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学案
第十单元盐 化肥
课题2 化学肥料(2)
一、【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学会根据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签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通过对几种常见化肥签别的探究,培养和发展探究能力。
学习重点
学会签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会签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探究点一:
1、氮肥中的氨水是________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_________味。
化肥种类
氮肥
磷肥
钾肥
名称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外观
气味
溶解性
2、氯化铵、硫酸铵等氮肥和硫酸钾等钾肥包装袋上都有雨伞等标志,试猜想这些化肥可能具有什么性质,能否凭此性质来区分氮、磷、钾肥呢?
3、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 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1)从外观上看,大多数氮肥都为 色 体;大多数磷肥都为 色 状;大多数钾肥都为 色 体。
(2)闻气味,只有氮肥中的 有氨味,其余都 味。
(3)从溶解性上看, 肥易溶于水, 不易溶。
(4)从氮、磷、钾肥中将磷肥区分出来,办法是 。
探究点二:利用化学性质来区分铵态氮肥和钾肥
1.分别取无味的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和氯化钾各一匙,分别放入四个研钵中,再分别加入半匙熟石灰,轻轻研磨3--5下,然后招闻气味;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但不接触,观察现象。
氮肥
钾肥
硫酸铵
氯化铵
硫酸钾
氯化钾
加熟石灰研磨
2.归纳
①可以用 区别氮肥和钾肥, 是氮肥(铵态氮肥)。
②施肥时铵态氮肥 (填“能”或“不能”)与碱性肥料(如草木灰)混合使用。
3.总结 :区分铵态氮肥和钾肥的方法是:
总结: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
一看:灰白色粉末为 二闻: 有较强的氨气味三溶:_____大多数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四反应:______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可检验铵态氮肥。
合作探究:常见离子的鉴定方法
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取样品加入 现象
鉴定铵根离子的方法:取样品加入 现象
鉴定硫酸根离子的方法:取样品加入 现象
鉴定氯离子的方法:取样品加入 现象
鉴定氢离子的方法:取样品加入 现象
鉴定氢氧根离子的方法:取样品加入 现象
拓展提升:
区分Na2SO4、Na2CO3、BaCl2、稀盐酸四种无色溶液。请你设计实验。
当堂达标测试
1.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
A、硫酸钾 B、硝酸铵 C、磷矿粉 D、氯化钾
2.尿素、磷矿粉、氯化铵等3种化肥,按下列顺序的方法,能将他们区别开的是( )
A、看状态、溶解性 B、溶解性、闻气味
C、看颜色、与碱混合 D、闻气味、与碱混合
3. 向分别盛有少量氯化钾、氯化钡、碳酸钾溶液的三支试管中滴入2~3滴某种试剂,便能区别开这三种溶液,该试剂是 ( )
A. 硝酸银溶液 B. 氢氧化钙溶液 C. 盐酸 D. 硫酸溶液
4. 下列各组稀溶液,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
A、Na2CO3、H2SO4、HCl、KNO3 B、CuSO4、KOH、NaCl、NaOH
C、Na2SO4、Na2CO3、BaCl2、HNO3 D、NaNO3、MgCl2、KCl、Ba(OH)2
5.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右图所示。
(1)硝酸铵属化学肥料中的 (填序号):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2)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 (填序号):
A.易溶于水 B.有挥发性 C.受热易分解
(3)硝酸铵能与强碱反应,其中与烧碱反应的方程式为:
NH4NO3+NaOH=NaNO3+NH3↑+X, 则X的化学式是: ;
施用该类肥料时,要避免与 (填“酸”或“碱”) 性物质混用,否则会减低肥效。
答案:1、C 2、C 3、D 4、C
5、B B H2O 碱
九年级化学(下)教案
第十单元盐 化肥
课题2 化学肥料(2)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 钾肥的方法。
3.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4. 学会根据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签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教学重点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几种常见化肥的鉴别。
教学方法
通过对化肥知识的调查研究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几种常见化肥签别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的仪器、药品
2. 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二、【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提出问题】
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
【设置情景】
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 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缺?)
【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方案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 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化肥,并完成学案相应的内容。
教师点拨
实验探究二:取上述氮肥和钾肥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学生实验
教师点拨小结: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快乐
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
我的方案
合作探究
过渡: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离子,如何将这些离子鉴别出来呢?
学生结合课本P83的氮肥的简易鉴别完成学案的合作探究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解决难点问题,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的方案
拓展提升
学生完成拓展提升部分
教师指导点拨
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的方案
随堂达标检测
教师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完成达标测试,并展示交流
概况总结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常见的化肥的鉴别
常见的离子的鉴别
教学反思
课件20张PPT。第十一单元 盐、化肥课题2 化学肥料(2)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P82 探究化肥的简易鉴别实验探究1、观察实验桌上几种化肥,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 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2、取上述氮肥和钾肥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P83 探究白色
晶体白色
晶体灰白色
粉末灰白色
粉末白色
晶体白色
晶体明显刺鼻氨味无气味无气味无气味无气味无气味溶于水溶于水不溶
于水溶于水溶于水部分
溶于水NH4HCO3常温下就能分解: NH4HCO3=NH3↑+H2O+CO2↑化肥的简易鉴别新知探究2. 有氨味有氨味无气味无气味无气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看外观. 氮肥、钾肥都是白色晶体;磷肥是灰白色粉末。加水. 氮肥、钾肥都溶于水;磷肥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3. 加熟石灰. 氮肥(尿素除外)能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2NH4CI+Ca(OH)2=CaCI2+2H2O+2NH3↑化肥使用注意:
(1)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以免减低肥效;
(2)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pH>7)
不能淋雨,不能与铵盐混合使用以免减低肥效;
(3)氮肥要早晚施、开沟施,并及时盖土,避免失效。
(4)硫酸铵、硝酸铵等不宜长期大量使用,以免增加土壤酸性;化肥的保存:
(1)阴凉、干燥、防晒、防潮
(2)避免与碱性物质混放氮肥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加碱有氨味燃烧、发亮熔化、冒烟溶于水后加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铵,反之是氯化铵无氨味灼烧区分氮肥的方法:常见物质的检验鉴别与鉴定的区别鉴别:重在别,即区别。根据不同物质具有不同
的特性,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已知物质一一区别开来。鉴定:根据物质的某种特性,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
它是否是某种物质。鉴定某种物质必须分别检验其
中的阴离子、阳离子或其他成分。 几种重要离子的检验:1、CO32-:用试管取少量待检物质,滴加稀盐酸,若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则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CO32-或HCO3-2、NH4+:NH4Cl + NaOH = NaCl + NH3 + H2O 取试样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如果变蓝,则说明试样
中含NH4+。
NH4NO3 + NaOH = NaNO3 + NH3 + H2O3、SO42-:用试管取少量待检物质的溶液,滴加几滴硝酸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几滴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则该物质中含有SO42-4、Cl-:用试管取少量待检物质的溶液,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几滴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则该物质中含有Cl-5、H+:试剂:
向待检物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石蕊试液变红,再加入金属锌,若有无色气体产生,且该气体能燃烧。则证明未知物中含H+。
紫色石蕊试液,金属锌
方法:6、OH-:
试剂:无色酚酞试液方法:向待检物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证明未知物中含OH-。
拓展提升小组内共同完成学案上《拓展提升》部分
要求:
1、时间:5分钟
2、人人参与,合作交流,
积极讨论,共同完成。1、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2、质疑课堂小结达标测试要求:
(1)独立完成,锻炼自己的做题速度和解题方法。
(2)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