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练习+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练习+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4 21:13:22

文档简介

9 阿长与《山海经》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骇hài 掳lǔ ?震悚sǒng ?絮说 xù ??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渴慕mù 霹雳pī画舫fǎng 惧惮dàn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辟头pī(劈头) 憎恶zèng 保姆 烦琐(繁琐) 疏懒 和蔼 规矩 菩萨
四、感知课文
解题: 阿长是什么人?
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也称“长妈妈”。
鲁迅还在哪篇作品中提到“长妈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解题2:《山海经》是什么书?
《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刑 天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黄帝争位、厮杀,最后被黄帝砍断了头,把他葬在常羊山麓。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他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操盾牌、大斧继续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这段传说的神话色彩极浓,反映了中国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之间血腥争斗的历史。
袋子似的帝江
关于帝江 南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山海经 西山经》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山海经》其他插图 骄虫 泰山 计蒙
本文选自什么地方?《朝花夕拾》
本文是什么文体? 散文
文章记叙了长妈妈哪些事? 其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喜欢 “切切察察”略
不许“我”走动略
摆成 “大”字睡相 详
教给 “规矩 有详有略 “吃福橘” 详 其他 略
讲“长毛”故事 详
买《山海经》 详
其中重点写的是哪一件事? 重点写买《山海经》。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长妈妈”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阿长”的称呼是怎样来的?
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她懂得许多规矩”。长妈妈教给“我”哪些规矩?其中哪个详写?
正月初一第一句话说什么(吃福橘);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能进去;饭粒落在地上,要拣起来,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万不可钻过去;……
第一个(吃福橘)详写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概括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善良、 宽厚、仁慈、朴实、真诚、有爱心、乐于助人、民间文化的载体
不拘小节、好事、烦琐、粗俗、愚昧、迷信
第二课时
六、精读 前半部分
下面几个人怎样称呼“阿长” ?分别含有怎样的感情?
母亲:称“长妈妈” 略带些客气
祖母:叫她“阿长”亲切
我:平时叫“阿妈”亲切
憎恶时“阿长” 不礼貌
提示:名前加“阿”表示亲切。但小孩子叫就不礼貌
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刻画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其中属于“抑”的是哪几件事?
喜欢 “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 摆成 “大”字睡相 教给 “规矩 讲“长毛”故事
作者写这些“抑”的内容,是要表现对长妈妈的不满吗?
这“抑”的一面,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长妈妈善良的品格。例如吃福橘,虽然作者说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
长妈妈的一些缺点,如无知、迷信,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的,鲁迅写这些也没有贬义,还让人觉得真实而有时代特色。
精读 买《山海经》
“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是怎样引起的?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人面的兽
《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远古时代,世上一片荒凉,只有许多森林,人们连毛带血地吞吃着打猎得来的禽兽。这时,昆仑山上有一座光明宫,光明宫里住着一位火神,名叫祝融。祝融很慈祥,很有同情心,看到人们生吃禽兽,就传下火种,教给人们用火的方法。人们从光明宫里取来火种,把打来的野兽放在火上烤熟了再吃,这样不仅好吃,而且也能不生病,所以,大家非常崇拜火神祝融。
九头的蛇
《山海经》记载,相柳蛇身九头,巨大得能同时在九座山头吃东西,它不断呕吐毒液形成水味苦涩的恶臭沼泽,发出的臭味甚至能杀死路过的飞禽走兽。它随同共工发洪水伤害百姓,半途遭遇一心治水的禹,共工不能战胜禹惨遭流放监禁。相柳原是共工的臣属,长有九个脑袋,面孔倒似人,但身子象蛇。青绿色。他的每个脑袋只吃一座山上的食物。他所到之处,地便有陷处便成溪流沼泽。后来相柳被大禹所杀。他的血膏所流之处,腥气熏天,无罚再播种五谷,为治理这片土地,大禹将腐湿的泥土挖掘出来,堆成土台,就是五帝台。
一脚的牛
《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三脚的鸟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
生着翅膀的人
? 羽人,在《山海经》中有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海外南经》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上嵩山修炼成仙,双臂化为两翼。”
《山海经.羽民国》:羽民国的人生着象鸟一样的长长的头,身上长满了羽毛。(有的书上说,羽民国的人有翅膀,能飞,但飞不远,那儿的人靠吃卵过日子。还有的书上说,羽民国的人生着鸟喙,红眼睛,头发是白色的。)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与黄帝争位、厮杀,最后被黄帝砍断了头,把他葬在常羊山麓。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他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操盾牌、大斧继续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
“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这些语句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因为这些对小孩子(鲁迅)是最有吸引力的。
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之前的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   远房的叔祖找不到,   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 这是不是过于罗嗦了?把它删去可以吗?
不可。这些内容烘托“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也突出了长妈妈“伟大的神力”。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连”字不可删除,为什么?
“连……也”强调问《山海经》的人很多,也是映衬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起什么作用?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
烘托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哥儿”指谁?“三哼经” 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正确书名?
“哥儿”指少年鲁迅。
“三哼经”就是《山海经》,长妈妈不识字,所以说错。
作者这样写,不但富有情趣,更强调了阿长不识字,却做到了识字的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强调她的“伟大的神力”。
 ……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可删除,为什么?
“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说明她是利用自己难得的“告假”的时间买的,这就突出了她的“神力”和对小主人的厚爱。
“穿着新的蓝布衫”,使文章真切具体。
当阿长说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很震惊、很感动。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霹雳:响声很大的雷 全体 : 全身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既然 “震悚”的意思就是“震惊”,那么可否用“震惊”取代“震悚”?
不可。“震悚”比“震惊”更震惊。“悚”是害怕、恐惧之意。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比喻。
强调这事对“我”震动之大。
阿长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有什么反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怎样理解“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不但不过分,反而富有儿童情趣。
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长妈妈为什么有“伟大的神力” ?
因为她怀有对小主人诚挚的爱;
为了这种爱,她甘愿做出牺牲。……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会这么“心爱”?
因为:这是渴慕已久的,得来不易;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买来的,曾使“我” “全体都震悚” 。
朗读: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最后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抒情。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
七、归纳 练习
人物形象:阿长是一个不幸的好人, 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善良、朴实、真诚、有爱心、民间文化的载体
不拘小节、粗俗、烦琐、愚昧、迷信
刻画人物的方法:
1、描写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对比、映衬法:
a.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
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b.先抑后扬
3、详略得当
童年? (思想变化)
主要事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 不大佩服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 不耐烦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特别的敬意
⑥谋害我的隐鼠 ——敬意淡薄
⑦为我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
本文就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记叙线索,先抑后扬
成年思想?
尊敬、喜爱、很怀念、很感激。
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既然作者这么尊敬她,为何题目直呼阿长?
1.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
2.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
3.用“阿”字有亲昵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这是为什么?
1.这叫做“欲扬先抑”。“抑”更突出了“扬”。
2.“抑”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长妈妈善良的品格。例如吃福橘 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
3.长妈妈的一些缺点,如无知、迷信,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的,鲁迅写这些也没有贬义,还让人觉得真实而有时代特色。
本文哪些细节特别形象生动?
“切切察察”时,她“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
夏天睡觉,在床中间摆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
八、写作练习
1、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
你怎样看待他们?
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2、试着改写结尾部分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3、想像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 ?
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
九、e路导航
鲁迅的童年1 2(《鲁迅传》节选)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喜欢 “切切察察” 略
不许“我”走动 略
摆成 “大”字睡相 详
先抑后扬 教给 “规矩 有详有略 “吃福橘” 详 其他 略
讲“长毛”故事 详
买《山海经》 详
课后反思

9《阿长与(山海经)》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型
阅读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研读法、概括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 ?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板书: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个性修改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巩固练习
一、基础部分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ɡ) 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恨(zènɡ)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粗拙(zhuó) 烦琐(suǒ) 陆玑(jī)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
(2)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 )
(3)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 )
(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悚然:_________ (2)惧惮:_________ (3)诘问:_________
(4)渴慕:_________ (5)咒骂:_________ (6)疏懒:_________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我”起初为什么憎恨阿长,讨厌阿长?后来又为什么对她产生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儿童的目光来叙写阿长这个人物,试在文中找出能表现童真、童趣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议论句,一个抒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阿长对少年鲁迅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5.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打电话
[台湾]爱亚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惟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然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人放弃了电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踏上木箱,A_______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一百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四个人考一百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由他身旁走过,大声B_________着他。
“妈妈!我要上课去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有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语音自话筒中传来:“下面音响十点三十二分十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9.在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A、B二处的横线上。
左顾右盼 催促 流连忘返 呼唤 犹豫不决 督促
10.第2段中,黄子云为什么羡慕别人打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黄子云电话中与“妈妈”交谈的内容与别的孩子有何不同?根据文章内容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黄子云挂上电话的一刹那,女子的报时话音暗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试一试
13.扩展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句意,扩展成不少于25个字的长单句)
妈妈回来了。
参考答案:
一、1.B(zēnɡ)
2.(1)益 (2)测 (3)种(4)顽
3.(1)害怕的样子 (2)恐惧、害怕 (3)逼问、责问(4)非常思慕 (5)用恶毒的话骂 (6)懒散而不受拘束
4.(1)常喜欢切切察察;又不许我走动;一到夏天,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她常常对我讲“长毛”,给我买来《山海经》。
(2)略 (3)略
(4)她是一个真实的小人物。既有下层劳动妇女的粗俗,又愚昧得可怕;同时,她还有一颗真挚善良的心,对作者呵护有加。
(5)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发生了兴趣,乃至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
5.“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看不起。
6.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7.“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8.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二、9.左顾右盼 催促
10.他羡慕别人能得到妈妈的关怀。
11.别的孩子都在电话中要求妈妈给自己送东西,而黄子云则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从文章的内容推断,可以看出黄子云对妈妈的深切的思念。
12.暗示了黄子云在对报时台说话,他的妈妈很可能已不在人世。
三、13.星期天早晨,值夜班的妈妈拖着疲倦的身体回来了。(注意审清要求:不改变句意,扩展,扩展后仍为单句,字数不少于25个。只要符合要求,能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