“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反映了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的诉求,故选B。
18. 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不包括
A. 利用美国扶植
B. 制定可行政策
C. 发展教育、科技
D. 利用战争机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联系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可知,A.利用美国扶植、B.制定可行政策和C.发展教育、科技,是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D.利用战争机遇,这一项仅有日本符合德国不符合。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9.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步骤。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C.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 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促进了西欧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ABC三项排除。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西欧各国依然是一些主权国家,他们之间依然存在矛盾。故此题应选D项。
20. 196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批评越南战争是“一个伟大国家蹂躏一个小国”的“可憎”的战争,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 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确立
B. 欧洲共同体的实力发展
C.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
D. 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967年欧共体成立,壮大了欧洲的力量,主张推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也反映了多极化的增强。故选B。A项错误,美国霸权地位是在战后确立的;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多极化格局到今天尚未建立。
考点:多极化趋势
点评:战后依据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两极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逐渐地谋求世界大国的地位,欧共体在外交上也逐渐的倾向独立自主,这些都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非选择题
21.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材料一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材料二西欧、日本、美国的力量对比
材料三
(1)观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子弹摧毁过的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
(2)材料二、三反映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美国扶植;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
(2)因素:日本和欧共体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联系史实回答即可,美国扶植;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等。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促进多极化的因素有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考点: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
点评:数据材料和图片材料的解读方法。
数据型材料: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图片型材料:注意围绕图片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观察图片内容,特别是带有文字的图片;注意图片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片内容所反映的史实。图片型材料一般有历史地图、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等几种类型,其解题关键是“里里外外,看清注解”;注意历史特征明显的细节,如什物、着装等等。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西方七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981~1987年
日本
8.0
4.9
3.8
美国
3.3
3.9
2.8
2.7
联邦德国
7.3
4.6
2.8
1.5
法国
4.8
5.6
3.7
1.6
英国
2.8
2.8
1.9
2.5
意大利
5.5
5.7
3.1
2.1
加拿大
4.0
5.2
4.2
3.1
——世界银行《世界统计表》
(1)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材料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答案】(1)内涵:欧洲丧失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优势;欧洲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欧附属于美国;东欧受制苏联。
(2)特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态势,但经济仍然发展,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从时间段来看,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七十年代以后经济进入“滞涨”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优势:运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
【解析】(1)从材料“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可以得知“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2)从“西方七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以得出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从纵向来看,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态势,但经济仍然发展,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从横向来看,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七十年代以后经济进入“滞涨”时期。从经济格局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
点睛:图表分析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双重比较,从比较中找出数量的变化,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2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六国在什么时候走向联合?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2)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西欧国家的联合组织名称分别是什么?简要概述走向联合的趋势特点。
(3)根据材料二、,阐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当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无力单独与之抗衡,为了欧洲国家自身的利益必须联合。
(2)1967年正式建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名为欧盟。国家数目逐渐扩大、领域扩大深化。
(3)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解析】(1)第(1)小问依据所学回答西欧走向联合的时间。第(2)小问从材料“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并结合二战后的时代特征,从世界政治格局与西欧的实力等方面来分析。
(2)依据所学回答西欧国家的联合组织的名称。走向联合的趋势特点从国家数量、联合领域、程度等方面来回答。
(3)依据所学从美国、日本、西欧三方面来回答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撕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经济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确立了分析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三亿多“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
——摘编自书刊有关资料
回答:
(1)材料一说:“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指出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3)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答案】(1)拿破仑帝国与法西斯德国都企图独霸欧洲。都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和强权统治的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2)原因: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弱,难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控制。目的: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治实力。
(3)特征: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一体化。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近现代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希特勒都曾经试图统一欧洲,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他们的努力都因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失败;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和“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分析出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是,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弱,难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控制。目的为,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治实力;第(3)问,联系史实可知,欧洲联合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一体化。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考点:欧洲的联合
点评: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②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③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④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⑤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⑥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持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宣布,“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这种变化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二战后初期,西欧的国际地位下降,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从美国控制西欧到平等的伙伴关系。
(3)动摇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出现。
【解析】第(1)问,从材料“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可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2)问依据所学可知战后初期西欧衰弱,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依据材料“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可知六七十年代西欧崛起倡导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第(3)问,联系所学可知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动摇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