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24 14:1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北宋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学习过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
北宋建立:
1.( )年,后周大将( )在( )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 ),史称北宋。21cnjy.com
2.宋太祖及其后继者按照(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1·c·n·j·y
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上:解除( )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在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官;州县长官实施( )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化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1·世纪*教育网
4.结果:使( )空前强化,皇权大大加强。
(二)探究思考: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主要有哪些?这些举措对北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www-2-1-cnjy-com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的武将专权
2.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 )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该政策扭转了( )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 )和(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2-1-c-n-j-y
(二)合作交流: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政策的实施有什么弊端?
三.课堂小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知识网络结构图: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军事:“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压抑武将,文臣统兵,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图片识记:
巩固检测:
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形( )
A.农民起义 B.外戚夺权 C.内部改革 D.武将兵变
2.北宋时期设置的转运使的主要职权是( )
A.行政决策权 B.军事指挥权 C.财政税收权 D.检举弹劾权
3.北宋欧阳修曾说:“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 )
A.武将地位较高 B.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
C.注意防范武将 D.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
4.“千秋遗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发生于( )
A.960年 B.961年 C.962年 D.963年
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从集中军权开始,其原因不包括( )
A.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需要 B.他本人经历的切身体会
C.对前朝历史经验的借鉴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6.某班的儿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在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皇帝同姓)。”你知道李涛所指某朝是指(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下列哪一官职是在北宋时期开始设立的( )
A.刺史 B.县令 C.节度使 D.通判
8.“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21·cn·jy·com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9.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www.21-cn-jy.com
(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巩固检测答案:
1.D 2.C 3.C 4.A 5.D 6.C 7.D 8.D 9.C
10.(1)赵匡胤。960年。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21教育网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