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第2课时 学案
【学习目标】
1.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 明确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新知探究】
自主探究:
1. 结合教材第31页的两段文字回答:
(1)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________,而且不是________,是________染色体中________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2)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________时,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_I,成对的基因也是如此,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_的遗传物质。这样,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的数量,从而保证了生物遗传的________。
(3)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基因________存在,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________存在,因此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可表示如下:2n→________→________。
2. 观察教材第32页的图片回答:
图中短棒状的物体代表________,A和a代表________。
合作交流:
为什么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关吗?
拓展提升:
1.下列细胞内的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是( )
A.卵细胞 B.受精卵 C.白细胞 D.上皮细胞
2.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 ( )
A.23对 B.23条 C.46条 D.46对
3.已经水稻的精子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它的卵细胞、受精卵和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依次是( )
A.12条、12条、24条 B.12条、12条、12条
C.12条、24条、24条 D. 6对、12对、24对
4.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来源是( )
A.全部来自父方
B.全部来自母方
C.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与父母哪一方长得像,来自哪一方的就多
5.已知一个未受精的鸭蛋细胞中含有染色体40条,那么生这个鸭蛋的母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
A.20条 B.40条 C.60条 D.80条
6.下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回答:
(1)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他们的染色体数均为________。
(2)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d分别叫做________和________,他们的染色体数均为________,比a、b减少了________。
(3)B过程为________。形成的e细胞叫________,它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又恢复到与细胞________一样的数量。
(4)C过程叫________。f细胞是女儿的________细胞,其染色体数为________。
(5)由上述可以看出,人来上下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的。生物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_的遗传物质。
附: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1)减少一半,任意的一半,每对,一条
(2)受精卵,父方,母方,父母双方,稳定性
(3)成对,成单,成对
2. 染色体,基因
合作交流:
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物质来自同一亲本,后代能较稳定地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无关。
拓展提升:
1.A 2.B 3.C 4.C 5.D
6.(1)23对
(2)精子,卵细胞,23条,一半
(3)受精,受精卵,23对,a和b
(4)发育,体,23对
(5)一样,父方,母方,父母双方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第2课时 当堂达标题
一、选择题
1.已知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那么(?????)
A. 体细胞中含12个DNA分子
B. 生殖细胞中含12个DNA分子
C. 生殖细胞中含5 对染色体
D. 精子和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不同
2.亲代的许多性状之所以在子代身上体现,原因是( )
A. 总在一起生活,长相就会很像
B. 父母所有的性状都遗传给了子代C. 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着亲代的性状
D. 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着控制着性状的基因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生殖细胞、白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条。
A. 46 23 46 B. 0 46 23
C. 46 0 46 D. 0 23 46
4.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在所有细胞内都是成对存在的
B.?染色体由DNA和基因组成C.?DNA是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
5.马的染色体数目是64条,它产生的精子或者卵细胞中有DNA分子( )
A.?32 B.?23个 C.?46个 D.?64个
6.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B.?每条染色体中有多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C.?基因与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D.?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7.孩子具有母亲的某一性状,这是因为母亲传给了孩子( )
A.?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 B.?控制这一性状的一对基
C.?控制这一性状的一个基因 D.?全部的基因
8.一只雌羊体细胞中有aabb两对基因,那么它的卵细胞中的基因组成是( )
A.?aa B.?Bb C.?Ab D.?aabb
9.正常生殖发育过程中,下列基因组成图属于生殖细胞的是( )
A. B. C. D.?
10.人的精子中含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卵细胞、肝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依次是( )
A.?23条、46条、46条 B.?23对、46条、46条
C.?22条、23条、46条 D.?23对、46对、46对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回答:
(1)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他们的染色体数均为________。
(2)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d分别叫做________和________,他们的染色体数均为________,比a、b减少了________。
(3)B过程为________。形成的e细胞叫________,它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又恢复到与细胞________一样的数量。
(4)C过程叫________。f细胞是女儿的________细胞,其染色体数为________。
(5)由上述可以看出,人来上下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的。生物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_的遗传物质。
附:参考答案
选择题
1.B 2.D 3.D 4.D 5.A 6.B 7.C 8.C 9.B 10.A
二、非选择题
11.(1)23对
(2)精子,卵细胞,23条,一半
(3)受精,受精卵,23对,a和b
(4)发育,体,23对
(5)一样,父方,母方,父母双方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第2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 明确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以及果蝇实验,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果生殖细胞也具有成对的染色体,那么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就会增加一倍;发育成的子代新个体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就比亲代增加一倍:
但以人为例,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只有23对染色体,基因的数目也不变。如果染色体数目异常,就会导致疾病。
那么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是怎样存在的呢?
回顾,聆听。
产生疑问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资料一】1883年,比利时学者比耐登(E.van Beneden)以马蛔虫为材料研究受精作用。他发现,马蛔虫的体细胞里有两对染色体,而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含有两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子代,子代细胞中又恢复到两对染色体。
【思考】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变化的呢?
【资料一】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_________,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_________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
【思考】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
【练习】
①计算玉米、水稻等几种生物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
②填图: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不成对;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同样,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分别来源于父母双方,这就完成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阅读
推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减少一半
一条
这使传种接代正常,使染色体数目能稳定地遗传下去。
无性生殖拓展
为什么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关吗?
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物质来自同一亲本,后代能较稳定地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无关。
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从知识、经验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
结合板书和课件,进行知识的系统化。
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畅所欲言。
达标练习
进行达标测验、讲评与补偿练习。并布置有层次性的课外活动任务。
达标练习。
五、板书设计: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2
课件8张PPT。第二课时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以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果生殖细胞也像体细胞那样具有成对的染色体,那么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就会增加一倍;发育成的子代新个体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就比亲代增加一倍,DNA 和基因也会比亲代多一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以人为例,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只有23对染色体,基因的数目也不变。如果染色体数目异常,就会导致疾病。 父(2n)→精 子(2n)
母(2n)→卵细胞(2n)→受精卵 (4n) ↓
新个体(4n)亲代的染色体数(2n) < 1883年,比利时学者比耐登(E.van Beneden,1846-1910)以马蛔虫为材料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马蛔虫的体细胞里有两对染色体,而精子和卵细胞都只含有两条染色体(由每对里的一条组成),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子代,子代细胞中又恢复到两对染色体。 推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
这使传种接代正常,使染色体数目能稳定地遗传下去。 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
这使传种接代正常,使染色体数目能稳定地遗传下去。12条10条4条19条32条 我们从父方和母方的体细胞中选取一对染色体,在每对染色体上用A或a表示成对的基因。请完成下面的填图:AaA a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不成对;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同样,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分别来源于父母双方,这就完成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为什么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关吗?
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物质来自同一亲本,后代能较稳定地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无关。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桥梁:生殖细胞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