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命题人:郑寒影 孙苏慧 审核人:李双
卷Ⅰ 阅读题(共60分)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
李捷
①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
②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
③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
④“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⑤“义”是为人的要领。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⑥“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理。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
⑦“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
⑧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精神家园。《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B.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C. 乡愁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
D. 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
B. ②段紧承①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
C. ③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④⑤⑥⑦⑧段。
D. ④⑤⑥⑦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B. 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
C. 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D. 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美。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记住乡愁,有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说乡愁“是……重要保证"夸大其词。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这篇文章采取的是总分总结构,①⑧是总,②③④⑤⑥⑦是分;其中③④⑤⑥⑦又是总分关系,③是总,④⑤⑥⑦是分。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原文是说“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义”不是说就一定要去治国平天下。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生命力。
D.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答案】4. B 5. BD
【解析】
4.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A项,“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二主要论述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传统艺术更为人所知的问题,材料三则是探讨传统艺术要坚守底线的问题。C项,“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的说法无中生有。材料二是为了说明“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这是为了说明互联网传播让传统艺术更为所知所起的助力,并不是说这种形式更优于传统的表演形式。D项,“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三中的原句是“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不是反对改变,而是反对为迎合而改变。
5.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合理的”“两项”。A项,“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曲解文意,“梵文”不是德国的。材料一最后一段原句是“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由此可以知道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是“季羡林在德国留学,选修梵文课”。C项,“只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生命力”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原句是“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可见文中说的是“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E项,“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偷换概念,材料三的原句是是“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文中说的是“迎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
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
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擢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
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
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 刻意:专心一意
B. 未尝出一语干进 干:干预,干涉
C. 犹虞其复用,力排之 虞:担忧
D. 诡辞欺君,吾不为也 诡辞:怪诞不实之言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②未尝出一语干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B.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C.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D.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 贡士是参加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C.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权势颇重。魏晋主簿常参机要。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明清县署仍称主簿,系低级事务官。
D. “擢” 指官吏的选拔提拔,“假”“署”都有暂任代理官职的含义,“徙”“出”是指京官调任地方官,“征”“辟”常指官员的征召招聘。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 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 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D. 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11.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答案】6. B 7. C 8. B 9. D 10. D
11. 江阴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时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未尝出一语干进”,“干”如解释为“干预,干涉”,则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从“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可以知道,“未尝出一语干进”,意思应是“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干”意思是“求”,“干进”指“谋求仕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审题,明确筛选的要求,“张汝明”是对象,“尽职尽责”是特点;然后分析句子,采取排除的方法。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意思是“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这是说张汝明为江阴县尉偿还债务,与“职责”无关;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意思是“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这是说张汝明不想以献编钟谋求升官,与“职责”无关,排除这两句即可选出答案。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可以先抓句中的名词,比如“汝明”“期”“民”“役”等,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为”意思是“约定”,动词,“期”意思是“期限”,是宾语,故二者不能分开,排除A项;“佐”意思是“帮助”,宾语是“役”,二者不能分开,排除CD两项。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徙’……是指京官调任地方官”有误;“徙”是指官职调动。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文中的“求上献”意思是“请求献给皇上”,选项对于“上”的理解有误,应改为“献给皇上”。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岳州”这一地名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本倒数第二段,文中说的是“献给皇上”,而选项变成“献给他——张汝明”,故错误。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且”,而且;“市”,动词,买;“时”,名词作状语,及时;“予”,动词,给;“直”,同“值”;“欲绳以法”,介宾短语后置,应为“欲以法绳”,“绳”,动词,制裁;“为鬻橐中装”省略句,应为“为(之)鬻橐中装”,“鬻”,卖;“代”,替;“偿”,偿还。
文言文译文:
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
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
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来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
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
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联系诗人处境,颔联诗意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写远行人的前路艰险,其实也是在写诗人自身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
B. 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 尾联既说明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思念之切。杜甫《梦李白》中“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
D. 写法上,诗歌借助写景和想象抒情,笔触感人,着意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情韵深邃而绵邈。
E. 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题材同为送别,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和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与劝慰,风格情调相近。
【答案】DE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诗歌借助写景……”错误;应是叙事议论。这首诗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如“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E项,“风格情调相近”错误,《别薛华》情绪低落感伤,诗句中有一些词语直接流露了这种情感,如“穷”“独”“悲凉”“凄断”“漂泊”“苦辛”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格调高昂豪迈,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到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3.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 “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 “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 “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 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答案】A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错误;应为“拟人”手法,“雨恨云愁”,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以“恨”“愁”来写“雨”“云”,这是使用拟人的手法,词人借景抒情,借情写景。C项,“‘水村’两句……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错误;应为“寂寥、萧瑟”,“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在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一个“孤”字写出景象的寂寥;再结合注释中“屡受贬谪。曾贬到黄州,又迁蕲州”这一遭遇介绍,可以知道,词人面对眼前的景象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故选项中对景象的分析有误。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到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4)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5)___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短歌行》)
(6)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高余冠之岌岌兮 (4). 长余佩之陆离 (5). 仰观宇宙之大 (6). 俯察品类之盛 (7). 长路漫浩浩 (8). 越陌度阡 (9). 守拙归园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宴”“晏晏”“岌岌”“佩”“陆离”“漫”“浩浩”“陌”“阡”“拙”等。
卷Ⅱ 表达题(共9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葳蕤(wēi ruí) 纨素(wán) 槌床(chuí) 大巧若拙(zhuō)
B. 垝垣(guǐ yuán) 象弭(mǐ) 晻晻(yǎn) 雨雪霏霏(yǔ)
C. 侘傺(chà chì) 公姥(lǎo) 踯躅(zhí zhú) 否极泰来(pǐ)
D. 摧藏(cáng) 会稽(kuài) 彭殇(shāng) 熏陶渐染(jiàn)
【答案】A
16. 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殒落 郁邑 磐石 清流激湍
B. 挚鸟 方圜 兰皋 慧风和畅
C. 虚诞 婀娜 伫足 宿兴夜寐
D. 蛾眉 拾掇 愆期 放浪形骸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考生应结合汉字的意思和读音来辨析。A项,“殒落”的“殒”应为“陨”;“陨落”意思是“高空运行物掉下来,也指有才能的人去世”;“殒”意思是“死”。B项,“挚鸟”的“挚”应为“鸷”;“鸷鸟”意思是“凶猛的鸟,如鹰、雕、枭”,而“挚”意思是“亲密,诚恳”。“慧风和畅”的“慧”应为“惠”,“惠风”意思是“柔和的风”,而“慧”意思是“聪慧”。C项,“伫足”的“伫”应为“驻”,“驻足”意思是“停步,停留”“立足”。“宿兴夜寐”的“宿”应为“夙”,“夙兴夜寐”意思是“早起晚睡。形容勤奋”,“夙”意思是“早”。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女也不爽 爽:过错 躬自悼矣 悼:伤心
B. 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
C. 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赍钱三百万 赍:赠送
D. 列坐其次 次:旁边 及其所之既倦 之:往、到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联系课内所学以及成语积累来理解词语的意思。B项,“岂余心之可惩”,“惩”如解释为“惩罚”则与语境不合,“惩”的主语是“余心”,“心”指的是“志向”,这句话意思是“难道我的志向可以因受创而改变吗”,此处的“惩”应解释为“受创而改变”。
18. 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于嗟鸠兮 匪来贸丝
B. 隰则有泮 岁亦莫止
C. 偭规矩而改错 芳菲菲其弥章
D. 伶俜萦苦辛 蒲苇纫如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A项,“于嗟鸠兮”,“于”同“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匪来贸丝”,“匪”同“非”,不是。B项,“隰则有泮”,“泮”同“畔”,水边,边岸。“岁亦莫止”,“莫”同“暮”,到了年底。C项,“偭规矩而改错”,“错”同“措”,施行。“芳菲菲其弥章”,“章”同“彰”,明显。D项,“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伶俜萦苦辛”没有通假字,意思是“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
19.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的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 “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指用蓍草的茎占卦。“禊”是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作为修禊日。
C. “总角”指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结发同枕席”中的“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寓夫妻恩爱之意。
D. “永和九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岁在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如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等。A项,“《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误,不是“叙事诗”,而应为“抒情诗”。
2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项是( )
A. 他接管我们班之后,深感头疼,因为全班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几个前任班主任都干了不长时间,然后都摇头叹气,无奈走人。
B.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秀色可餐,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这是对食物的亵渎。
C. 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D. 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指品质。句中说的是“成绩”,对象不当。B项,“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句中形容“饮食文化”,对象不当。C项,“持平之论”,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句中使用正确。D项,“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句中说的是“烦恼”,对象不当。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本题中,“良莠不齐”“秀色可餐”“涣然冰释”都属于适用对象不当。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项是( )
①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海军,作为曾经的海军大国的俄罗斯已经望其项背,中俄两国海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②我们的文化建设不是搞历史虚无主义,更不是另起炉灶,阻断文化血脉,而是必须联通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尽管国产影视剧作品出口在增长,但是,不少在国内颇受好评的影视剧却在海外遇冷,文化差异让外国观众觉得隔靴搔痒。
④由好莱坞大导演卡梅隆执导的超级巨片《阿凡达》狗尾续貂,第一部续集将在今年9月正式开机,并且率先开拍外星球的场景。
⑤各地政府应打破年龄、学历、身份壁垒,注重基层一线工作、群众工作经历,不拘一格从各个领域选用优秀人才。
⑥第二期华阴老腔培训班在华阴市文化馆开课,主办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老腔,让这门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薪尽火传。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句中使用不正确,句中说的是“中俄两国海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应改为“望尘莫及”。②“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句中使用正确。③“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用在此处不合句意。④“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感彩和使用对象均不当。⑤“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句中使用正确。⑥“薪尽火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继承下去。句中说民间艺术的传承,使用正确。
2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这届全运会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将引导各地把更多的资源放在提高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B. 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
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 法国巴黎的一个社交网站上有—名男子的照片,照片上面写着“当世界看到这张脸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被推测是法国巴黎枪击爆炸案嫌疑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提高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搭配不当,“提高”与“精神”不搭配,可在“体育精神”前加“培育”。B项,“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并列不当,“文艺创作”与“美术作品”不能并列,美术作品包含在“文艺创作”之中。D项,“被推测是法国巴黎枪击爆炸案嫌疑人”成分残缺,应在“被推测”前加“该男子”。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提高”后面有两个宾语,“提高……水平”可以搭配,但“提高……精神”不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智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不仅要为孩子建构一个形式上的家,更要构建一个充满爱心、信任和尊重的家。
B. 我们呼吁埃及有关各方摒弃暴力,通过对话化解分歧,恢复法治,这既有利于北非的和平与稳定,也符合埃及人民的根本利益。
C. 石墨烯基础研究在受到重视的同时,还要加强石墨烯的应用研究。简单重复国外的应用研究,未来可能会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
D. 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既有利于北非的和平与稳定,也符合埃及人民的根本利益”语序不当,应把“既……也……”后面的内容调换位置。C项,“石墨烯基础研究在受到重视的同时,还要加强石墨烯的应用研究”暗换主语,“石墨烯基础研究”无法做“还要加强”句的主语,同时,“石墨烯基础研究在受到重视的同时”这一句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下一句就另起话头,还属于中途易辙。D项,“至少有4500种以上”不合逻辑,“至少”与“以上”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
2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 ,?? ? ,?? 。?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 ⑤①⑥④②③
B. ⑤④①③②⑥
C. ③②⑤⑥①④
D. ③⑤②④⑥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第③句照应文段开头的“偶然”一词,可排除A.B两项;第⑤句照应“被动”“无奈”两词,可排除C项;②④两句因“或许”句式连缀;第①句中“与此相应”,指代第⑥句的内容,所以跟在第⑥句后面。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唯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有时也令人感到痛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碰撞后的成长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碰撞,有时是与他人的,有时是与整个环境的,(虽未必会大带来痛),但碰撞之后带来的自信,或许才会被称作坚强;碰撞?之后带来的蜕变,才能被称得上成长。
人是一种坚韧的生物,这在碰撞中显现,大多数时候,碰撞来自于自身与外界的不同,而对这份不同的坚持,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摩擦碰撞。曾经在佛道盛行之时,坚持儒道韩愈;在革命当道的法国,雨果勇敢地提出革命也是种破坏的雨果,我们无法一言而蔽之是这些“刺头儿”还是主流为正确。世人会因他们的碰撞而反复思考起这些事件的本质。而如韩昌黎、雨果这些在碰撞中坚持的人,他们的观念在碰撞中越发坚韧,越发明确。
所谓的多样性,所谓的客观,大概就是来源于对多方不同观念的思索和坚守。那些坚守者,耐住了寂寞,耐住了不被他人理解的痛楚,将自己这份独特的色彩添在了世界这幅巨作上。
而令人惊叹的则是在蜕变中的成长,这不仅是坚守,还是改变,融合的过程。有的时候,碰撞会将双方“击碎”,接着逐渐形成新的样子,这大概也是文明进步必须经历的一种痛苦的裂变重组,物理界争论数百年的波动说和粒子说困扰了无数科学家,智慧绝伦如爱因斯坦也因坚持波动说而头痛许多年。然而最终波粒二象性的结论一出,震惊了双方。他们之前的坚守自己的观点难道无用吗?不,是在碰撞中,双方都指出了对方的不合理,由此彻底“击碎”了双方的理论,为两者的融合创造条件。
这大概也是一种“真理越辩越明”,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无论之前是怎样坚守,人总有一种成长性,能不断地推翻过去的自己,重塑改造新的自我,这是碰撞带来的蜕变和反思。
然而,这里的“碰撞”是一种深层次的,对本质的拷问,而并非只要有冲突就会带来成长,许多人在网上肆意提出只基于自己的狭隘观点,却从来不去思考其他人的意见,这里只有“喷子”式的快感,而没有碰撞中的痛楚,反思。这只是一种故步自封,谈不上碰撞,因为无论怎样的碰撞都来源于自我的探索思考。
碰撞的痛楚消散后,总会带给人前进的力量,走向那个崭新的自己;无数碰撞中,推动着这个世界永不停止的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一“碰撞”为中心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给出“碰撞”的结果“才能够精彩”“感到痛苦”,抓住这两点进行立意即可,可以写一个方面,也可以辩证的分析。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可以辩证的谈“碰撞”的结果。