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4 16:01:19

文档简介

1.邓稼先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重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创境:
多媒体(图片)显示1964年10月,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图片。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彩,再次让炎黄子孙欢欣鼓舞,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那么,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呢?请铭记这样一个大写的名字—邓稼先。
二、课前热身
由学生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事迹(多媒体出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画像)
三、整体感知
1、在读课文之前,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注意勾画圈点、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各大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略)
4)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教师板书)
四、问读探究
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有了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还会有一些疑惑,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就文章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2)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为什么?
4)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五、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
1.揣摩精妙词语。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标示出来,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_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
2.揣摩精妙语句。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手法、结构特征。
教师提示: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形象性的文学作品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美趣。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出色,张扬个性,让鉴赏成为自己的事。希望以后再接再厉,让学习呈现独特的个性,让课堂绽放七彩的花朵。
六、体验与反思,畅谈学习感受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针对形式来谈。如“你认为邓先生的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邓先生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如“文章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文章,有新意,你有尝试的想法吗?”,如“作者丰富的人文素养、开阔的眼界和胸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走近大师,你悟到了什么?”等等。
学生自己发言,畅谈学习感受,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也有反思。
七、整合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信守我们心中的诺言,让自己更出色,让人生更富有,让生命更有价值。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 小练笔: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要求:字数在600字左右。
【课后反思】《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改革应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邓稼先》阅读复习题
(一)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明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的大意。
(1)马革裹尸: (2)热泪盈眶: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家喻户晓:
2.选文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如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3.杨振宁先生在写邓稼先时引用唐代散文《吊古战场文》中的一段,其作用如何?
4.现在各种媒体逐渐发达起来,各种虚构的电视剧喋喋不休地“侃”着生活琐事。杨振宁在文中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你觉得有必要吗?
5.范仲淹在他的一首词——《渔家傲》中说:“燕然未勒归无计。”文中也有取此意的一句,应该是哪一句?
参考答案:
1.(l)用马皮包住尸体,比喻战死疆场。
(2)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要掉下来。
(3)瘁,疲惫;已,停止。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一直到死。
(4)所有的人都知道。
2.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既能体现邓稼先勤勉奉献的高尚精神,又引用了邓稼
先的原话,很感人。
3.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4.当然有必要,过去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对真正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视而不见或抹煞其价值。
5.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二) ①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安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解释下列成语。    ⑴ 任人宰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至死不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当之无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文字,可分成四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3、这几段文字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邓稼先一生工作的评价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⑴ 任凭别人随便欺侮。   ⑵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⑶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⑷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一点也不用惭愧。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层:写邓稼先在国内外求学和开始研究原子弹的理论。    第二层:写邓稼先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第三层:写邓稼先在病重期间和于敏写了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最后因病逝世。    第四层:高度评价邓稼先的一生。   3、通过邓稼先一身的经历,表现了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歌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日子。   5、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三)阅读《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部分,回答问题。
1、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在成就上的共同点是各是两国原子弹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2、奥本海默与邓稼先性格和为人是截然不同的:奥本海默是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是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3、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是因为他是祖国的功臣,拔尖的人物;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是因为他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从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两方面邓稼先的品质,请你从文段中摘取关键词语并将其分类。
肯定方面: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否定方面:最不要引人注目、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
②邓稼先“一生喜欢‘纯’所代表的品格”,这个“纯”可以理解为纯洁、纯正、纯良、纯朴、纯净等。
③想一想,邓稼先的这些品质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影响?
他的这些品质使别人能绝对相信他,从而使他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
④“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一句中的“要”去掉后,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邓稼先本身是引人注目的人物,只不过他主观上并不想自己引人注目,去掉“要”后,句子意思变得完全不同。
(四)阅读《民族感情?友情?》部分,回答问题。
1、邓稼先给“我”的信中“任何”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个词语强调了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完全是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搞出来的。
2、结合上下文,研读第一段第2句?说说邓稼先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做事认真、负责、高效。
3、说说“我”读了邓稼先的信后,为什么有“极大的感情震荡”?
因为“我”读了邓稼先的信,知道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是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我”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领导这项研究的自己的50年的挚友邓稼先而自豪。
(五)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回答问题。
1、“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对表现邓稼先起什么作用?
说明邓稼先所负责工作的重大以及风险,衬托出他决断的勇气和胆识。
2、第2段、第3段最后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什么语气?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气来表述?
疑问语气。用作者的疑问,更突出人们对邓稼先的理解、关心和崇敬。
3、“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性格特点?
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勇敢、无私
阅读课文《邓稼先》片段.回答问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熏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善铤亡群。亭长告余日:“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潍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l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文段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何作用?
2.画线句子称邓稼先为“福将”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不能走”这句话体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精神?
4.选文引用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5.文段结尾为什么要交代父亲的生平并指出父亲一生都喜欢这首歌?
1.描写工作环境的恶劣艰险,突出邓稼先不怕牺牲和甘愿奉献的精神。2.因为他领导核武器试验时极少发生意外。 3.体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4.将邓稼先放在历史背景下,照应第一部分,赞美了邓稼先作为中国男儿的英雄气概。 5.表明“我”和父亲都和邓稼先一样,是爱国的热血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