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中考探究问题专题[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06年中考探究问题专题[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2-15 11: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问题专题
探究能力重点为:①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和提出假设能力 ②控制变量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③信息资料的处理、应用和表达能力 ④方案评价能力
1.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1.1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应重点放在对探究问题敏锐性的把握,以正确把握探究问题的核心。
例:右图所示的密闭装置,一株植物和一支蜡烛放
在透明钟罩的底部。假如减少钟罩中的CO2量,同
时增加钟罩中的O2量,点燃蜡烛,蜡烛燃烧1分钟
后自行熄灭。三天后,蜡烛被一个电装置重新点燃,
并在熄灭前燃烧了1分钟。
请据图回答这个实验回答了下列哪一个问题( )
A、是否植物所有的部分都吸收CO2,释放出O2
B、植物是否需要阳光才吸收CO2和释放出O2
C、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对空气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
D、植物吸收的CO2的数量是否大于释放的O2的数量
1.2提出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2: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菌种经无菌操作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铁,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见图)。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A、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 B、培养基对平茹生长有什么影响
C、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3提出假设的能力
例:如图,在吸滤瓶内的湿润泥沙中生长着健壮的小麦三叶期幼苗。从上边导管通入二氧化碳,通一会儿后,将气球紧包在吸滤瓶的侧管口,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使气球膨胀起来,然后用弹簧夹住上面的橡皮导管。将吸滤瓶放在强光下晒5-6小时后,准备好集气装置,插入橡皮导管,松开弹簧夹,气球自然回缩,将气体排入集气瓶中。再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火焰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关于该实验的假设,下列最为恰当的是( )
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
B、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D、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 控制变量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控制变量实验:如果我们假设影响事物本质或规律的因素有N个,在研究过程中控制其中的N-1个,确定其中的1个为研究对象,改变其数量,通过比较,发现是否影响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而明确该因素与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线性、非线形或无关性
例:如图,选一盆银边天竺葵(取叶边缘呈白色的种),预选放在黑暗中48小时,再将叶片左边用黑纸夹住,然后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4小时,再取下此叶片并用打孔器分别在该叶片的不同部位取下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片,放在酒精溶液中加热脱色,再放入清水中漂洗,取出后
再加碘溶液。
(1)将植株放在黑暗处48小时的目的是_____ ____。
(2)A、B、C三个圆片能变蓝色的是_______ ____。
(3)比较A、B,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B、C,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实验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
(6)若要进一步证明此生理过程需要水,采用的主要措施是什么?________。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控制变量实验进行教学,如“燃烧条件”、“焦耳定律”、“铁生锈的条件”、“ 影响蒸发的因素”、“影响摩擦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等实验研究,“比热、速度、密度、功率、电功”等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教学,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能力。
3. 信息资料的处理、应用和表达能力
3.1图像信息
例2: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有着各种联系,
包括种群之间或种群内部。如图表示鹞鹰对不同
鸽群进行攻击时成功的概率。
(1)根据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独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抓住概率小
B、鹞鹰攻击较大的鸽群时更容易成功
C、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
D、攻击成功的概率与鸽群数量成反比
(2)某科考队员在野外调查时,发现鸽子一般是成群结队,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看到了上图后恍然大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 。
3.2数据信息
例:表是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时得出的数据表1、2数据:
表1: 表2:
电压(伏) 电阻(欧) 电流(安)
4 10 0.4
4 20 0.2
4 40 0.1
电阻(欧) 电压(伏) 电流(安)
20 2 0.1
20 4 0.2
20 6 0.3
从表1数据可得出结论 。
从表2数据可得出结论 。
3.3实验现象信息
例: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对校园环境中各处细菌数量进行调查:
样品采取:取三支标有①②③号码的洁净的试管,①号放在教室,②③号放在校园草坪上,经过1小时后密封取回。
细菌培养:将①②号放在200C的环境中,③号放在250C的环境中,培养几小时。
检验;往三支试管中滴入亚甲基蓝,结果发现①号试管最先褪色,③号试管其次。
根据上面调查结果回答:
(1)在_________环境中细菌含量较多。
(2)③和②试管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观点你不赞同的是( )
A、公共场所细菌含量较多 B、细菌的繁殖与温度有关
C、多进行户外活动有利于健康,因为户外没有细菌
D、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食物容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能力的培养
4.1价值能力的培养
例如:某公司正在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制造厂,利用食盐溶液电解后产生的氯气作为主要产品,同时产生的烧碱和氢气作为副产品,从中获利,下图给出某镇的部分地图及有关资料
试问:你应该在何处选择作为公司的建厂地点?
4.2对研究方案评价能力的
例:有如下一个假说: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解释为是由于它们内部水分散失所致。下图所示的是两个试图验证该假说的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能验证该假说的情景是 (填“Ⅰ”或“Ⅱ”)
(2)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
课堂练习:
1、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作氧化剂、消毒杀菌剂和漂白粉等。在较低温度和少量催化剂(如MnO2)
条件下,它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和水。试回答:
(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实验室里用过氧化氢代替氯酸钾制取氧气,可采用实验室制取________气体的反应装置,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支试管,1支试管放入少量切成细条的新鲜土豆丝,分别向2支试管注入30%的双氧水,发现放入新鲜土豆丝的试管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插入_____________的木条,木条复燃。而另一试管无明显现象。取出土豆丝,发现土豆丝的质量和性质都没变,这证明了土豆里有一种生物酶能起_______(填“氧化”“还原”“催化”或“吸附”)作用。
2、下表是人类血浆、原尿和终尿的主要成分表:
成分(%) A液 B液 C液
含水质量分数 95 90-93 97
蛋白质质量分数 0 7-9 微量
葡萄糖质量分数 0 0.1 0.1
尿素质量分数 2 0.3 0.03
尿酸质量分数 0.05 0.004 0.004
无机盐质量分数 1.3 0.72 0.73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液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 ____;B液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液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液中尿素、尿酸、无机盐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B、C液,这是因为肾小
管的________作用的缘故。
(3)根据尿素含量,求算A液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尿素的化学式为
CO(NH2)2)
3、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供给情况、气孔开闭情况等有关。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所以在光照增强时,光合作用也随着加强。但是,当光照增强到一定限度,即达到光饱和后,
光合作用就不再加强了。右图是某晴朗的夏日,
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在白天的变化曲线图,
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横坐标表示时刻。
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1)从6点到10点左右,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10点左右到13点左右,光合作用强度发生变化的原因,除了达到光饱和外,还有一个更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5点左右到18点,光合作用强度减弱的原因又是_____________。
4、如图装置,A、B、C三个试管中A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潮湿种子;B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干种子;C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经高温处理过的种子。在三个试管中分别插入三个温度计,然后将三个试管放在室内一段时间。
(1)A与B装置中的温度计示数较高的是_____,说明植物呼吸作用时_______能量(放出或吸收);同时说明潮湿的种子比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要_______(填“强”或“弱”)。
(2)C装置的温度计的示数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______。
(3)这个实验属___________实验。
  

5.下图是对“长江水系”调查后得出的相关资料: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1998年,长江流域6次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给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从上图可知,一方面是因为长江沿岸大量森林的过度砍伐,使森林覆盖率___________,导致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比50年代________;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加快,导致湖底淤积,储水能力比50年代________,分洪量减少。
(2)调查发现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表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绝不能以破坏_______________为代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装置结构,第一次往锥形瓶中装入一定量的
清水和小球藻,第二次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锥形瓶中装入同样的清水和
小球藻,外加入几粒尿素,试管内装的是同样的澄清
石灰水。
(1)将这两组同时放在强光下照射一定时间后,比较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将它们放入黑暗的房间内一定时间后,试管内会_________________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是证实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取一个大烧杯装入大半杯水,烧杯内放入一些金鱼藻,并通入一定量的气体a,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漏斗罩住金鱼藻,然后将盛满水的试管倒置于漏斗上,过一会儿,试管内有许多气泡产生,管内液面降。根据这一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气体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通入气体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试管内的液面处于图示位置时,试管内的气体压强_____
外界大气压强(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试管内的气体可用__________来检验。
(5) 欲达到该实验目的,装置必须置于有___________的环境中
8、某同学学习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后,动手设计了一个实验进行证实。他将三粒大豆种子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_______________(填“探索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A、B、C三粒种子中,只有B种子萌发,这说明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要证实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还必须设计一个实验装置(乙),若你手中只有一粒大豆种子,则种子应系在______(填“a处”、“b处”或“c处”),(乙)装置起______作用。
(3)大豆属于被子植物,大豆种子是由子房中的__________发育来的。
试管
磁铁
培养箱
情景Ⅰ
胡萝卜
塑料袋
电风扇
盒子
情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